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因为不嫁恶棍张驴儿,张驴儿想出了一计要毒死窦娥婆婆相逼成亲,结果弄巧成拙却毒死自已的父亲,张驴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诬陷窦是凶手,妄图再次逼婚.窦娥在公堂上誓死不招,最后为免婆婆受毒打而屈招被斩.  相似文献   

2.
《窦娥冤》中,窦娥处于戏剧冲突的核心地位,与四类对象——张驴儿父子、婆婆、官府、天地——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四类对象,有仇敌张驴儿父子、官府,也有代表公正公平的天地,还有窦娥的亲人。为什么窦娥  相似文献   

3.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窦娥冤》第三折,因此在教学中更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她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从骂官府进而骂天地,否定了封建统治者宣扬的一切秩序。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  相似文献   

4.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大都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不可,但如果统而论之,说窦娥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则是言过其实。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     
窦娥3岁丧母,7岁抵债做了蔡婆的童养媳。成婚不久丈夫去世。一天,蔡婆外出讨债,赛卢医想谋财害命,勒死蔡婆,被地痞张驴儿父子相救,他们趁机闯入蔡家,威逼婆媳二人嫁给他们父子。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打算毒死蔡婆,不料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陷窦娥投毒。公堂之上,酷刑没有使窦娥屈服,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受刑罚之苦,她含冤服罪。临刑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若死得冤,让血全溅在上悬的白练上,让六月飞雪遮尸首,让楚州大旱三年。三桩誓愿全实现了。三年后,窦娥父亲做了官,窦娥的冤魂要求父亲为她报仇,终使冤情得以昭雪。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杂剧中最有代表性的悲剧。全剧共四折一楔子,故事渊源于《汉书·于定国传》中“东海孝妇”。主要情节是写一个贫穷读书人窦天章的女儿窦端云(后改名叫窦娥)短暂一生的不幸遭遇。窦娥三岁亡母,七岁便被其父窦天章送到蔡婆家做了童养媳,成为高利贷的抵债品和换取其父“应举之费”的交换品。十七岁成婚,婚后两年多丧夫守寡,从此过着悲苦的寡居生活。蔡婆出外讨债,赛卢医为谋财赖帐在郊外将她勒死,地痞张驴儿父子乘机救了蔡婆,以此赖在她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要强逼她为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设下毒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是跨越时空的两位戏剧创作大师。比较阅读其代表作品《窦娥冤》(以下简称《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二者在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最为突出的是,两位巨匠都遵照了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一、不同人物思想性格的比照在《窦》剧中,以窦娥为代表的真善美和张驴儿为代表的假恶丑,不可调和地对立起来。窦娥,善良厚道,孝顺长辈,恪守人伦之道,为保护年老体弱的婆婆被屈打成招,赴刑场绕道后街,作鬼魂又叮嘱父亲照顾孤苦的婆婆等一系列情节,便是对她性格本质的最好注脚。张驴儿父子,是强梁逞凶…  相似文献   

8.
窦娥二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象大多数中国的女子一样,她善良,温柔而又不乏坚强,富于反抗的个性中,却隐含着委屈求全这一不能不说是致命的弱点,在她竭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同时,可悲的是也将自己用(?)座无形的“监狱”囚禁起来.她对蔡婆婆轻易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是十分不满的,但当官府严刑拷打蔡婆婆时,就宁愿自己承认死罪,也不让她受刑.她在被押赴法场斩首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蔡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而伤心.窦娥和好色荒淫的张驴儿是绝不妥协的.宁可死,也要争到头、竞到底的.可是为了救婆婆,她以最大的勇敢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担当了这个天外飞来的横祸,尽管蔡婆婆这个人物并不值得同情,窦娥却不惜一切地为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说,这在突出窦娥善良一面的同时.使我们也看到了她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孝道.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是孝道夺走了这位年轻而又美丽的生命.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重担,尽着连自己也说不清的种种义务,无怨言地做着无谓的付出.为谁而活?为他人而活,岂不太累?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作为元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历来以酣畅淋漓的曲词和窦娥这一充满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为人激赏。“比窦娥还冤”也成为一种民间话语,表达着深似大海的冤屈之隋。但是,静下心来想,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就是因为她并未下毒药死“公公”,却被张驴儿告上官府,做了不清不白的冤死鬼吗?如果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正>窦娥,是我国古典戏剧中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她善良、勤劳、安分、孝顺,具有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面对邪恶势力乃至整个黑暗社会,她敢于质疑,勇于抗争。虽然最后含冤而死,但悲剧性的结局使她的形象更显鲜明和可贵。尤其是她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强大的艺术魅力。窦娥一生命运多舛,三岁母亲去世,七岁被父亲抵债,成为蔡家的童养媳。十六七岁,与丈夫结婚。本应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岂料丈夫又因病去世,不得不与婆婆相依为命。后又遭到流氓地痞,张驴儿父子的逼婚、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文《窦娥冤·刑场发愿》一折的预习提示这样介绍,课文“着重描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突出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窦娥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反抗性格。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聩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人们在理解《窦娥冤》时的一种普遍倾向:推崇其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认识价值,强调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精神,而对窦娥这一小人物的命运悲剧认识不足。这种偏颇,使教师在教学中总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按…  相似文献   

