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学形式,深深植根于民间,它语言特别精练,被称为“诗中之诗”,内涵深广,格律严谨,音韵铿锵,表现手段丰富多彩,集中代表了汉语字组合变化运用的特色,曲尽其妙,而且应用广泛流布久远。  相似文献   

2.
对联     
《小学青年教师》2008,(2):20-21
1.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用下列词语编写一副对联。千条拂雨花润风万朵柳2.请为自己的书房写一副对联,激励自己读书学习。3.观察特点,合适的对联用线连起来。踏破磊桥三块石暑鼠凉梁客咳惊稻草捆秧父抱子分开出路两重山  相似文献   

3.
对联     
岑学贵 《广西教育》2006,(1C):19-19
春节到了,很多人家都有贴对联的习惯。那么,你对对联知道多少呢?  相似文献   

4.
对联     
《小学数学教师》2010,(1):44-44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最初是刻在木板上的.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5.
水深为“渊”,水急为“湍”。水边平地为“汀”,水中小洲为“渚”,水边为“涯”。两山相夹之水为“涧”。  相似文献   

6.
一、谚语谚语,是汉语里数量最多,运用很广,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汇,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史记》《汉书》《国语》《国策》里,都引用了许多谚语,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里,也引用了不少有趣的谚语。谚语,是流行民间的俗言俚语,所谓  相似文献   

7.
8.
付昭权 《广东教育》2009,(12):62-64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被誉为“诗中之涛”。对联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许多对联均以艺术性见长,并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为一体。其中也有不少对联都反映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基于此,在高考试卷和各地名校的测试训练卷中,也不时出现对联试题。因为对联类历史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人文性,情境设计也具有人文性;不仅可用对联来承载丰富厚重的题意,也可考查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对对联的考查。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对联以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意蕴丰富、琅琅上口而为人们所熟知。按说高中生完成此题应该很轻松,然而高考中该  相似文献   

10.
对联四绝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它因独特的魅力而久传不衰,绝联迭出。一、双关对相传,明代杨升庵考中状元后,在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升庵道:“我  相似文献   

11.
走进对联     
代兰艳 《文教资料》2007,(24):186-187
近几年的高考试卷都有撰写对联的题型,可以说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就是对联的撰写。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而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文化载体,其含义及特点,甚至最基本的解读,都不为学生所熟知,因而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学会创作对联。  相似文献   

12.
对联趣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新教材(苏教版)第七册的民俗风情单元是诵读欣赏六副对联: 1、湖南岳阳楼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2、杭州岳飞墓对联:  相似文献   

13.
对联故事     
马以 《初中生》2011,(Z2):95
一日,北宋高官寇准与友人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众人无以相对。这时,诗人杨大年赶到。他立刻答曰:眼中人是  相似文献   

14.
写对联     
今年秋天,我家盖了新房,要上梁,就等着贴对联了。爸爸买了两张大红纸,叫我请邻居李大伯写几幅对联,我高兴地答应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李大伯家,他却不在家,我只好拿着红纸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相似文献   

15.
写对联     
"过年啦!过年啦!"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孩子们会边跳边喊。一提起过年,我猜你一定会想到吃饺子、贴对联、放烟花等有趣的事情。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一件与对联有关的趣事。你想知道吗?那就接着往下看吧!那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晚风婆婆轻轻地抚摸着大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大人们都在忙活着春节的事,我和哥哥姐姐却在床上玩  相似文献   

16.
对联漫谈     
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我国文艺花丛中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它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有它的构成形式和艺术特点。本文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以期引起同好和研究者的兴趣。门上贴对联是我国古老的风俗,它源于古代的桃符,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古代人们辞别旧岁、迎接新年时是没有对联的,只有一些斗方式的“桃符”上写着“元  相似文献   

17.
对联趣事     
虚词生辉明末兵部尚书、崇祯皇帝的宠臣洪承畴,自命忠节,他特意在厅堂的正中挂上了这样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但是,后来他受命抗击清兵时,兵败被俘,便屈膝投降失节了。这时,有人激于义愤,在他的两句对联的末尾各加了一个字,称为:  君恩深似海是;  臣节重如山非。后来,民族英雄史可法的一个学生看到了这副对联,他感叹道:“虽能明是非,可惜拙笔!”顺手把它改成: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人们看到末尾换上了两个虚字,讥讽鄙弃之意却更溢乎言表,无不称赞。回文妙对清代乾隆皇帝有一次和纪晓岚对对子,他出了这…  相似文献   

18.
19.
对联趣谈     
郭艳红 《下一代》2011,(3):17-17
对联是一种集诗歌、书法为一体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联的种类繁多,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相似文献   

20.
漫话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它包括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它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百花园里一朵艳丽的奇葩。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主盂昶所写。据《宋史·蜀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其所题不工,就自己动手撰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明太祖朱元璋,又把对联提倡了一下,民间便广为流传了。不仅春节喜庆,并且婚事言欢,祝寿颂寿,致哀敬挽,师友相赠,堂榭装点,皆堪称上品。对联紧贴人民脉搏,呐喊人民心声,因而为人民所喜爱。 1923年,陈毅同志旅欧后回家乡四川乐至过年,叔伯们请他写副春联。他略略思忖,挥毫疾书:“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揭示了受尽折磨,终年不得饱暖的劳苦大众的生活艰辛,表达了人民渴望组织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