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一篇名文,掩盖一个贪官》一文,就滕子京是否贪官,以及其人品、文品、政绩,为何被贬等问题,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事实进行论辩,并揭示了他与范仲淹的关系及《岳阳楼记》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篇名文,掩盖一个贪官》一文,就滕子京是否贪官,以及其人品、文品、政绩,为何被贬等问题,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事实进行论辩,并揭示了他与范仲淹的关系及《岳阳楼记》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寄寓的忧乐情怀,既是作者高尚人格的写照,也是范公一生行为的准则。范公为人,节俭好施留芳名于世;为官,始终以兴利治弊为己任;为文,借言励己勉人,超越个人忧乐。透过范公为官历程,追溯其为文初衷,便能领悟:官品、文品皆人品。  相似文献   

4.
杨运泰 《学子》2004,(8):11-12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的反映,人品必熔铸于文品之中。”读了利化的诗文集《大地飘香》,愈发感到此话确有道理。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背诵课文。早在60年代,我当学生时就非常喜爱;80年代当教师,执教此文时,为学生示范背诵,从“庆历四年春”到“吾谁与归”,常常是声情并茂,一气呵成。学生受我感染,也都爱背诵此文,并说,这是中学时代最喜爱的一篇古文。范仲淹的文品和人品,都是值得钦佩的。也许正因为有此  相似文献   

6.
人品与文品关系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人品与文品关系论认定人品即如文品,文品即如人品。但本文认为,文学史实也昭示出人品与文品悖逆的另一种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7.
潘岳因"人品"与"文品"的悬殊遭到后世严厉的批判。然而,从潘岳的《悼亡诗》可以看出其情感的真实流露,他的《闲居赋》也并非当时评价的那样"高清千古",他后期的作品更是反映了他人格的沉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再次证明了潘岳的"人品"与"文品"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8.
郭玉江 《考试周刊》2007,(45):99-100
据《全唐诗》:陈子昂少为富家子,尚气好弋,后感悔修文。入京都,碎琴哗众,以文百轴遍赠诸人,一日之内,名满京城。其行奇绝;又备大略,敢直谏,品瑰伟。与人品相关联,其诗品激奋昂扬,文品(文学精神)倡风骨兴寄,开百年风气,遗响千载。三者内在相关,统一于子昂个性、才情的融合。本文即从人品、诗品、文品三层,结合有关载评,并以《感遇诗》、《登幽州台歌》为例,浅析子昂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9.
老舍、郁达夫是两位风格迥异的作家,拙作《老舍郁达夫人品比较》,除寻出他们显著差异性外,还发现其根本一致性、惊人相似性、内在相通性和彼此互补性。本文则就他们的小说创作来探索文品,试图通过比照,对他们的人品有进一步认识,并获得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代文学批评家都很重视文品与人品的统一,甚至将人品的评价作为文品评价的基础。在大历诗坛上,李益以边塞诗独树一帜,艺术成就很高。然而他在各类传奇、史书、戏剧、小说中的形象,却以李益疾和负心汉闻名。李益文品和人品的分离,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走近鲁迅     
人们评论文学家,一向讲究文品和人品并重。仅从现代来说,文学家数不胜数,然而其文品和人品同时堪称一流的当首推鲁迅先生。在日渐没落的封建社会,在民族日趋衰弱的危急关头,是鲁迅第一个树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昭示世人做一个独立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语文教育自古就重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追求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让人心忧:教师抱怨学生作文一凑二抄三套,不想写、不会写;学生厌倦作文,怕上作文课;专家学者痛斥应试式作文教学教学引发文品与人品的分离,学生的作文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了自己,没有了健康感性的生命与日常丰盈的生活……。观念要改变,方法要更新。  相似文献   

13.
人品与文品     
历史是人创造的,回看历史长河中那些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能给今天的我们很多的启迪。常言道:“文如其人。”意思是一个人的人品和文品是对应的,文品好人品就好。但实际上人品与文品大相径庭的人很多。比方说,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三个时期评述了巴人旧体诗词写作:少年时代苦读苦吟,奠定基础:“五四”以后,在新文学创作中,信手拈来,妙笔生花;晚年写的《庐山组诗》,言为心声,更显示了诗人的人品文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古典文学阅读中因作者因素而造成的"文品不如人品"、"人品不如文品"以及作品语言与作者本人的性别差异等三种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读者在阅读时不能局限于常规的"文如其人"式解读,面要全面的了解与作品相关的诸多因素,这样才能对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关注文品和人品的统一,是王船山在《姜斋诗话》里的一个显眼的视点。诸如对诗歌的风格关联诗人的人格、诗文写作不能向“门庭”求助“支借”、诗人称号凭实绩而不靠自封、科学考场无法考出好的文品,以及诗歌应该表达民众哀乐之情等等问题的阐释,都闪现出王船山的人格亮光。  相似文献   

17.
杨金砖 《现代语文》2007,(12):121-122
吴同和先生既能秉承"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尽一位教师的天职,又能下笔万言著经典文章。本文从"语文论稿"、"教学研究"、"命题研究"三个方面品读吴先生的《愚悟集》,让读者对吴先生的人品文品都有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品与人品结合。“文如其人”,文品就是人品。一篇文章,不仅体现作者语文水平的高低和见解的深浅,而且还体现作者思想和人品的优劣。文章的思想内容正确与否,关系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是否正确,思想方法是否对头。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写不出怎样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佳作,一个没有丝毫爱国感情的人,又怎能高歌一曲《祖国颂》呢?因此,作文教学既要教学生作文,又要教学生做人。毛泽东同志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与分析,从实践到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要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  相似文献   

19.
论作者丁耀亢的文品和人品 ,对续书的写作年代作了简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韩愈研究有50多家,有一些是对其人品、文品的批评,颇有分析研究的价值。就人品来说,唐人的评论已定下后来评价的基调:韩愈是忧国忧民的入世者、颇能奖掖后进的导师、秉正执笔的史官。在文品方面,确立了“韩文”的崇高地位,但对“韩文”的使用价值有所怀疑,对“韩文”的小说笔法有争议,对“韩文”的传记作品有不同的评议。唐人对韩愈的诗并未认真地作出明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