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当代德育由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应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也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2.
杨梅双 《辽宁教育》2013,(5X):70-71
<正>一、当代德育由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应然性从现实依据来说,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基于克服他律德育的弊端。就他律德育而言,教育者一般都是单向地对学生提出道德要求的目标,理论多于感情,对一些违规犯错误的学生按照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学生表面看起来服从或屈服了,实际上从长远看来得到的主要还是负效应,学生要不变成了"小绵羊",要不变成了"混世魔王",这样都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也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这种德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是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往往以权威者的身份,用训诫的口吻,要求学生服从、忍让、遵守规则等等。这种他律型的德育方法,把德育变成了琐碎的行为训练和消极的防范过程,既不重视道德情感的体验,也不关心道德意志的锻炼,更谈不上自我判断、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倡导德育为首,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实上,在具体工作中许多教师只把它当作一句口号,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德育处、校团委负责,并没有真正落到每个教师的身上。而南浔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提出了"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真正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并让每一位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施教。  相似文献   

5.
德育过程体现为两大程式: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自我建构是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德性内生是品德形成的实质。德育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还是从自律到自觉自为的过程。道德自觉自为是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德育的使命主要是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自为品...  相似文献   

6.
一、跨世纪德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高校所有从事德育的人员中,35岁左右及以下的青年德育工作者(主要指“两课”教师和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尤为人们所关注,他们是跨世纪的德育工作者,担负着承上启下、为促成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腾飞而培育英才的重任,在高校德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面对国内与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要求,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跨世纪的德育工作者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弱点,自身素质与形势要求很不适应。他们要么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缺乏德育专业知识和德育工作艺术…  相似文献   

7.
他律剥夺式德育是对德育初衷的悖离.德育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但实践中的一些德育形态却污损学生的人格、剥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积极自由膨胀,对学生缺乏信任从而采取他律剥夺式德育,致使德育的意义在互动中被扭曲.为此,教师要理性地区分作为理念的他律和作为手段的他律,由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力控制转向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重智轻德"倾向,忽视了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德育工作,追求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德育工作对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德育效益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新时代对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本文对如何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盛伟华 《中国德育》2014,(17):71-74
近两年来,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提出"主题教育"概念,确立"德育是影响"的实施理念,要求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主题思考",在研究学生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主题,力做有思考的德育。其与一般的德育活动不同,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一、思考系统的主题德育活动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施加教育的载体,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实践性,因此,主题教育的推出,必须基于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杨俊杰 《教师》2011,(20):23-23
学校德育工作要切实按照德育的现代化要求来规范和提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当前"读经运动"在一些学校盛行,把"读经"作为学校德育的突破口,本文从学理上对这一现象和问题做了初步的梳理,以期对德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德育工作难做吗?难!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么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么是把德育片面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更有甚者,把德育知识当作条文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没有快乐的德育?有没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有没有回归生活、回归生命的德育?泗洪县中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立足于生命整体,在社会公德、心理健康、理想志向三个维度,广泛开展以“诚信、自信、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诚信是立身之本,自信是成才之基,信念是力量之源。由此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和谐发展,为生命奠基,小活动做出了大文章。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指向的德育活动,比其他各育对师生关系的依赖性更强。文章对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理论背景进行了反思,认为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要么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要么就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的出现。哲学概念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新视角。"对话"、"理解"、"互动"型德育师生关系范式是在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德育师生关系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德育规律,开辟德育新途径,提高德育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德育立体化实现途径从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家庭、校园、社会教育相结合,全程德育与定点德育相结合四个方面入手,以期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所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严格校风、校纪,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增强德育行为的情境性,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能从情境中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富有情趣感染力的德育氛围中,淡化对单纯理论知识灌输的厌倦心理,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良好契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全方位加强德育构建,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和跨世纪人才。 1.德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把行为规范变成学生的实际行动。其方法:①搞好入学教育,使学生认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文件。文件指出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要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认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中小学德育内容这一改革向全体教师也向未来的教师,未来的德育工作者——师范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能否完成将来的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十分关键的是他  相似文献   

18.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强调德育的一致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循灌输式德育方式,轻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德育内容抽象、划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于德育形式,不重视德育整体规划和建设等误区,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该针对误区,大胆改革,力求使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班主任作用的探讨,提出"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教育原则。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要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仍存在较大距离。如何增强德育工作效果,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注重德育创新,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精心构建德育立交桥,深化德育改革,是搞好德育工作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使课改成功进行和实现德育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必须下大功夫落实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对德育工作模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等进行创新。一、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创新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德育工作也不例外。为此,我们提出要让学生当家作主人,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