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下见诸报端的一些事件性报道,尤其“大扫描”、“大透视”、“大曝光”之类的纪实文章,频繁地出现“某”字以及“ABCD”等字母,诸如某地某单位某领导张某李某,A市B公司C经理D君E小姐等,等等。有的文中涉及多少个单位多少个人物,就有多少个“某”字或多少个字母,通篇找不到一个真实的单位和真实的人名。这种隐姓埋名的报道已经引起广大读  相似文献   

2.
关于纪录片的理论研究,讨论最多的恐怕是如何真实地记录生活这个问题。本人试图就存在于纪录片创作整个过程中的“真实自然”与“主观介入”问题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一) 纪实手法,它所展示的现场信息,必须符合三个要素:即主体真实、时空真实、内容真实。为此,越来越多的人运用同步记录,跟踪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3.
空空洞洞,废话连篇的文章,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厌恶。头绪清楚,文字简练,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镕裁》篇)选择体裁,使内容合乎规范的,叫镕意;删去浮词剩句,叫做裁辞。经过裁辞,文辞不再拖沓冗长;经过镕意,全篇的纲领就明白晓畅,刘勰还说,这好比在木  相似文献   

4.
熔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提炼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从熔裁在作文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体现来说,包括提炼内容与提炼文辞两个方面。但剪裁浮辞仍然是为了内容更集中,表现的思想更精粹,因而,它不过是炼意在修改阶段的继续。古人用“熔裁”这两个字来概括创作活动中的这一过程,表现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对于主题同题材,内容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文心雕龙·熔裁》篇说:“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这里“设位”之“设”为动词,即布置;“位”为名词,指格局。无论是抒“情”,无论是说“理”,自然,也无论是叙事,当作者根据要说的话来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5.
我在前三篇《论评论员的苦恼》里发了一点不算高级的牢骚(据说《河殇》一类属于高级牢骚),那三篇短文谈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归纳一下,是为评论员的主体意识的存在作一点稍微的辩护。现在可就此作个小结,这就是对所谓“笔杆子”的哲学予以彻底的否定。这是使评论员摆脱苦恼的起码条件。“两杆子”亦即“笔杆子”和“枪杆子”的说法在文革中最为流行。后者被认为是夺取政权的法宝,前者(按照对应法)该是巩固政权的宝贝。但我怀疑它可能直接脱胎于古已有之的“文治武功”的基本格局,是统治的两翼吧。笔杆子和枪杆子同列,以器具视之,为统治者所使用,其实已彻底否定了笔杆子的“主体意识”。说的形象一点,是使握笔的人变成高音喇叭、复印机,或者变成专事罗织人罪、党同伐异的帮凶。现代笔坛“四杰”:康生、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就是笔杆子们的“典范”。不过他们不是雇佣军一类小角色,而是铁幕中的党魁。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是人类自审的一面镜子,人类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审视自己,并使视野超越他所生存的狭小空间,去发现与了解这广大世界中的优秀个体,接受他人生命的启示,享受生命的美感。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关键是要求片中的人物形象既要真实,又要深刻。纪实手法的运用无疑为纪录片的“真实性”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纪实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那么它记录的只能是浅薄的真实。只有将作者的创作理念融入纪实之中,纪实才有可能反映出深层的、本质的真实。事实上,作为一种艺术的纪录片,都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这就必然要求纪录片创作走纪实与表现相…  相似文献   

7.
熔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提炼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篇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从熔裁在作文的不同阶段中的不同体现来说,包括提炼内容与提炼文辞两个方面。但剪裁浮辞仍然是为了内容更集中,表现的思想更精粹,因而,它不过是炼意在修改阶段的继续。古人用“熔裁”这两个字来概括创作活动中的这一过程,表现了我国古代文论中对于主题同题材、内容同形式的辩证关系的  相似文献   

8.
时下 ,无论是政法类还是生活类、家庭类、时尚类等等报刊 ,大都开设有关于案件侦破纪实之类的栏目 ,以满足读者解读悬念、管窥世像的心理。然而 ,纵观近年来一些报刊发表的侦破纪实文章 ,令人不无忧虑地感叹 :案例纪实文章的写作已走进误区 ,这一断言可以从那些有着良好阅读期待心境的人们正在悄悄流失中窥见一斑。误区之一 :就案写案 ,缺乏思想。古人云 :“文以载道” ,就案例纪实文章的写作而言 ,应该通过描写侦破案件的曲折艰辛 ,表现公安政法人员的大智大勇 ,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 ;应该通过描写案件从扑朔迷离到水落石出 ,狡猾作案者由东…  相似文献   

9.
做官与做文     
现如今有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凡走上领导岗位做了“官”的就很少写文章了;写文章的又多不是当“官”的。据闻,有些地方领导手下总有一个或几个笔杆子在“伺候”着,一旦有了写文章的任务,便由这些笔杆子执笔代劳。这几年国内各种各类的报纸、杂志如“雨后春笋”般的多起来。众家报刊争相为不同层次的领导们开辟笔耕的园地,诸如某某书记谈什么什么、某某长谈什么什么之类。那登出来大小不一的文章,据说为数不少就是他们手下那些摇笔杆儿的小“秀才”们造出来的。甚至还有个别好心的编辑先生,在这上头也学起雷锋,当起无名英雄来,不惜…  相似文献   

