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2.
五岳之外.黄山、庐山、峨眉山也属于了不得的名山。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上,无论进入哪座大山,苏东坡在庐山的这等感觉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是谓通感。  相似文献   

3.
风景优美的庐山,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旅游者,人们不论站在那个角度去看,呈现在眼前的虽然还是同一个庐山,但却姿态各异,气象万千,难怪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在咏庐山的诗中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他深刻地告诉我们看同一事物,站的角度不同,感受和得到的结论就不同。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游庐山,在西林寺壁上题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大意是说,同一座庐山,我们站在东、西、南、北看,站在远、近、高低看,却有种种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与一位出国留学人员闲聊中听到这样一句话:“你要想真正地了解中国,除了深入的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外,最好能站在外国看中国。”这位留学生的话,也许有些偏颇,但他“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观点却是很有道理的。由此,我联想到古人苏东坡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变幻莫测的神奇景象,并非因庐山有什么“魔法和变形之术”,而是苏东坡不断变换角度观察的结果。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教育工作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多数人来说,基本是站在教育看教育,站在教育看经济,站在教育看社会,看的对象虽然有所不同,但看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正内容概要:《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林语堂先生认为,他之所以完全知道苏东坡,正是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正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  相似文献   

7.
<正>一位哲人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看得越仔细,而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宋代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谓是对角度的充分肯定。人在庐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跳出庐山看庐山,则远近高低,各显异彩。  相似文献   

8.
晓寒 《宁夏教育》2013,(2):41-I0001
一位哲人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看得越仔细,而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宋代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谓是对角度的充分肯定。人在庐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跳出庐山看庐山,则远近高低,各显异彩。  相似文献   

9.
正很多人知道李白厉害,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在首先知道他厉害之后才读他的诗歌的,所以,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见解,人云亦云也就是必然的了。有些诗好,是公认的,但这种公认里面是不是也有人云亦云的成分呢?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连一向自持得要命的苏东坡也止不住夸赞,但是终究是外行看热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苏东坡政治主张的提出、苏东坡先后与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政争、苏东坡践行他的政治主张的作为等几·方面,论述苏东坡政治主张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11.
苗学军 《初中生》2006,(11):33-3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豪苏东坡的这首《题西林壁》不但让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风貌,更、止人们体会到诗中的数学哲理.  相似文献   

12.
苗学军 《初中生》2006,(33):33-3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文豪苏东坡的这首《题西林壁》不但让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风貌,更让人们体会到诗中的数学哲理.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被贬黄州,留下了种种神奇奥秘的文化现象话题。是神宗皇帝袒护他而编管黄州,是黄州的神奇山水、风月、古迹、仙居,铸就了苏东坡,黄州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把种种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黄州成为东坡文化发祥地、赤壁文化发祥地。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  相似文献   

14.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2,(24):34-36
主持人龙吟:"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苏东坡梦中写下的这两句诗,成为了他一生的总结和写照。他为何选择江苏常州作为终老之地?他为何急遽病重而亡?他的人生际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期"东坡闲话"完结篇将为你一一解答。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苏东坡在海南岛收到了朝廷让他北归的消息,流放生活即将结束。他喜出望外,云:"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大幸。"北归途中,与苏东坡同行的还有他的小儿子苏过、前来报讯的好朋友吴复古,以及一条颇通人性的狗"乌嘴"。苏东坡心情愉悦,夸赞这条狗"知我北归,掉尾欲舞"。但是一路上,苏东坡的心情很难用欣喜两个字来简单概括。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回顾起岭南、海南两地的流放生活,苏东坡就如做了一场噩梦。当时与他同遭贬逐的人,大多数因为经受不住生活的折磨而相继死去。所以,当苏东坡翻过大庾岭时,曾感慨万千地写诗赠给一  相似文献   

15.
<正>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总感觉苏东坡不像个相距遥远的古人,而像单位里某个你喜欢的同事,或社会上某个你愿意与之相处的兄弟。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经济拮据,生活非常简朴,吃饭时往往只有米饭、萝卜、一个清淡的汤,苏东坡说自己很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一次,朋友钱勰给他发请帖,说请他吃  相似文献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的《题西林壁》诗。要正确地理解这首诗,首先了解一下苏东坡游庐山赋诗的始末,是很有必要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经朝中友人多方营救,方得从宽发落,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到任。后于  相似文献   

17.
翻开林语堂用英文所写、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深深被苏东坡的人生所吸引,心随着苏东坡一生的坎坷多舛而波澜起伏。读《苏东坡传》,完全被苏东坡那种大者所拥有的大智慧,他那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作为一名教育者,也不由荡漾起更为深沉的教育情怀。  相似文献   

18.
登庐山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在万绿丛中盘旋而上。我一边仿佛为这神奇的绿色所制服,一边嘴里哼着苏东坡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相似文献   

19.
谜宫     
《家长》1999,(6)
东坡索物某地有一茶山,山间有一寺院。苏东坡时常进寺吟诗作赋,老和尚待他十分热情。一日,苏东坡打发一仆人到寺院去要东西,并让他头戴草帽,脚穿木屐。仆人问他去要什么东西,苏东坡笑道:“只管前去,老僧  相似文献   

20.
朱熹深爱庐山,他写的庐山诗有80多首,或写庐山风貌,或咏庐山人文,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研究庐山山水文化及书院文化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