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政论节目是近年来台湾最强势的媒介形式。本文立足政治文化与大众传媒互动框架理论对台湾60多年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发现台湾社论、政治广告和政论节目等媒介形式其不同的强盛时期,分别与威权主义政治文化、启蒙主义政治文化与"群粹主义"政治文化一一对应。台湾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催生了台湾政论节目,推进了台湾媒介形式的嬗变,也带来台湾媒介政治话语主体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国外对于传媒与政治信任的关系有不少重要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传媒是否对公众的政治信任有负面影响上,不少学者持"媒体抑郁论"的观点。但这种观点不断被检验,研究者发现不同传媒变量对不同层次政治信任的影响各不相同。国内在传媒与政治信任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考虑综合运用质化、量化的研究方法、关注新媒体与政治信任之关系,以及探讨中国传媒与政治信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台湾反主流传播是特殊政治环境的产物,从早期的印刷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已有三四十年历史。反主流传媒处在传播业的边缘,与国民党外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媒。这类媒介中有不少属于"台独"势力,国民党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其采取压制、打击的政策。反主流传播具有反体制、草根性、不规范的特性,对台湾体制内媒体变革有所影响。今天,伴随着台湾政治多元化进程,反主流媒体正走上"合法"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陈曦 《东南传播》2014,(4):18-20
2012年黎智英有意要退出台湾传媒业,但是此事引发了"反媒体垄断运动"并遭到台湾各界的批评和街头抗议,使该计划在最后告吹,壹传媒在2013年3月表示"壹传媒将在台湾正常运营"。自2003年5月2日创刊起,黎智英的台湾《苹果日报》进驻台湾已经十余年了,这十余年台湾《苹果日报》给台湾的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台湾的报业生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台湾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从而对台湾《苹果日报》这十年来给台湾报业带来的"苹果化"现象进行阐述,旨在讨论台湾报业自台湾《苹果日报》到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王彩云 《青年记者》2007,(13):52-53
虽然政治、社会等生态不同,但台湾传媒业的趋势还是值得关注.因为它折射出另一种传媒规制环境中的传媒竞争态势,有心人可以去琢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王韵 《现代传播》2007,(4):135-136
2007年6月8日至9日,由台湾艺术大学应用与媒体艺术研究所、传播学院、育成中心共同主办的"2007媒体/科技/美学理论与应用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台湾艺术大学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与台湾艺术大学、政治大学、世新大学、淡江大学、文化大学、交通大学、昆山科技大学的传媒专家、学者围绕媒体、科技与美学的主题,包括电视节目生产与制作新动态、电影文化与产业、新媒体科技与美学等诸多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与探讨,发表了精彩的专题演讲.  相似文献   

7.
刘志  胡正文 《东南传播》2021,(11):29-32
社交媒体正在重塑社会政治形态,个体或群体通过社交媒体介入到社会和政治事务,对社会价值观念形成、政治形态重构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结合台湾"九合一"选举及"地区领导人选举"选情,发现台湾青年作为近年台湾社会运动和政治选举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其媒介接触行为与政治认知、资讯获取与行动决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并对台湾政局演变及两岸关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舆论改革"是韩国传媒领域乃至政治领域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从金大中政府到卢武铉政府,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法律程序和政治博弈来改变主要报纸与政府的敌对局面,促进韩国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今年年初出台的<报纸法>引起新的矛盾纠葛,韩国学者和公众对此提出了各种看法.本文重点介绍韩国政权变迁中传媒生态与政治生态的契合,以及社会民主化与传媒民主化的"双重性",为韩国政府重构传媒关系带来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陆台湾传媒文化的思考秦志希(一)“一国两制”作为处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就其哲学本义而言,具有对立统一的性质。在政治层面,大陆是社会主义性质,由苏式社会主义转向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台湾所走的西式资本主义道路,这无疑使两岸关系存在着某...  相似文献   

