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有道考题为:雪化了变成什么 ?学生或填水或泥,教师均打勾。可偏有个学生填春天,老师却打了叉。有位教授颇有感慨地说,我看应该打双勾——最佳的标志,这孩子答得多有新意啊 !如此新颖、富有诗意的回答,只有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才做得出。可为何最终还被打了叉 ?因为“标准答案”中没有这一答案。如今“标准答案”多被改为“参考答案”,虽冠冕堂皇,但文字语气均是肯定的,不容置疑的,极其权威的。少有如同“此题可为”、“若有学生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也酌情给分”之类的话。就因为一些“标准答案”无法令人信服,于是各类试题越来越青…  相似文献   

2.
当考试仍是一种不能取代的评价手段,而考试的分数又具有“定终身”的功能时,评分的“标准答案”就成了举足轻重乃至生杀予夺的铁面法官。  相似文献   

3.
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件事,某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填空题:“雪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都填的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给出的答案是“春天”两种答案一出,高下立判。一个是“一种很简单物理现象(套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冯小刚演的那个中学历史老师的话)”,一个却从平谈无奇的现实中提取出了诗意。可这位出题的老师只  相似文献   

4.
《雪化后变成了什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六”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教学时,两位老师都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引导的方法不同,所以效果也不一样。教法一师:雪化后变成了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生:我同意爸爸的第一个观点。生:我认为爸爸的第二个观点才是正确的。生:我觉得隔壁小孩说的对。师: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生:还是隔壁小孩说得对。师:好!(教师很满意地坚起大拇指)教法二师:雪化后变成了什么?你同意谁的观点?生:我同意爸爸的第一个观点。生:我认为爸爸的第二个观点也是正确的。生:我觉得隔壁小孩说得对…  相似文献   

5.
缪丽霞 《师道》2003,(3):32-33
“雪化后变成了什么”的案例,早已是众所周知的教育中思维僵化的典型了。于是,现在的老师和孩子们又都知道了“正确”的答案:雪化后变成了春天。新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积累运用六”的阅读训练,又选了篇短文:《雪化后变成了什么》我在上这则阅读短文时,便对这“最好的答案”试着做了新的阐释。课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文章。一上课,我便问学生:雪化后变成了什么?大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雪化后变成了春天!也有部分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水,水蒸汽……还有一个学生郑重地问:“雪化后分明变成了水,为什么说是变成了春天呢………  相似文献   

6.
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件事,某小学的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填空题:   “雪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都填的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给出的答案是“春天“.两种答案一出,高下立判.一个是“一种很简单的物理现象(套用电影&;lt;阳光灿烂的日子&;gt;里冯小刚演的那个中学历史老师的话)“,一个却从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出了诗意.可这位出题的老师只是肯定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对于“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答案却批驳了一番,她认为“雪化了之后自然会变成水,怎么会变成春天?“……  相似文献   

7.
从“雪化了变成什么”谈起肥东教委教研室王有典听说日本小学生考试有一道题,就是"雪化了变成什么",正确的答案当然是"水"。但是有一个学生回答的是"'春"。对不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说不对.一说不但对,而且应该加分。毛泽东生前说过譬如学生考试,十道...  相似文献   

8.
梁增红 《天津教育》2004,(10):11-12
实施新课程后,建构主义一时成为许多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词儿,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承认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意义的合理性,允许同一问题中多种观点的存在,促进形成不断趋于正确的理解,将学生的错误或失败以及始料不及的各种反应作为了解学生理解状况的良机。由此引发出了许多好似符合“建构主义”的案例。但据我观察,其中许多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能用建构主义来解释,如果一定要牵强附会地套上建构主义的外衣,只能说是对建构主义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一次课余闲谈,一位老师出了这样一则谜语:“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某老师听后随口答道:“太简单了,雪化了以后是水嘛!”这位老师说:“你的答案太古老了,不对。”另一位老师说:“雪化了以后是春天!”大家听后,不约而同地叫好,随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说起来,纷纷赞许,雪化了以后是春天,这种想法太奇妙了!  相似文献   

