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高等教育性质的变化,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因素,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学术性与职业性力量的变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力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性质,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出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质量观。并分析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形成和演化,强调我国多样化质量观应从过分偏向学术性到注重职业性,并努力协调学术性和职业性,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基本属性,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两种质量观,并以历时性和文化性相互纠结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学术性高等教育质量观亟待进行变革。本文提出,以博耶的大学术观作为理论依据,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将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4.
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不能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具有学术性和职业性并存以及多层次多规格的特点。相应地,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具体质量标准应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然而从高等教育的一般质量要求来看,注重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素质质量观必然要取代知识、能力质量观。建立在各种评价标准基础上的全面素质质量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术性质量观与职业性质量观是两种常见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相对独立、共生发展、分工合作三个时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协调和处理两种价值取向的关系对于构建多元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发展区域性特征明显,办学模式多元,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然而与之对应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外部支持不匹配、分级现象明显等问题凸显。学术性质量观与职业性质量观的融合本质在于高等教育职能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互利共生、多元共生、适切共生是重塑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理念和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性和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取向,二者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论争历史与融合现实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教育体制的开放性与层次结构的多样化,专业目标的全面性与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职前规格的超前性与培育体系的一体化,以及教学科研的互动性与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等理念与策略,为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大众化条件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提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要确立新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首先要满足消费者对高等教育个性化需求,其次要根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的质量观,提出要用发展性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观来衡量高等教育体系;分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几种方法与原则:科学评价的原则、适应性评价的原则多样性评价的原则、发展性评价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大学英语必须改变单一的质量观和一元化的质量标准,树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术性与职业性不仅是高等教育中有关价值观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性问题。学术性与职业性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经历了互动消长的变化过程,两者的关系具有矛盾相对性、动态发展性、地位平等性、分工合作性等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坚持多样化质量标准、改革高考制度,以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术性与职业性不仅是高等教育中有关价值观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性问题。学术性与职业性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经历了互动消长的变化过程,两者的关系具有矛盾相对性、动态发展性、地位平等性、分工合作性等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坚持多样化质量标准、改革高考制度,以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