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年期是个体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母亲的教育品质对幼儿安全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母亲教育品质是母亲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人品等方面的稳定特质,主要体现为母亲的责任感、敏感性和爱。提升母亲教育品质,促进幼儿安全感形成的途径为:增强母亲责任感,发展幼儿安全依恋;提高母亲敏感性,满足幼儿合理需要;引导母亲施爱有度,建立幼儿基本信任感。  相似文献   

2.
安全感形成于个体早期,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安全感是学前儿童自由探究的前提,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将影响儿童探究与认知的质量;安全感又是学前儿童良好个性形成的基础,它不仅是儿童最为重要的需要之一,也是儿童行为背后的重要趋动力,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会影响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限制儿童智力的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实现;安全感还是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安全感是婴幼儿期重要的发展课题,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界定婴幼儿的安全感,探析安全感缺乏对婴幼儿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人格以及同伴关系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父母家庭生活环境方面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以期引起人们重视婴幼儿安全感的培养,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一项研究分析了在学校范围内对6到7岁儿童进行一个简单干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进行连续10次干预后,儿童的利他行为明显增加。这种干预包括放松训练、团体活动和增强安全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强化了儿童的利他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在合作、获得安全感和达到放松时所获得的这些体验,能够增强儿童对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意识,这种体验有利于儿童内在利他主义的出现。本研究结果与我们的假设一致,即利他主义是一  相似文献   

5.
安全需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需要,要幼儿早期安全感的建立与培养,影响着儿童一生的幸福.而家庭在培养婴幼儿安全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章在界定安全感的内涵、阐明早期安全感建立的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耍幼儿安全感建立的主要家庭因素,即家庭物质环境、家庭心理氛围、父母情绪状态及父母教养方式,进而提出了有利于婴幼儿安全感建立的对策:为婴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养成合理的教养方式,认同并关注婴幼儿;理性地爱孩子;敢于放手,让孩子做完整的自己.  相似文献   

6.
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动机?这是我们政治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根据奥苏博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理论是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构成。在这三种动机中,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都是外部动机,只有认知内驱力是一种内部动机。因此,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渴望认知、理解、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倾向,是把求知作为目标,了解和理解了所学知识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和报酬。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和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认知资本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儿童早期认知发展对其生命后续阶段的能力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尤为重要。通过使用来自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和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III版(BSID-III),本研究有如下发现:(1)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存在滞后风险的比例高达40%以上,但是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婴幼儿的总体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发展存在滞后风险的比例为25.53%)要好于农村婴幼儿(认知发展存在滞后风险的比例为43.78%);(2)照养人的养育知识、养育行为与婴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显著相关,但是在加入户口类型后,养育行为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再显著,这可能是由照养人的养育行为在城乡间的"数量"和"质量"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未来中国政府不仅需要强化和完善0-3岁儿童早期发展方面的公共政策和服务体系,还应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家庭成员在养育孩子的意识、知识和行为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切实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所谓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解释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是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问题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契合了思想品德课学科特点,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内驱力,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和认知结构的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家庭、幼儿园、社会是三大影响因素。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儿童最初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基本生活规范主要通过家庭获得。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关系密切;①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情感的发展、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行为、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等等。②父母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父母是儿童依恋的主要对象,是儿童社会性情感的激发者和培养者 依恋是个体生命早期对特定个体形成的情感联系,它构成儿童早期生…  相似文献   

10.
成就动机一般包括认知内驱力(CognitiveDrive)、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go—enhancem ent Drive)以及附属内驱力(Affiliated Drive)。认知内驱力就是想了解与理解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的是个体以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指的是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工作做好的内驱力。依据上述三种内驱力,我们提出以下化学学习中成就动机促成与发展的教学策略。一、营造宽松、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导认知内驱力的形成这是一种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种动机以求知作为需要,以理解和掌握作为目标,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认知内驱力是从好奇和好胜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小学生年龄小,天生地对周围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绝大多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展开教学,引起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成就动机作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构成因素之一,反映着学生的需要、追求和目标,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变量。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林贝尔认为在所有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就动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成就动机  相似文献   

13.
母爱与婴儿的依恋安全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如果母爱的质量低劣则势必导致婴儿与母亲形成不良的依恋关系,并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埋下“隐患”。因而,协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你的孩子有依恋安全感吗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运用“陌生情境测验”的研究发现,1~1岁半儿童依恋行…  相似文献   

14.
一、持续的教养性的人际关系(Ongoing Nurturing Relationships) 每个婴幼儿需要在连续几年时间内与一个主要抚育者建立热情、亲切的关系。这对他们情感和智能发展的重要意义远远超过认知训练或教育性游戏。若是这种人际关系缺乏或受到干扰,孩子就会形成推理、动力、依恋等方面的缺陷。婴儿、学步儿、学前儿童在他们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需要这些有教养意义的人际互动。 研究婴幼儿发展的著名专家们都提出,有教养意义的育儿方式对婴  相似文献   

15.
早期学习品质是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儿童逐渐投入学习时的各种倾向、态度和行为,入学认知准备是指儿童在语言、数学等认知相关领域的能力准备状态.运用元分析考查早期学习品质与入学认知准备的相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早期学习品质及各子要素与入学认知准备之间均存在中等强度的相关;二者的关系并未因为学习品质的子要素...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教育部颁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重视儿童的学习品质,此举引起了大众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广泛关注。学习品质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等,是儿童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需把家庭和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共同体,合力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7.
成就动机一般包括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自我提高的内驱力(Egoenhancement Drive)以及附属内驱力(Affiliated Drive)。认知内驱力就是想了解与理解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的是个体以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指的是为了保持长者(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工作做好的内驱力。依据上述三种内驱力,我们提出以下化学学习中成就动机促成与发展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 ,我们把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作智力因素 ,如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 ,而把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推动、定向、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称作非智力因素 ,主要包括个人的心理倾向特点 ,如 :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 ,人的心理活动是统一的 ,智力的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甚至后者更重要。那么 ,如何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品质呢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谈谈。第一、提高认知水平 ,树立远大理想小学儿童特别喜欢海…  相似文献   

19.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发展问题,也是教育和训练可能有所作为的发展内容,提前并有效地发展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仅可能而且也有其必然性。一、适度的早期劳动教育在社会性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进行简单诠释。社会性认知发展,依托于人的社会化过程,或者说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摄取他人影响以摒弃自我中心,使认知发展具有社会属性。这种社会性认知一般可以分析为三种不同层次:对个体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的认知;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正>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讲述故事的读本,它透过图画与文字艺术向幼儿呈现简单的主题、人物以及情节,具有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细节画面,能给幼儿一个生动、形象、直观、愉悦的视觉体验,为幼儿提供一种纯正的视觉欣赏艺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学习品质是"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更具体地说,学习品质是儿童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学习品质,对儿童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探索如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