10.
方苏 《东南传播》2013,(11):28-31
台湾有线电视历经在"社区共同天线"、非法"第四台"和合法化经营的曲折发展后,最终将台湾带向了多频道电视的时代,整个行业也跃居亚洲首位,但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有线电视行业却深陷发展困局。本文就台湾有线电视发展中的"第四台"的崛起与非法存在、有线电视的合法化动因及发展乱象根源等特殊问题,结合台湾社会转型和传媒产业变迁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1987年我党首次提出的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新功能突破了"喉舌论"的理念下的媒介权力与党(政治)权力的单一的从属性结构模式,这一突破建构了当代中国媒介权力监督党(政治)权力的最初合法性,推动了当代中国新闻传媒反腐败报道的实践中所出现的官方"规定动作"之外的"自选动作"--"揭腐报道"的兴起.但是,由于突破之后,媒体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一直未能建构起新的明晰的结构关系,因而导致了新闻传媒舆论监督的具体实践的历程上充满了权力双方的博弈与角逐.而"揭腐报道"实践的起伏,也正反映了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结构关系的动摇不定.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笔者参加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中国新闻学会联合组织的为期两周的赴台湾参访团,通过参观考察台湾报纸、电视等传媒集团以及和台湾高等院校新闻教育人士的座谈访问,对台湾传媒业界和新闻教育界做了一次近距离观察。台湾媒体已经走人多元化发展轨道,奉行市场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传媒生态呈现出成员结构庞杂、生存竞争激烈、新闻操守理念异化等十分复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比较视野下的两岸电视新闻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以及媒体的商业竞争,台湾的电视新闻报道以其迅捷、灵活、丰富而受到民众的关注和欢迎.几十年时间里,大陆与台湾的电视新闻报道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伴随着两岸社会政治环境的逐渐宽松,不断增进的传媒互动与交流,电视新闻报道也呈现出更为活跃、更为丰富的状貌.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对两岸的电视新闻报道进行现象描述.  相似文献   

14.
媒体对政治的影响,传媒大亨与政客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的热门话题。最近,传媒大亨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因"英国传媒操守调查"听证,再次引发关注,世界媒体争相报道。本文由此为切入点,讨论默多克与英国几届政府首脑关系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15.
最近的半年来,台湾的传媒界最常提到的一个名字是李嘉诚;最常提到的一个机构是Tom.Com;最常议论的话题是:台湾的传媒出版产业是否已经走到了瓶颈? Tom.Com是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所投资的一个网路公司,去年以惊人的积极行动并购了台湾传媒与出版业重要的集团——城邦、PC Home电脑家庭出版集团、尖端出版社与商周集团,并成立了Home Media Group(家庭传媒集团,HMG),这一连串囊括近20家出版社、40余本杂志的并购行动,震撼了全台湾传媒出版业,也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6.
姜鹏 《青年记者》2012,(31):77-78
最近,笔者受邀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政策学院进行学习,其间对该国新闻传媒行业予以考察,侧重点是新闻管制与新媒体。结合考察,笔者认为,传媒生态作为政治文化生态的投影,新加坡传媒管制处于"无管控、多自律"的中间地带,政府通过政联公司对传媒公司持股的方式进行隐形管控,从而达到政府与传媒的良性互动。此外,新媒体被视为问政的新途径而上升为新加坡的政府战略,在此基础上传媒机构也着力发展新媒体以应对外界挑  相似文献   

17.
英、美同属西方民主国家,其传媒均发挥着"看门狗"的功能,但美国传媒的舆论调控所具有的"不唯权意"、"不唯民意"和"不唯专家"三特点,使其通过政治议程设置已介入到政治决策过程中;相形之下,英传媒则显现了顺从政府的特点,传媒地位远未有美国的同行之高.表面上看,英美新闻自由度不同,限制方式侧重点不同;实质上,还在于两国民主的理念和实践差距所致.  相似文献   

18.
李宏 《现代传播》2013,35(4):41-46
传媒政治,其内涵指称话语权政治和民主的基本价值取向,外延指称特定的政治手段和政治形式,即以政治传媒化和传媒政治化、政治与传媒融合为有机整体的形成和运用为内容的政治手段和形式。传媒政治具有科技政治的特征、文化政治的特征、公共政治的特征、软政治的特征、多元大众主体政治的特征、国际性政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海峡电视台<萍水相逢>栏目为例,探讨在电视娱乐化时代如何调动台湾主持人自身所具有的娱乐特质,在"轻"与"重"之间把握分寸、转换角色,更好地发挥其作为"传媒的终端"在增强传播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作为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媒介的信息流作用日益凸显,提出构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着重从经济、政治、文化、传媒生态等方面阐述了构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现实必要性,以期为两岸密切传媒交流奠定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