10.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11.
纪实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短新闻那样每天大量出现在报纸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家报刊有不同的周期,有的每周一篇,有的每两周一篇,有的一两个月才登出一篇。数量虽少,但纪实的分量和作用是其它新闻体裁不能比拟和取代的。 纪实很难把握其时效性,但是,它既然是一种新闻体裁,内容就不可能脱离新闻的属性。新闻是易碎品,过了“时”,就没了“效”。因此,纪实就必须讲时效。我在《北京日报》办纪实版6年,学、看、听、摸索出一些增强纪实文章时效性的方法,不妨向同行们作一次班门弄斧。  相似文献   

12.
智慧 《新闻爱好者》2005,(11):33-33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反映真人真事.而这一点必须和“纪实性”区别开来。纪实并不等于真实,钟大年教授认为“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笔对此是认可的。自我国纪录片纪宴风格出现并成强势以来,纪录片从主题先行的宣数模式叉走向了另一种单一化取向.纪实用得过滥,甚至走向了自然主义的误区。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提倡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于纪实.而认为纪录片的灵魂在于记录真实。新闻纪录片以新闻事件和人物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础.还讲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刘致君 《声屏世界》2011,(10):31-32
一部成功的民俗纪实影像。应该是纪实表达与写意表达的完美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俗纪实影像“一旦超越了再现和叙述的功能,潜入心灵的深层并找到确切的感情外化的形式而引发心灵的共振,就诞生出电影的诗情”。《赣风之李渡酿酒》正是在这种“化诗情为影像”的探求中,实现其民俗纪实影像的写意表达。  相似文献   

14.
似水流年,转眼间就到了“老字辈”的年龄。平时忙忙碌碌,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偶而老友相遇,彼此都会为“青丝更见少,白发又一层”而不胜感慨。再看看身后,一茬茬虎虎有生气的“小字辈”,进入我们这个“靠笔杆子耕耘”的行列,而“老师”、“叔叔”之类的尊称不绝于耳,自愧之余,更切实地感到自己老了!  相似文献   

15.
真实与纪录     
纪实与表现,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纪录片工作者们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探索不止、争议不休的论题,其焦点在于:作为纪实艺术的纪录片,究竟应该是纪实的,还应该是表现的?纪实与表现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正是基于这种不同理解,才催生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导演,衍生出不同流派的纪录片,而这一切本质上又都源自于人们对于“真实”的不同认识。 事实上,人们对于“真实”的认识的探索和实践,自1895年电影发明之时就开始了,这一年路易·卢米埃尔执导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  相似文献   

16.
关于报刊言论的署名 ,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因为历来法律对于文章的署名并无明文限制 ,便使署名的问题有了丰富的谈资。现在 ,且容我将话头扯得稍远一些。如今人们的名字大抵比较简单 ,往往只有一个申报户籍的正式姓名 ,此外大约就是“毛头”、“咪咪”之类的小名了。笔名 ,总限于耍弄笔杆子的人用。而在古代 ,人的名字就复杂得多 ,除了姓名之外 ,又有“字”、“号” ,有的“号”还不止一个。如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字为退之 ;诗圣杜甫 ,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等等。明清时的文人学士大多有“号”。至清末民初 ,…  相似文献   

17.
差一点就夭折的追风梦老话说,男孩超月是个宝。刘翔妈妈怀胎十月,刘翔硬是多赖了十多天才呱呱坠地。一出生就有九斤重的刘翔小时候堪称"皮大王",爬墙、赛跑,出去打游戏机,回家骗爸妈说是去同学家做功课之类的儿时逸事一大  相似文献   

18.
薛亚宁 《视听界》2015,(1):98-99
一、凸显纪实元素,强化纪实魅力纪录片的魅力来源于其内容的真实和记录方式的真实,纪实的魅力就是真实的魅力。纪录片需要掌握真实记录的各种技巧和手法,生动记录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讲好故事。记录事件发生过程中有起伏转折的节点,一个过程向另一过程演变的阶段和事件的起因、低潮、高潮、结果,还可发挥解说的叙述功能来交代故事的延续。人们对于纪录片纪实的特性,尤其现场纪实传导的真实感,欣赏要求越来越高。纪录片选题应贴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是既具生活真实性又有一定深度的报道。电视纪录片应再现生活之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追求生活真实美的典范代表。“生活空间”的成功,在全国电视界引起了纪实热。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描述人们的生存状态,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是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纪实主义绝非自然主义,原汁原味也不等同于原生态。在许多自诩为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中,选材平淡、无聊。也许有人这样说,这些都是真实的、自然的、甚至鲜活的。但是,真的并不一定是美的、有意义的。鲁迅先…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现在暗涌一股不正之风,抄袭之风。有人居然还振振有词:“天下文章一大抄!”我把这类东西一律斥之为“二手货”。这种二手货主要靠“拿来主义”,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拿”来就用。这些年,太多的复印机式新闻,已让读者腻烦。打开每天的报纸,日报与晚报一样,党报与专业报一样,掩上各家的报头,都是一个面孔,一个版式,一个爹娘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好似复印过的一般。版式雷同,栏目也如出一辙。现在的人不知是懒得动脑呢,还是这就叫“提高效率”?你搞“焦点眉批”,他也搞“焦点眉批”,你想出一个“新闻点击”,他就照样抄了去,反正未经注册,抄了也不构成侵权,你拿他投折!栏目想到一块儿,他尚可狡辩“英雄所见略同”,文字、图片的抄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