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沙马王堆汉墓与临沂金雀山汉墓一脉相承。本文对汉墓中的两幅帛画进行了系统比较,它们在地域文化、绘画风格和主题思想上存在着延续性和差异性。希望通过全面比较,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金雀山帛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简本《孙膑兵法》,作为《孙子兵法》在先秦时代的真正继承者,《孙膑兵法》总结和吸收了战国前期的战争实践经验,反映了丰富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3.
郪江古墓属于巴蜀之国的汉代墓葬文化,从仿家居结构的墓室格局、壮丽的斗拱建筑,到内容庞杂的人物、动物、用品画像浮雕,体现了当时的厚葬之风。文章通过实考探究郪江古墓艺术,分析汉墓如何通过视觉艺术展现出其不朽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20年前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孙子》和《孙膑》两部兵书,就是一个重大发现。兵法,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自从孙武和孙膑兵法问世以来,历代军事家无不对它推崇备至,兵刃相搏之时,无不闪烁着孙氏的杰出思想。不论古代、近代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的善本不外乎以下几种本子:第一是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第二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第三是宋本《武经七书》本《孙子兵法》,第四是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对《孙子兵法》的主要版本作一概括性的介绍,可以为孙子兵法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孙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何时由齐国来到吴地,史界持论并不一致。根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吴问》,笔者认为:孙武来到吴地的时间,以定在公元前514年至前512年之间为宜。《吴越春秋》有关孙武晋见吴王之前就在吴地“辟隐深居”,不过是此书作者的一种揣测之辞。  相似文献   

7.
古地名简释     
涿鹿古山名。一作浊鹿,在今河北涿鹿东南。相传黄帝与蚩尤曾战于此。《战国策·秦策》:「黄帝伐鹿而擒蚩尤」。补遂《战国策·秦策》:「昔者神农伐补遂」。今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膑兵法》竹简作「斧遂」。平阳古邑名,相传尧都于此。  相似文献   

8.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大批西汉木简中,有一篇题名为《兵令》的古代文献,存简五十余枚,残损严重,无法全部缀合,仅可拼接为几个片段.简文内容部分同于《尉缭子·兵令》,但异文很多.另有一些内容不见于《尉缭子·兵令》,更为珍贵,是研究先秦历史以及古代军事思想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上所刻画的系列图像,呈现出浓郁的生生气象,展现出我国东汉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意识和生存状况。从当代生态美学的视角看,这些画像呈现出一定的生态宇宙意识、生态家园意识和生态共生意识。探究这些意识形成的根源,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神仙信仰、巫风特色区域文化和汉人的祥瑞观念。这对处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人们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审美的生存方式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汉墓文化校本课程应该是各学科与汉墓文化相整合的课程,包括汉墓文化与历史学科、地理学科、艺术学科、生物学科等的整合与建构。其创新点主要是把汉墓文化引入学校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11.
临沂出土的汉代乐舞类文物反映了这一时期流行的盘鼓舞、长袖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汉代临沂地区的乐舞艺术呈现出世俗性、伴奏乐队多样性、以及美学上的技艺精湛、婉转优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汉代两京地区墓室壁画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自主和孤立的,在这一过程中它不断受到汉代各个历史阶段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主要有汉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汉代墓葬形制的变革和汉代绘画艺术的繁荣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汉代以"孝"治天下,公开提倡以"孝"为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墓葬形制,由中原地区的竖穴土坑墓向横穴式室墓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孝"的重要理念在其中的作用。西汉武帝在贵州设置郡县以后,大量汉族官吏、军伍、豪民进入贵州,中原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也先后在贵州传播开来。结合贵州的汉墓考古资料,进一步探究中原"孝"文化对贵州汉墓形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汉陵县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陵县作为西汉特殊地方行政组织,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西汉陵县的设置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强本弱末”,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同时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使陵民“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西汉一朝从高、惠到文、景,再到武、昭、宣计7帝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徙民充实人口。西汉陵县不同于一般郡县,虽地处三辅之地,但直属于太常管理,陵县令的禄秩也高于一般县令,与郡守相当。而陵民负担则与一般郡县相同。尽管陵县有巩固中央集权、开发关中、繁荣京师的作用,但其后期表现出不利于治安管理、田地资源紧张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致使元帝终废置陵县,诸陵邑也分属三辅。  相似文献   

16.
《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和《赤仄五铢钱的新验证——从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考古发掘谈起》两篇文章公布资料和论证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墓葬方向、甬道的概念、年代论证、论据与结论无因果关系等。该墓出土的五铢钱应是武帝时期的三官五铢,而不是所谓的郡国五铢和赤仄五铢钱,这就从时代上排除了该墓主为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的可能性。再从墓葬年代、墓葬出土铜印章等探讨该墓主不是武帝时期的御史张汤,两者只是同名同姓而已。文末探讨了赤仄五铢钱的相关问题,如其铸造年代、御史大夫张汤是否参与赤仄五铢的铸造,是否为专用钱以及所谓的新标准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18.
六安双墩汉墓基本具备西汉诸侯王陵的特征,但对墓主人身份的确定,不宜取铜壶"共府"铭文为核心证据,因为环绕双墩墓"共府"铭文的证据链基本上并不指向刘庆.事实上,"六安飲丞"封泥等物件在确定墓主身份时更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9.
窦氏青山位于河北省武邑县城东14 km,是西汉文皇后窦漪房为其父窦青修建的陵墓。这座封土高大的陵墓虽经千年岁月侵蚀依然规模宏伟,在它的背后,展现出了一代巾帼窦太后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和她执着守护的人生信条。作为中华帝国最后一位信奉黄老哲学作为治国思想的皇族,她的传奇人生和她的辅国策略都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黄老哲学和儒学执政思想在政坛的转换交替提供了研究的典范。对于窦氏青山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更是我们这代人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