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凌其旺 《考试周刊》2014,(30):21-22
<正>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上,李秀成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毁之,说他晚节不保,在囚禁中奉承敌人、摇尾乞生,把李秀成定性为一个无耻的叛徒;也有人誉之,为李秀成鸣冤,说李秀成是一个值得后世纪念的农民起义英雄,应该为李秀成彻底平反,去掉"叛徒"的帽子,还其"忠王"称号;还有人说"忠王"李秀成是为了挽救太平天国事业而"伪降",其自首是一种策略,旨在哄骗曾国藩相信并无杀害幼天王及并无剿灭太平军余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1963年第4期《历史研究》发表了戚本禹的《評李秀成自述》一文。戚本禹认为:李秀成的“自述”,从它的根本立場来看,是一个背叛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自白书”。李秀成在“自述”里,美化敌人,丑化自己;反复强調自己过去已經做了许多有利于清軍的事  相似文献   

3.
我院史地系七七级学生对李秀成被俘以后的表现以及《自述》的评价问题展开了讨论。一种意见认为,评价李秀成及其《自述》,不能仅凭字面上的某些话语,而应当结合其社会实践和《自述》的主要内容、主要倾向进行分析。“白玉有瑕,瑕不掩瑜”,从他一生来看,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自述》中形成的污点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所致。另一种意见认为,李秀成在被捕以后也是大义凛然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变节行为和污点。《自述》中的  相似文献   

4.
对李秀成的评价,已争论一百多年了,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不外三种看法:一、认为李秀成是英雄:二、认为他是叛徒;三、认为他是犯了错误的英雄。我是持第二种看法的,所以对《学术论坛》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的《论李秀成》一文的某些观点颇不赞同。现谨择要商榷,并力求用李秀成自已所说的话来回答.  相似文献   

5.
8月21日至23日,福建省历史学会厦门分会举行了关于李秀成评价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 一李秀成是真降还是伪降第一种意见认为,李秀成在被俘当天被曾国荃施以酷刑,仍英勇不屈。他在囚笼里写的《自述》是企图以伪降欺骗敌人,伺机东山再起,这是革命的策略,不是真投降。第二种意见认为,李秀成写的《自述》,美化敌人丑化自己,把太平天国内部的机密暴露给敌人,  相似文献   

6.
洪氏集团是由以洪秀全为核心的洪氏兄弟、以及依附于他们的一些人组成。李秀成与洪氏集团的矛盾冲突虽非由来已久 ,但随着都城天京被围 ,形势日趋吃紧 ,冲突步步升级。由于双方的忍让、克制 ,尤其是李秀成顾大局、识大体 ,终未酿成大的变故 ,但却严重挫伤了太平军的士气 ,削弱了太平军的整体战斗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李秀成自述》及李秀成评价问题的争论,由来巳久。1944年罗尔纲先生即提出了李秀成“袭蜀汉姜维故智伪降曾国藩以图复兴太平天国的假设”。1951年,罗尔纲为《李秀成自传》写《笺证》时,又提出李秀成自传中那些自污自辱的话暗藏有“复国的深谋大计”,目的是“伪降”。1957年,罗尔纲在《笺证》第四版说明里,宣称他1944年的“假设”,由于得不到证明,声明放弃。但与此同时他却进一步发展了伪降说。他说:“忠王写自传的意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的有:一、总结太平天国革命经验教驯,二、保存革命力量,三、争取曾国藩把对内矛头指向对外……。” 1958年,梁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与李秀成的权力斗争,是后期太平天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线索,贯串后期天国始终。李秀成客观上帮助洪秀全建立起新的权力结构,为后期天国军事政治局面的恢复与展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洪秀全与李秀成的政治较量中,洪秀全因为洞悉李秀成的政治心理,因而在心理上占据着优势。李秀成实际上起到了洪秀全心理安定剂的作用。李秀成的忠诚在于他对义气的浅层次认识。  相似文献   

