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爱美是人的天性。幼儿也爱美,但要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却需要家长做多方面的工作。 家庭环境布置整洁明快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灵的影响很大。生长在布置整洁明快的家庭中的孩子,能较早地体验形式美。而生长在杂乱肮脏家庭中的孩子,则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缺乏审美的眼光。家庭主人必须视自己的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我在“家园互动”宣传栏目的设置上特别注重调动家长参与创设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了家长、小朋友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在实际操作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分别创设了不同的版块让家长介绍自己的孩子或让幼儿自我展示,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班级的“家园互动”栏目中闪亮登场。并以此促进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有很丰富的可供挖掘的教育资源。 一、温馨的家庭环境 1.良好的生活环境。每个家庭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不相同,布置标准不可能一致,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协调、卫生清洁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整齐清洁的家具、美丽谐调的色彩、花草和艺术的适当点缀。这一切都能引起孩子的美感,使他们朝夕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爱美情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前,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普遍优越。独生子女占幼儿的绝大多数。因为年龄小,在家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存在羞很强的依赖心理,家长们热衷于早期智能开发,而对幼儿情商教育普遍不重视。家长的娇惯和教育的薄弱,导致部分孩子从小就不愿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同时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以能背多少诗、算多少题、识多少字来衡量教育效果和孩子的聪明程度,经常出现为背诗、解题、识字、写字而要求幼儿园布置家庭作业,强迫孩子死记硬背。这些要求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他们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孩子厌恶学习,丧失自信心,从小就背上了自卑的包袱。  相似文献   

5.
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途径刘建君家庭环境是家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总和。具体指家庭的布置、陈设和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笔。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家长们如何给孩子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呢?方法很多,在此给大家介绍几种:...  相似文献   

6.
家长心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很久以前就指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平时就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赏识孩子、尊重孩子,并摸索着该如何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而又快乐的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7.
一、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创设家庭是幼儿出生后首先接触的场所 ,也是幼儿长期生活的场所 ,它对幼儿的性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 ,家长应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应互敬互爱 ,和睦相处。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会感到安全愉快、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没有争吵 ,从而使幼儿的性格稳定平和发展 ,幼儿在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里其性格得到熏陶 ,幼儿的性格就会变得开朗热情、亲切温和等等。第二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经常交流感情 ,增强了解 ,幼儿虽小 ,但他们也有自己苦恼的事 ,如幼儿常为取不到高处的玩具为自己个子矮感到苦…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中,有的孩子喜欢独来独往,在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很少想到别人。他们与合群的孩子形成明显的对比:缺乏热情、活泼。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很难与人合作,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倍加关注这类孩子,认真研究教育方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使其健康成长。一、创造优良的家庭环境是预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不合群性格往往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和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形成的。家长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主要表现在全家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孩子,子女关心长辈…  相似文献   

9.
中考临近时,家长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怀着成功的期盼.如何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温馨、宽松的氛围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中考临近时,家长们无不对自己的孩子怀着成功的期盼.如何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温馨、宽松的氛围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美术教育,但大部分家长还用“像不像”来衡量孩子的美术作品,不考虑幼儿自我表现能力以及想像力和独创性的培养。美术活动中的自我表现能力是指孩子用各种新颖、独特、个性化的形式,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能力,它是孩子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那么,家长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孩子的自我表现能力呢?1 全方位、多元化地为孩子创设感知美的环境环境的变化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因此,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布置卧室,如布置幼儿作品展示角,准备一些漂亮的书等,营造一种愉快…  相似文献   

12.
为人父母 ,应尽其责 ,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家庭环境 ,本人认为 ,对儿童教育应注意以下七项 :  一、关心爱护。父母要注重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每天要抽出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 ,比如打球、下棋、阅读、猜谜、散步、谈心等 ,这样既可沟通感情 ,融洽父母子女关系 ,又可增加了解与理解 ,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生活在如此轻松愉快、毫无压力环境下的孩子 ,性格开朗 ,热爱集体 ,乐于助人 ,各方面表现积极向上 ,充满信心。这是儿童拥有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二、人格平等。儿童时期孩子与父母最贴心 ,作为家长如果能…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可见,环境对幼儿有着很大的熏陶作用。那么,应该怎样创设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呢?家长们不妨从下面的“五个一”做起:一个图书角:有条件的家庭可为幼儿布置一间书房,购置一个小书橱;没条件的也应为幼儿创设固定的图书角。让幼儿从小到大拥有各种各样的图书。闲暇时,家长与孩子坐拥“书城”,或轻轻翻阅或琅琅诵读,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从中得到乐趣,使读书、爱书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一个废旧箱:幼儿都喜欢玩具,更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破玩意儿”,如一…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家庭普遍重视孩子创造力的 培养,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 1.支持孩子在家里办画廊。孩子在家里大多有自己的“作品角”,他们在墙上开辟自己的园地。家长鼓励孩子画想象画、科幻画,越是异想天开越好。有的布置照片以及一些汽车、飞机、球星或宠物的图片;有的用艺术字写名人名言、座右铭或理想等。 2.鼓励孩子扮演戏剧角色。家长让三五个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诵莎士比亚名句片段,朗诵名诗是很常见的;有时还让他们自编自演哑剧.小品和滑稽剧等,如假扮饭店.机场里的各种人物,看谁演得像,看谁想像力丰富。 3.放手…  相似文献   

15.
一、明亮、整齐、温馨家长学校的教室应光线明亮、桌椅整齐,摆上一些清雅的盆花,可以使家长们进入教室就有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四周墙上可利用图片材料布置几个与学习有密切关联的专栏,制造一种温馨的学习气氛。家长们在劳累了一天后来园参加学习,这种环境可以使他们感到舒适,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二、表扬、激励、交流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脸面”,孩子在幼儿园得到  相似文献   

16.
纵观学校、家庭教育中一些失败的例子.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或家长放不下自己师长的身份。总以命令的口吻与孩子说话或要求他们做其不情愿做的事情.这样便导致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两者的关系僵化.教育失败。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以自尊、沟通、理解和合作为基础。平等友善为前提的朋友式的影响和引导。这种方法既能拉近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关系.又能让他们在这种关系的增进中逐步改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今的许多家庭,添置了现代化的家具,购进了高档乐器和丰富多彩的玩具,其目的不就是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舒适、文明高雅的家庭环境吗?但许多父母往往没有想到为自己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古人曾说过...  相似文献   

18.
现在学乐器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到钢琴,小到竖笛、口琴。家长们愿意花钱为孩子们买昂贵的乐器.花高额的学费找最好老师,无非是渴望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能有点“过人之处”。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孩子并不爱学琴,“练琴”在他们的心中甚至是个可怕、可恶的灾难。  相似文献   

19.
一、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有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教师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使其经历体谅和鼓励,使其潜能得以发挥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二、给学生创设激发自信心的有表现性的心理环境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能纳悦自我、相信自我、勇于表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使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三、给学生创设平等和谐的有安全感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时要科学运用“无错原则”,承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是喜欢鼓励的。”尊重孩子、欣赏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关心和爱护,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个性。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弱,他们常常把家长作为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入园后,他们就把这种评价依据逐步转移到教师身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选择,还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这些观念虽然在我们教师头脑中扎了根,但是,把它转化为行为,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有爱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