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李瑞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50-51
苏童以历史为题材的代表小说是《我的帝王生涯》和《武则天》,小说中作者以新历史主义文学观创造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女性形象。《我的帝王生涯》发挥充分的想象,叙说了一个受皇帝宠爱的皇后,因皇室的争斗被赶出皇宫,最后沦为妓女,消解了传统历史;而《武则天》塑造了一个历史中真实而又充满了诗意的女皇帝形象,显示了一代女皇独特的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2.
涂兰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2)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新历史主义影响,中国的历史小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历史小说不再描写阶级斗争,不再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转向民间,通过书写“家族史”、“村落史”、“个人历史”来“重组历史”、“解构历史”、“虚构历史”.这样的“新”历史小说成为新时期以来重大的文学事件.而今天,毫无疑问,新历史小说又发生了改变,本文即试图通过对《长城》杂志的一期历史小说专辑的分析,从中找到一些作家们历史观的转变以及近年历史小说创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在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命运.在革命历史小说中,存在于民间的“小传统“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出现在小说中的民间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教化过的、选择过的,而在新历史小说中则更强调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的全面认同和宣传. 相似文献
4.
张兵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2(4):39-4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涌现,为我们重塑改写了一部新的女性历史.文章分别从"在文学虚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在文学阐释中重塑女性的历史"和"在文学解构中重塑女性的历史"等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以<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丛书为代表的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5.
曹多胜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88-90
新历史主义小说放弃了1930年代左翼文学以来的庸俗历史进化论,在个人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中心与边缘、历史与真实的关系上还原了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叙事策略、话语模式、历史表达等方面形成独特风格,促进了历史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蹇洁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262-26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文坛的小说创作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去阐述新历史小说较之于传统的历史小说究竟有哪些创造性的变异:其历史观的变更、社会个体历史命运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叙事视角的更迭。 相似文献
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0):51-55
新历史小说在反叛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观念、规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确证自身价值、意义,其代表作品从不同方面颠覆此前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与人的书写,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与艺术姿态。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反叛在刷新文学表达的观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偏颇与缺憾。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存在论中的视觉化倾向导致了存在的遗忘。闲言、好奇和两可等此在(Dasein)沉沦于世的现象遮蔽了此在本真生存的可能性。本文从听对话语的组建作用,对闲言、好奇和两可的封闭性的开启,对良知召唤的领会三个方面。论证了倾听是此在朝向本真生存的根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伍艳妮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60-63
池莉追求对中国人真实生命状态的描写,她的小说对凡俗人生和普通市民给予了非常的关怀,尤其是对女性个体生命存在的状态进行了真实的书写,既写出了她们的软弱依靠、自私多疑、粗俗丑陋的一面,更多地表达了她们的坚强与无奈、追寻与失望、孤独与宽容相交织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女性小说创作历史,寻找并分析了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承继的四个方面的书写传统:一、对女性形象的立体呈现和“自传体”式的自觉运用;二、对巨型“寓言”的僭越;三、对“女性”和“人”的双重关怀;对“神性”叙事话语的反拨。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不再以自传的真实面目而是以小说的虚构名义,在纪实与虚构中展开对原生态故事的展示,呈现出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多样性。叙述可以使故事的讲述千变万化,不同的讲述可以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有了叙述层,才有故事展示赢得的意义。可以说,叙述的引入,是19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理性的负轻与生命的张扬——四川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现代乡土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中,女性形象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群。由于远处西僻之地,较少受到封建礼法、宗法文化的熏习,她们少有理性的负重与道德的桎梏,热烈而大胆地追求并享受着实实在在的世俗性生活与爱情;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毫无忌惮、泼野执著地展示着她们蓬勃张扬、鲜活本真的生存欲望与生命强力。 相似文献
15.
王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8):40-43
在中国海峡两岸女作家笔下,一直不乏弱女子的身影,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与大多数男作家以批判社会为主不同,女性作家在探寻和思索弱女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时,主要是从两性关系入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她们笔下的弱女子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但究其实质始终未曾改变。如果不彻底改变女性的依附地位,那么弱女子的悲剧还会上演。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次官场小说的热潮,甚至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在这官场小说中,塑造出了一大批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就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官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求能够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与解读,寻找出其在形象塑造上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杨芳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3):84-88
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对德莱塞都有着这样一个较为普遍的认知:德莱塞,一位伟大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由于作品中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及作者本人对外宣称不信仰宗教,使得学界对于德莱塞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其作品中的宗教意识。而我们细读德莱塞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就会感觉到,他的小说中或多或少地都渗透着宗教的情结。所以本文试图以叙事学这种在国内还较为新兴的、强势的研究方法为切入点来探讨德莱塞长篇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杜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21-23
乔治·桑早期妇女小说是作者自身体验的写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不幸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作为压迫者的卑劣男性的谴责,并把获得美好爱情的希望寄托于理想男性。乔治·桑没有提出解决妇女问题的有效办法,却传递出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苍凉是凌洁作品的主色调,侨港是她的叙事主体,这个沧桑的侨港交织着国与国、渔民与大海、鱼与船和人与人的对望与忧思。凌洁的叙事暗合了生态女性主义,她把女性与男性严重对立起来,不仅同情和忧虑着处于边缘的弱势女性群体,用悲悯的眼光审视、以苍凉的笔调展示她们的生存困境,而且潜在地批判男性父权文化,通过对男性英雄形象的缅怀祭奠来实现对男子本位的统治逻辑和话语模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20.
皮晓宇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3):74-76
沙汀笔下的女性形象,来自对巴蜀乡村生活的真实提炼,充满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烈的地方气息。从其对不同类型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看出巴蜀传统文化积淀对沙汀的滋养和启示,以及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