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萍华 《新闻大学》2013,(6):123-130
本研究在梳理社交媒体中政治话语争斗背景的基础上,基于"污名"理论提出"互为污名者"概念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社交媒体中政治话语争斗中的"污名"是"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来源,"污名"不会如某些传统污名研究所指出的导致"认同危机","污名"促进"政治认同"的形成。本研究采用"污名"研究的"互动"方法论范式分析孔庆东三次"粗骂"事件,得出"孔庆东采用互为污名化方式以呈现自身政治认同"之结论,此结论证成研究假设。本研究认为,以语言暴力获取的话语权力无以证成政治认同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李晓梅 《视听》2016,(6):115-116
在社交媒体引领下的社群营销时代,具有鲜明女性主义特征的"趁早"品牌,以别具一格的运营方式,线上线下身体力行着整合营销传播的路径,迅速成长为自成一体的中国最大的女性价值观社群。"趁早"品牌所依托的整合营销传播路径,主要体现为:女性主义与精英意识结盟下的自律人生定位;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价值观传播与产品营销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刘琼 《今传媒》2013,(11):11-13
随着社会媒介产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传播,电视行业竞争激烈,电视媒体逐步由卖方市场进入到买方市场,以传播者为中心过渡到以受众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以我国内地女性电视节目主持人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在现代媒体中的出现变得越来越丰富和活跃。在传播过程中,作为新时代优秀职业女性的一部分,她们既是“传播主体”,又是“被审美对象”,如何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接受,又如何保持自身恒定发展,本文引用“势能”的概念,试图解析女性电视节目主持人“势能”内涵,肯定了女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主持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女性在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中的优势发挥。从女性魅力的形象展现以及展示风格特色来分析女性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优势,来传递女性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5.
在女性主义向人文社会学科不断渗透的背景下,"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悄然兴起。在大众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鲜明的表现出了它的批判性。在新闻传播领域,女性的形象被异化,并未真正展示出她们真实的面貌。反腐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更是受到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影响,出现对女性形象的曲解和扭曲。本文从反腐新闻中女性形象的现状、产生原因、对社会的影响等三方面对反腐新闻中女性的形象进行分析。同时,对媒体如何进行反腐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相关研究表明,媒体经常将女性边缘化,女性在媒体上被展现为形象刻板的符号,充当着"被看"的客体。我国的大众传媒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媒体中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以家庭为主转为独立的职业形象。但是,即便是这样,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仍有很大差别。本文探讨了媒体是怎样对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化塑造的,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以及促进媒介多元呈现女性形象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大众传媒对重构维吾尔族妇女性别角色规范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分析,提出了加大主流价值观引导下的维吾尔族女性积极、向上、进取的美好形象的宣传:办好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语种的妇女媒体以传播先进性别理念;媒体要加强对性别意识的研究,提高性别敏感,提高传播者平等地表现社会性别关系的能力以及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不断创新,为女性形象重构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信息疫情"的概念和十大特点,包括传播的快速性、信息的过载性、关注的大众性、涉略的广泛性、内容的动态性、空间的跨域性、媒体的社交性、污名的歧视性、真伪的难辨性、效果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9.
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贺南 《现代传播》2004,(3):99-100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针对辅助教学片《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媒体中的性别》进行了特定情境下的受众研究.发现被访的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变形"与"定格",认为媒体中的女性美是对女性的一种新的压迫形式.文中揭示了媒体与女性群体的矛盾关系作为媒体形象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而作为观众的女性又是被驱逐的客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报道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媒体在社会新闻中涉女性报道为何多呈现出暴力实施者和暴力受害者形象?媒体采用怎样的报道策略以勾连起女性与"暴力"因素的联系?本文选取了139篇《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为研究样本,采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媒体在报道时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者"、"女性施暴者"的新闻事实,重点突出和"暴力"相关的新闻议题,影响受众认知;并且多选择形容词及描述性语句.综合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及归因评估.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红蓝 《新闻世界》2014,(11):174-175
新闻报道与人类对美的追求密不可分,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一定的审美偏差。本文主要从社会新闻报道出发,认为在女性报道中更易出现此种偏差。在女性报道中,媒体大多聚焦于女性的性别特征或者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并非新闻所需传达的信息本身。  相似文献   

13.
黄克非 《新闻传播》2013,(12):216-217
晚清民初,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社会变革动荡,一群以绘画形式为代表的画家、画师、广告设计人员,以图像的形式展开文化建构,他们在吸收传统绘画技巧和西方绘画风格的过程中,反映时事、绘制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图像和文字与社会化的大众阅读共同构成了媒体传播的形态。本文将聚焦媒体图像中的女性形象,探讨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图像在近代走向大众的主要形态及演变。  相似文献   

14.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女性期刊作为女性阅读的重要文本,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对于传播先进性别文化、促进男女平等意义重大。女性角色"出场"的定型化和"在场"的缺席、女性话语介入的矛盾体现、女性期刊编辑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是女性期刊社会性别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女性期刊内容应注重女性意识的提炼、加强对女性期刊编辑主体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社会协同支持系统的培育是女性期刊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妇女创造了深刻的社会变迁,然而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话语权受到种种的限制,媒体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展现。媒体在报道妇女方面充满社会性别歧视,而且忽略妇女议题,所以媒体传播中应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意识,从多方面规范传媒的活动,关注女性,帮助女性,促进两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媒体成为女性文化生长和传播的主要平台。本文试图通过想象可供性的分析框架,从技术特征、交互模式和情感体验三个维度讨论女性文化与传播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业的日益繁荣带来了信息量急速膨胀的当下,男权文化体系通过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完成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得媒体传播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男性按照自己的想法所设计的审美客体,并最终通过男性叙事来传达给受众。我们通过分析媒体传播中女性形象呈现的方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持人这一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点.作为节目的传播主体,她们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这是她们运用女性的眼光、角度与立场"看"世界,发挥传播功能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被看"的过程.她们的"被看"是被媒介议程设置的为了满足有窥视欲的人去众说纷纭的.在"看"与"被看"之间,女性主持人应如何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20.
问题和出路:传媒与女性关系的本土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敞开和遮蔽的特性在中国语境下,表现尤为明显.女性被传媒严重遮蔽,表现为:女性传媒人、女性主体形象、女性受众三重缺失.加强媒体人性别意识培训、建立官方和民间的传媒监督机构、充分利用自媒体传播两性平等知识,是解决传媒中女性三重缺失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