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2.
一出示"海宝"动画片,感受欢乐 1.热身运动,认识"观察"。师:同学们,今天这堂作文课,首先考考大家会不会读这个字。(板书:观)谁会念?(一生读后,师表扬他读得响亮。数人读后,师在"观"后板书"察",请生完整地读词语)师:作文最重要的就是会观察。请大家观察观察,"观"的字形好像在告诉我们:观察时要注意什么?生:观察要用眼睛,认真仔细地看,因为"观"的右边是个"见"。生:"观"提醒我们观察要看一次又一次。师: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  相似文献   

3.
第一环节:创境激情,导入新课师: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播放视频)快看,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荷叶。师:刚才谁在看大屏幕的时候注意到了,"荷叶"的"荷"是怎么写的?生: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单人旁和"可"。师:你真会观察。"荷"是一个生字,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它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单人旁在左边,要写得窄一点,"可"在右边,要写得稍宽一点。齐读!生:(齐)荷。  相似文献   

4.
[读书“八味”]师:考大家一个问题。(板书:书读百遍,其自见。)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我知道考不住大家,这是“幼儿学”。下面出一个考高中生的问题。(对着“义”字在下面又画出7个空。)(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疑惑,继而议论纷纷,然后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相似文献   

5.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6.
陈云全 《教师》2012,(26):86-86
片段一:寻找身边的角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上学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生:红领巾。师: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师拿出一条红领巾)你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生:三角形。师:三角形上都有三个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个新的图形朋友。(板书"认识角")师:大家说说看,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角?  相似文献   

7.
赵启龙 《教师》2011,(12):26-26
一、"错"出精彩前不久,我和几位数学老师听了王华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这一课(见苏教版第六册第56页)。听了这一课后,大家内心震动很大。下面是课堂教学的一些片断:师:打开书第56页,看课本中的天安门图、飞机图、奖杯图,观察这三幅图,你们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吗?过了片刻有学生发言:生1:老师,我认为天安门这幅图画得有问题。(所有学生都为之一惊)  相似文献   

8.
杜成芳 《海南教育》2014,(12):52-53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上了一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数花生"(认识20~100的数,准备100个花生,只拿出99个)。【片段回放】师:今天,我来考考大家的眼力,猜猜,我这里有多少粒花生?师:谁猜的准确呢?怎么判断?谁来数数看?(指名一生上来数。让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数的)生:我是一个一个数的,1、2、3……98、99。  相似文献   

9.
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师出示主题图,图略)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男孩有34枚邮票,女孩有16枚邮票。师: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枚邮票?师:怎么列式?生:34+16。师:很好。34+16等于多少呢?请大家独立思考,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计数器拨一拨,还可以列竖式计算。(生独立思考后,师指名汇报)(1)摆小棒。师:先摆多少?再摆多少?34根和16根合起来是多少?生:50根。师:最下面的这一捆哪里来的?  相似文献   

10.
一、审美感知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美文。(投影《湖心亭看雪》原文)因为是文言文,请大家先跟着我一句一句地朗读。(生跟老师朗读)师:下面我读两遍翻译,你们读两遍原文。师:整体有什么感觉?(众生沉默)师:直接感受,说得不准确也不要紧的。生1:画面很美。师:给你感觉最强烈的视觉冲击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师:明朝顾宪成曾经在东林书院题有一副对联,知道是一副什么对联吗?(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师:读了这副对联,你有什么启发呢?(师生交流)师: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相似文献   

12.
【教学年级】五年级。(一)师:这次的作文,是写一次“开小差”(师板书)。同学们有过开小差的经历吗?生:有。师:回答那么响亮、整齐,真好,大家都很正常。会开小差的是人,不开小差的,要么是神,要么是死人。(生大笑)请看——  相似文献   

13.
师:上节课大家预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新词,在预习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生: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 生:飞机遇险时,飞机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师:提得好!(在题目后面画两个问号)这两个问题正是本文作者要告诉我们的。这两个问题你是想让老师讲解呢,还是通过自己读书去理解? 生:(齐声)自己读书理解。 师:有志气,是学习的主人。只要好好读书,你就能读懂这些问题。请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预习时没读懂的词语。 (生读文画词,老师安排部分学生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各自预先准备的小黑板上;学生写完后…  相似文献   

14.
陈晓东 《考试周刊》2011,(32):96-96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不缺少"数学",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缺少主动捕捉数学的意识和眼光。最近听了两位教师上的《用字母表示数》,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片断一: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在学生介绍完自己的年龄后,自然而然切入正题。师: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学生猜测。(略)师:告诉大家,我的年龄比小浩(班上的数学课代表,今年10岁)大15岁。现在知道老师有多大了吗?生:25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小浩10岁,你比他大15岁,10+15=25岁。师:小浩12岁时,老师多少岁?  相似文献   

15.
一课前预热师:第一次见面,相互介绍一下吧!我来自长江和大海的汇合地——江苏海门。你们呢?生:我们是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三小学五(5)班的学生。师:大家互相熟悉了,同学们有没有问题想问我?生:吴老师有多重?师:我75公斤。这是私密问题,一般情况下我是不说的。生:吴老师多大了?  相似文献   

16.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湾",右边"弯"要稍微向里收。"蝴蝶",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文中有一些描写色彩的词,你能读正确吗?(出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生读)师: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系课文的内容想一想。生:我看到许多蝴蝶在山谷里上下飞舞,非常美丽。生:我看到漂亮的蝴蝶在赶往蝴蝶谷聚会。师:轻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宝岛台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动笔画出来。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7.
师:在今天这个大热天儿里,我们学习一篇能让人体会到凉爽的课文,《第一场雪》。(板书:第一场雪)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生:课文为什么叫第一场雪?生:作者为什么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生:什么叫瑞雪?生:既然冬天的夜晚格外寂静,为什么还要写些声音呢?〔学生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是一次集中反馈,这样设计,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师: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这节课我就和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还要解决同学们…  相似文献   

18.
教学案例《识字4》案例一一、出示禾苗图片师:大家看看这是什么?生:禾苗。师:对,这就是"禾苗"的"苗"。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记住这个字?二、转动字盘,揭示构字特点1.师:其实"苗"是个神奇的字,它能和许多偏旁做朋友,组成新的字。一起来看看,你能认识吗?(转动字盘)小朋友们看,这是"苗"加上什么?这个字(描)念什么呢?这是"苗"加上什么?(依次问"猫""瞄"。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19.
1.出示单元主题图,揭示单元内容。师:听说大家都很喜欢去游乐场玩,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这个游乐场去看一看吧!(师出示动态单元主题图)师:大家看,这里的游乐项目,你最喜炊玩什么?师: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学生手势比画)师:你们知道吗?在这个游乐场里,还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将要研究的“图形与变换”。(单元主题图定格)师:(指图1)滑梯大家玩过吗?这上面就有我们认识的老朋友,它是谁?  相似文献   

20.
【案例】 师:(先拿出9根小棒,再拿出5根小棒)根据这幅图,你能知道什么? 生:知道了一共有14根小棒。 师:你是怎么算的?能用小棒摆给大家看吗? 生1:我是数的。从9开始数5个,数到14。 师:你能再数一次给大家听听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