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条文化带,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文化传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陕西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传播的策略,以期产生积极的理论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崛起,非政府组织的传播也逐渐为学界关注。相对于政治、经济、环保等领域议题,具备显著公共性的文化应该成为非政府组织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文化的本质属性和非政府组织的议题传播特点,来分析文化作为非政府组织传播议题的可行性。以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为实例,在规正孔子学院作为非政府组织特性的基础上,阐述其文化传播的可行性模式。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机构,孔子学院在海外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影响着中国文化形象构建。本文以泰国素攀孔子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近五年来推广中国语言、文化的战略、进程和效果三方面的分析,寻找新时期中国语言、文化推广与传播的有效路径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2014,(1):10
文化政策传播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之庞杂社会现象,在研究过程中要将其具体定义与归纳不缔是件困难的事,作者认为可用三个概念来归纳说明社会文化现象,分别是:混合、融合与化合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调适文化身份以促进其他文化群体成员适应、理解中国文化有何困境,又何以可能?研究通过引入身份传播理论创新文化身份研究的路径,对全球14所孔子学院的中方人员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接触者”进行访谈和实践考察。研究发现,以“节日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居间”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亟需关注的界域,文化接触者在接触中国节日文化后的身份安全性感知受到身份差距、对话有效性、双文化身份背景等因素影响。进一步看,文化身份理解的困境主要归因于观念边界造就的身份差距,节日文化则通过形构意义共同体和开放对话的方式将身份传播理论框架中的四重身份联结起来,以设置微观叙事、制造文化体验、推动双向融合的方式实现赋魅,推动文化接触者个体文化身份的“唤醒-整合-归属”。  相似文献   

6.
王亚莘 《传媒》2015,(3):64-66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希望藉此来推进亚欧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增进人文交流.本文以此背景为切入点,管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及其差异下,对同一主题新闻报道的策略异同,进而对建构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传播力提供学术上的审视与实践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政治传播可视为所有关于政治讯息传播过程之行为,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狭义观之,政治传播可视为政府事务的沟通。文化政策传播对社会文化之作用,主要是融合居住在共同生活地域里,不同文化背景族群之工具,故文化政策传播对社会具有重要之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中国文化印象》的调查数据,探讨海外受众对孔子学院的认知态度,分析受访者特点,从受众角度探析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顾晓 《东南传播》2018,(4):46-48
国家形象传播是当前政界、学界的热门课题。本文作者运用了举例、对比等手法,依据自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地调研情况,从传播学原理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几种国家形象传播渠道各自的利弊,提出应更加重视民间渠道中"文化使者"的作用,从人力物力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为塑造中国全新的大国形象提供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相似文献   

10.
高海建 《今传媒》2016,(12):118-119
《陕西日报》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议题的报道既是公众获取有关这一议题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对外展示陕西新形象的重要平台.本文以三年来《陕西日报》对这一议题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运用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其报道特色,梳理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提升这一议题的报道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宣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方 《当代传播》2006,(5):84-85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无形资产。而文化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笔者认为,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播中国文化,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所以,本文以奥运宣传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了以传播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来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连续举办,敦煌文化及元素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使敦煌文博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一脉,为丝路文化、丝路精神的传递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及传播载体。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丝路文艺也随之发展并壮大,为文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以敦煌文博会为例,对历届敦煌文博会中的文艺剧目及演出进行梳理,分析这些文化内容的创新所在及传播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呈现“故事化”“场景化”“时代化”等特征;同时,在技术、艺术及文化的加持下,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在叙事中凸显历史厚度,在艺术呈现中“穿”古“越”今,在技艺融合中彰显文化魅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使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更为鲜活生动,由此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情怀。敦煌文博会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让敦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以技艺融合赋能丝路文化,为打造持续、创新、有影响的丝路文化构建新的文化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综合国力的真实反映,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议题。中国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其国家形象的建构成为国内学者广泛热议的话题。在西方媒体掌控国际舆论话语的前提下,日益壮大的中国也试图在国际传播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领域,进行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2011年1月,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向世界展示了富有活力与生机的中国,也宣告着国家公关时代的到来,而姚明作为国家宣传片中的核心人物,被赋予丰富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14.
姚璇 《出版广角》2018,(4):53-5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面临新的任务.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精准对接当下公众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建立起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体系,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时代命题.《国家宝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元艺术结合起来,独辟蹊径、开拓创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西部纪录片与少数民族婚约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着眼进行分析,认为西部文化为西部影像传媒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题材,西部影像传媒也应该立足于反映和传播西部文化,利用纪录片这一有效的影像形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一条西部影像传媒快速发展的具有西部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奥运会民族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时北京奥运会前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形式的分析入手,结合我们所傲的"北京奥运会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开展奥运会民族文化传播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潮汕文化传播的历史阶段和模式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潮汕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其新媒体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杨小凤 《传媒》2019,(11):73-75
新时代,人民网英文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快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建设,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成果,发挥中国文化在提升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人民网英文版以其独特的优势地位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形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质量,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人民网英文版充分加强内容原创性,重点建设专题栏目,明确传播定位,强化传播意识和传播理念,建设优质的语言学习栏目,打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19.
刘娟 《东南传播》2010,(1):43-45
文化的域外传播、接受和影响对于追求和平发展、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中法“文化年”举办前后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状况的对比,运用文化传播学中的模式维护功能、文化自我诉求等理论说明现阶段这一工作的局限性以及今后的复杂性、艰巨性。文章对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深入观察、分析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中国文化域外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的全球化传播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传播态势,这种"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①不仅受到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影响,更随着现代通讯技术普及彰显出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当前文化的全球传播范围正不断扩大,文化传播中所附带的价值观正不断缩小着民族差异,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伴随着这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