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炒作的历史,从大的方面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经纪炒作、媒体炒作、平民炒作炒作,《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通过媒体反复做夸大的宣传。"这一解释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这是炒作的动力;二是"夸大的宣传",这是炒作的性质。有人说,  相似文献   

2.
推开热闹的"艳照门",笔者看到了隐藏其后的"传播门"--媒体是此次"艳照门"事件扩大化的重要推手.本文在分析明星、经纪公司及媒体三方面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揭示媒体报道中明星"隐私辈出"的深层原因和表现形式;通过反思媒体在此次"艳照门"事件中的不当传播,呼吁媒体理性冷静地面对娱乐炒作并提出了面对恶性炒作媒体可选择的一些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大谣有哪些利用媒体的手段?个别媒体为何沦为网络大谣的"传声筒"、"扩音器"?媒体如何"擦亮眼睛"不被网络大谣所蒙蔽?在与网络谣言斗争中媒体人有什么责任? 这样的追问才能显现媒体和媒体人的良知和底线. 从新闻视角看网络大谣如何利用媒体炒作 网络大谣产生影响,离不开媒体,离不开炒作.具体来看,网络大谣利用媒体炒作手段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发布平台多重嵌入网络,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二代"题材新闻频发,作为对社会利益负责的媒体,我们应该有所反思。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之间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但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二代"新闻的炒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危害。媒体应该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统一,坚持新闻适度策划,不炒作不煽情,同时主流媒体积极介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酝酿社会更大的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5.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恶俗炒作的伪文化现象甚嚣尘上.一些传统媒体禁不住诱惑,纷纷主动或被动地加入战团,在发行量、收视率和收听率的逼迫下,放下身段,甚至放低底线,成为炒作的共谋和帮凶."车模兽兽"、"拜金女"、"伪娘"、"凤姐"等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占领了网络以及各类媒体的空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些炒作手法越来越极端,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雷人雷语层出不穷,艳照、性爱视频花样翻新,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6.
当今,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遇难事件时喜欢向"钱"看,"死亡赔偿标准"一时间成为报道和炒作、特别是制作标题、吸引眼球的"要点"。媒体不去探寻灾难发生的原因,不  相似文献   

7.
随着"悟本堂"作为违章建筑被拆除,张悟本,一个包治百病的"神医"形象也随之轰然倒塌了. 通过一些媒体的宣传和炒作,一名根本不具有任何行医资格的下岗工人、营养品推销员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人敬仰的"神医",这是不是一些媒体的大意失察?当其理论经过媒体的无限放大,导致一系列农产品被恶意囤积,价格发生非理性上涨时,媒体恐怕更是难逃干系.  相似文献   

8.
王文婧 《青年记者》2008,(14):60-61
始于1月27日的"艳照门"事件,在媒体炒作中,由一则娱乐丑闻迅速升级为公共危机事件.检视"艳照门",法律学者看到了隐私权,社会学家看到了群体性猎奇,教育学者看到了青少年教育的任重道远.而媒体从业人员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在传媒商业主义导向下,部分媒体在报道知识分子新闻时追求报道内容的"可售性",知识分子新闻被当作"媒介事件"来炒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媒体对知识分子群体报道的偏差,从而遮蔽了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正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特殊的年龄阶段使他们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之一.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富、发育逐步成熟,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全面,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形成暴力犯罪.近几年来,频频有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不少新闻媒体在对这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大肆炒作.可是具体的,媒体暴力炒作是如何影响青少年,他们对媒体暴力炒作的看法以及是否受媒体暴力炒作影响等问题,还是不确定.因此,通过专门对媒体炒作以及青少年暴力等有关问题展开调查,深究媒体炒作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的危害,了解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以及周围同学对青少年暴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近几年发生的几个血腥和悲剧事件,对我国媒体视觉再现"死亡"的表现进行评析。研究发现,我国媒体在对"死亡"进行视觉再现时容易出现视觉恐怖、二度伤害、过度炒作以及侵犯隐私等问题。笔者认为,媒体应该秉持审慎的态度,遵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合理审视"死亡"背后的意义,从而有节制地再现"死亡"。  相似文献   

12.
"谢才萍包养事件"中的媒体所为,在道德上,造成违法者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法律上,导致对违法者的侵权。造成媒体道德防线失守和法律边界被逾越的主要原因在于记者的盲目跟风炒作。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促使媒体对新闻报道必须精心策划,精细运作,增强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的广度与深度,扩大媒体的影响力。然而,媒体的这种"精心与精细"十有八九不被理解,被扣上已经被贬义了的"炒作"的帽子,倍受公众乃至一些学者诟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罗玉凤征婚事件为例,从媒体弱智论、受众心态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对低俗化炒作作一分析,并指出俗化炒作对媒介生态环境和媒体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纸馅包子"恶性事件再次引爆了针砭虚假新闻及借"监督"之名造假、炒作行为的话题。加强媒体责任意识、依法开展舆论监督(P35)、媒体重树公信力(P37)、颂扬性造假也不能放过(P52)以及舆论监督实施者也应接受监督等论述有的放矢,很有见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印度媒体不惜借助虚假新闻和炒作负面新闻,一窝蜂地群起攻击中国,尽管中印双方对此多次进行澄清,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左右一些人的思想。本文将从印度官方缘何无力控制媒体言论、媒体缘何自发报道"中印话题"、受众缘何深受影响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以帮助业界人士理解印度媒体的对华报道,并作出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一级演员牛群当真干起了全国第一养牛大县——安徽蒙城县副县长的工作,人未就职,炒作先行,各路媒体竟抢"牛"新闻:一会儿是牛群入"牛群",一会儿又是牛哥打"牛牌",一会儿发展"牛经济",一会儿营造"牛文化",至于蒙城牛啤、中国牛网、牛矿泉、牛肉干,还有牛日记等等等等,一时间充斥媒体版面,有人精心策划的这篇"牛"文章,被闻"牛"而动的新闻媒体炒了又炒,乐此不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眼人一看即知这多如牛毛的"牛"新闻掺有水份,连牛县长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是个"炒作"。蓉城老百姓来得更加率直:"俺一大早就牵着俺的牛来了,就想看看牛群,  相似文献   

18.
夏忠敏  刘建新 《今传媒》2007,(10):37-38
8月15日,重庆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了,并予以全国通报批评.其原因是:环节混乱,评委失态,过度炒作,格调低下,损坏了媒体形象,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维权报道作为舆论监督的一部分,是媒体彰显新闻力量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少数媒体在维权报道中逐渐偏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主旨,陷入炒作卖点、赚取眼球以期"暴得大名"的私利追逐之中,出现了娱乐化、八卦化、煽情化、低俗化等现象,大量似是而非、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甚至蓄  相似文献   

20.
郝晓莺 《视听》2018,(6):133-134
信息化时代,新兴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传播迅速、更新及时。但是新兴媒体尤其是一些自媒体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虚假信息泛滥、恶意炒作严重,而在这些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优势。只有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提高"内容"竞争力,做真正有内容、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传统媒体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竞争中取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