12.
在指导学生阅读《感天动地窦娥冤》全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窦娥答应张驴儿的求婚,不仅可以免去“一杖下,一道雪,一层皮”的严刑拷打,而且还能保全性命。她为什么要拒绝张驴儿的求婚?在遭受酷刑时去刑场的途中以及临刑之前,她都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思索了一会儿,做了以下的回答。第一、与窦娥的守节意识有关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节的传统道德同蹂躏节操、鄙夷贞洁的不道德行为的冲突。窦娥的身世十分悲苦:三岁死了娘,七岁时父亲因无钱偿还高利贷被抵押给债主蔡婆做了童养媳,随后父亲得到蔡婆资助进…  相似文献   

13.
窦娥的性格核心是其反抗性 ,在其反抗性的流动过程中 ,由于空间转移和人物的变迁 ,窦娥的反抗性的情感节奏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本文从窦娥对蔡婆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的反抗、对官府的反抗三种行为模式中探讨了窦娥反抗性的情感节奏。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在他的著名杂剧《窦娥冤》中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流氓张驴儿想用药毒死蔡婆婆,没想到反害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到官府诬告窦娥,窦娥被判成死罪,临刑时,窦娥指天发下了“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结果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15.
窦娥的形象历来都是为人称赞的,人们称她为反抗英雄。本文将从窦娥与地痞流氓的斗争、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与天地的斗争三个方面来论证窦娥的反抗和斗争并不成立,窦娥并非反抗英雄。  相似文献   

16.
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同学从窦娥的自身去考虑,认为她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造成,我们说,这是不全面的,造成窦娥这场悲剧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大关系,在元朝社会里,坏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好人倍受欺压,无处申诉,从作品《窦娥冤》第一折中看,一个流氓庸医赛卢医在蔡婆婆上门去与他讨债时,竟算计要暗害蔡婆婆,后来当张驴儿父子听说蔡婆婆家还有一个媳妇时,便进行逼迫,否则也要勒死她,正是这群如狼似虎的强盗欺压,以及后来官吏们的昏庸腐败,暗示出窦娥的结局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即使她个人进行反抗,她怎么可能与当时整个黑暗无道的社会相抗衡呢?在这种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向天和地发出申诉,发了三桩誓愿,例如作品第三折中“滚绣球”一段;“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天和地发出怨愤的质问和控诉.也就是对当时元朝社会黑暗腐朽、不合理现实的抗议,以及后来又提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把控诉、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之所以被誉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①的杰作,是与主人公窦娥形象塑造得十分出色分不开的。窦娥在婆婆临危之际屈招了“药死公公”的罪名,结果婆婆得以保护而她自己却失去了生命。窦娥的凛然气概令人赞叹不已,但从某些论者的话里话外看,窦娥虽死得激动人心,却未必“大义”,理由是窦娥“头脑里充满了贞节、孝顺等等封建伦理观念”②,是在“按照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指示,吸食起世上大量推销  相似文献   

18.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是艺术夸张手法。三桩誓言 ,桩桩应验及鬼魂诉冤 ,表达人民的善良愿望。细节真实与否 ,不能细究。但《窦娥冤》整个戏剧的故事情节疑点颇多 ,不容忽略。蔡婆的年岁有疑。蔡婆被逼 ,答应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 ,又劝媳妇窦娥委曲求全。窦娥云 :“……你年纪高大 ,六十以外的人 ,怎生又招丈夫耶 ?”[后庭花 ]你如今六旬左右 ,可不道中年万事休。这么说来 ,蔡婆是六十多岁的人了。窦娥七岁被父卖给蔡婆做童养媳 ,十五与夫成婚 ,十七岁丈夫去世 ,守寡三年 ,窦娥年岁二十。当年窦娥去蔡婆家 ,蔡婆的“…  相似文献   

19.
从叙事学关于行动元模式看,在窦娥悲剧诸种因素中,窦娥冤死的"冤头"只能是判处窦娥死刑的楚州太守桃杌,这是<窦娥冤>运用脸谱化的基本手法,通过桃杌声称"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言"而省略他收受金银的"行",又通过桃杌在审判中偏袒张驴儿的写意性叙述等,体现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倾向.因此,认为桃杌是"清廉但平庸"的官吏,对"取证技术局限"和"法官的智识局限"是窦娥冤死的"冤主",都不是切合作品实际的.  相似文献   

20.
听《窦娥冤》中窦娥悲愤地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我的心也为之感到悲愤;看窦娥哀怨地发出“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和“六月飞霜”的誓愿,我的心也为之感到哀怨。但在窦娥咬牙切齿,许下“三年不见甘霖”的誓愿时,我心中有的只是不解,有的只是疑惑。窦娥在去刑场的路上,在自己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仍想着她的婆婆,怕婆婆看到她披枷戴锁赴法场会伤心,可见窦娥心地善良,孝敬婆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窦娥竟然会发出“大旱三年”这等毒誓,若只为证明她是清白的,那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就已足够,为何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