10.
朋友,你也许觉得我这个问题问得怪,雪化了以后当然是……请不要着急回答,先听我说。在一个报告会上,有位学者让大家从圆等四个图形中选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果四种图形都被选了出来,而且都是对的。由于标准和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自然不同。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我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得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结论。一句话:要创新。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上有所建树的人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月下独酌”,李白偏偏“对影成三人”;…  相似文献   

11.
每到写作文时,不少同学就会抱怨:“为什么我就没有新颖独到的构思?为什么我写的作文内容总和别人的一个样?为什么……”作文中写不出吸引读者眼球的内容,问题的关键在于作文时你会不会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为此,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12.
春天,雪化了     
我拨通麻花那边的电话号码。“你期末考得怎样?”“马马虎虎,年级第十吧。”“又在骗我。”我苦笑。这本是寒风的季节,这本是大雪的季节。今天虽然无风无雪,但毕竟有一层无形的冷气,把我们都罩在房子里面。我甚至在想,冻得僵硬了的篮球砸在冻得脆了的球场上,是篮球把球场砸一个大洞,还是篮球炸成一块一块篮球皮飘散在空中?石头又玩了一个什么动作,我们只见他左转右转,篮球在腿间蹿来蹿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到篮板上,然后掉进篮筐里,继而“乓”的一声砸到球场上,使我又思考了一下刚才那个问题。麻花看了也像模像样地玩了一个。我们都惊叹,…  相似文献   

13.
朋友,你也许觉得我这个问题问得怪,雪化了以后当然是……请不要着急回答我,先听我的。在一次报告会上,有位学者让听众从圆等四个图形中选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果四种图形都  相似文献   

14.
2005年3月12日我校部分师生来到户县农村,参加由三秦都市报组织的“秀美山川千人植树”活动。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竟是一片沙土地!松软的沙土,使人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挖好了一个半米深的树坑。“老师,你看,花生!”一个学生跑过来惊喜地喊着,手里捧着一颗花生。接着,又有几个学生跑过来,手里也拿着花生。我故做惊奇,顺势蹲下,跟孩子们讨论起来。“这土里哪来的花生?”“这土里为什么会有花生?”“可能是土里长的吧。”“我们校园里的土里咋没有花生呢?”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花生没少吃过,对花生的生长情况却很少见过。他们挖着、说着、捡着、问着,一个个又兴奋,又激动。随着捡出的一条条细细、长长的像根一样的东西,有的孩子说:“这个地方就是长过花生。你看,这不是花生的根吗?”看到不远处指导栽树的老农,便向老农请教。孩子们的猜测得到确认,个个欣喜若狂。  相似文献   

15.
雪化了     
  相似文献   

16.
17.
王晓燕 《班主任》2012,(8):59-59
春末夏初,花儿纷纷凋谢。活动课上。孩子们好奇地问我:“老师,花儿谢了变成什么?”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你们猜猜看,花儿谢了变成什么?”围在我身边的孩子展开了各自的想象。“老师,花儿谢了就消失了,什么也没有了。…‘老师,花儿谢了就落到地上了。…‘可能花儿谢了就变成了枝条。…‘也可能变成了叶子。…‘花儿谢了,夏天来了。”“可能变成了果实。”……  相似文献   

18.
一本教育刊物上刊登了这样两则案例:一则案例说: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雪化了是云。”另一位学生说:“雪融化了是彩虹。”还有学生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老师说:“都错!答案是泥水。”  相似文献   

19.
雪化了……     
雪化了是什么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冰我说雪化了是酥软的土地是翠绿的小草是清新的空气是美丽的花朵是回归的燕子是轰隆隆的雷声是天空中飘动的风筝是河里游动的小蝌蚪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雪化了,它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指导老师:赵彩霞雪化了……$新疆石河子市二小四(5)班@毕然~~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黄昏时刻,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小河边捉小蝌蚪.周国平先生则认为这种描述掩盖了事情的真相,真相是这样的:黄昏时刻,一个孩子带着他的父母在小河边玩,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捕捞小蝌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