9.
发轫于“依古制而惠四方”思想的李秀成地方建设新思维,是李秀成在总结前期农村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论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政治上,李秀成主张在继续维护太平天国客家人贵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加强与地方人士的合作,改良贡役制社会结构,推行本土化政治.经济上,主张任用行政经验丰富的地方人士出任乡官,施行传统的地方行政,保护现存社会经济秩序.他主持向业户颁发证明其土地所有权的田凭,并保护他们向佃户收租的权利,同时倡导佃户交租,明确业佃责任,旨在迅速恢复社会生产,追求安居乐业的传统农业社会理想.但李秀成在“着佃交粮”这一重大理论难题上的观念模糊,对具体施政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秀成在其“天朝十误”中总结出太平天国在政治方面的诸多失误1.法纪不明,用人唯亲;2.赏罚不公,封王太多;3.歧视士人,不用贤才;4.法制未备,立政无章。对此,李秀成在天国后期曾多次奏谏,力主改革。从其改革建议中,可以看出李秀成政治改革思想的鲜明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1.
忠王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战略决策期间,没有明确的主导倾向和制定出左右政局的决策,而且对于西征问题也没有具体实施。李秀成本人并不讳言自己对第二次西征的消极态度,对湘军实力的估计始终左右着他在西征中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12.
李秀成生前及其死后一百年间,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英雄形象,即使对他的供词不无微词,也没有动摇过这个形象。一九六三年戚本禹抛出《评李秀成自述》一文,为影射史学开路,李秀成顿时成为众口一词的叛徒,他生前的一切也都成了罪证。李秀成到底是洪秀全封的“万古忠义”,还是戚本禹之流指摘的一世奸恶?至今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关键在于他的亲笔供词以及怎样看待这个供词。  相似文献   

13.
据1965年3月12日《光明日报》报导,自今年1月27日至3月4日,《广西日报》发表了十五篇文章以及部分职工、解放軍官兵、中小学教师、藤县(李秀成生地)群众分別举行座談会的发言,揭露和批判呂集义在李秀成評价間題上的錯誤观点。呂集义在他的《关于〈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的說明》和其他文章中,吹捧李秀成是“革命英雄”,自述是“革命文献”;去年3月和7月又在討論会上說李秀成功續是主  相似文献   

14.
忠王李秀成在第二次西征战略决策期间,没有明确的主导倾向和制定出左右政局的决策,而且对于西征问题也没有具体实施.李秀成本人并不讳言自己对第二次西征的消极态度,对湘军实力的估计始终左右着他在西征中的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15.
《李秀成自述》是一个存在虚构的叙事作品,其中的“李秀成”是接近却并不等同于真实历史人物李秀成的人物形象。这个“李秀成”的一生可分为“安分守贫”的“穷民”、“愚檬”“迷”从的教徒、“骑在虎背,不得不由”的“佐乱”之将、认死求活的“失国”之囚四个阶段。他不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革命者,也不是罪恶滔天的匪徒。既不高尚,也不卑鄙,而是一个迷信、盲从、无知、本分、认真、善良、才华出众而又怕死的普通人。他参与了历史,但那是历史选择了他,他只是被动地遵从“天命”而已,是一个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个人。  相似文献   

16.
近来,报刊上正在热烈地争论着一个史学问题,这就是如何正确评价李秀成的问题。这场争论是从如何评价李秀成及其《自述》开始的。 李秀成被俘后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李秀成的评价问题,自从戚本禹同志揭发其投降变节的史实后,在史学界重新展开了讨论。首先是罗尔纲同志写了《忠王李秀成苦肉缓兵计号》一文,来进行反驳。他从主观臆揣出发,搜集了一些有关史料,力图证明其投降并不是真的,而是一种伪降。接管又有一些同志,在大量史实下虽不得不承认李秀成被俘后是投降变节了,但又从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两方面来替他辩护。有的说他是从“保部爱民”思想出发,不能骂他为叛徒。  相似文献   

18.
一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在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青年将领,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 1851年在金田村所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是太平天国从进攻到防御、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内讧”削弱了革命声势,清军即乘机反扑:在皖北,清军陷三河,困桐城,逼安庆;在长江沿岸,湘军陷武汉、九江,逼安庆;在江南,清军逼近天京,再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相呼应,掘长壕围天京。这样,太平天国在军事上陷于被包围的形势,天京、安徽同时危  相似文献   

19.
对于李秀成的《自述》史学界争论颇多,莫衷一是,本文则对李秀成被俘前后的史料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李秀成写《自述》不能简单论定为投降乞怜,而是为了“保民”,亦可算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0.
李秀成的“让城别走”,是在雨花台破围战和“进北攻南”的两次战役失败之后,也就是在天京保卫战的最后阶段提出来的。多年以来,许多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同志,对此都几乎一致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李秀成的“让城别走”是“保存命革力量,复兴革命大业的正确道路”,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退却”,是“当时太平天国唯一的救亡良策”等等。上述意见,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试就“让城别走”的具体内容、“让城别走”是否是“正确的战略退却”、“让城别走”是否是“当时太平天国唯一的救亡良策”等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