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游”本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深刻揭示了审美体验的实质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审美体验论的实质。郝经继往开来,进一步提出“内游”概念,把中国传统美学对审美体验的认识推上了顶峰。“内游”具有四种特性:内在性、情感性、超越性和直觉性。郝经的“内游”说将儒、释、道三家关于“游”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审美体验作了一次完备的界说和阐述,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陆象山完成了心学美学本体论的建构,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美学的起点.本心即美的本体的确立,直接蕴含着和内在规定了审美实践的途径与方法.象山的审美工夫论是围绕发明本心而展开的,成己(做人)工夫强调机缘体认和直觉领悟的审美体验;成物(做事)工夫表现为“知前行后”、“随事尽道”的审美实践.审美既是一种本心体验,也是一种躬行实践,又是一种境界化育,最终引向“成己成物”、圆成审美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标举的无功利、无利害美学对后世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席勒、斯宾诺莎等人都受到其美学思想的熏陶。但是,无功利美学思想在后现代不再被重视。因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强调大众文化审美,关注审美活动日常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强调审美思想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后现代主义审美从审美内容到审美体验完全不同于康德所谓的“理性美学”及“自由王国”,是对康德美学观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身体与审美需要的关系的思想和理论;(二)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的永恒魅力这一问题所表现的思想;(三)审美活动与历史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美学从“类神学”到“精神哲学”、“心理学”直至“艺术生理学”、“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历史演化过程,身体从传统美学视野里理念、精神的附庸成为自身拥有独立价值,并且肉体与心理或灵魂深度交融的“未被撕碎的身心统一体”。作为审美客体,随着对身体耻感的剥离,人类基于身体自我欣赏的自恋得到正名;作为审美体验者,身体从形而上美学谱系中精神往下流溢、理念获得分享的“美的末端”,被理解成审美体验活动的“第一入口”;作为审美创造者,身体也走出了传统美学中的缺席状态,身体的活力被视为审美创造的“第一推动力”,创造者的“身体状态”同时也被视为“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心理学美学、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对于美学思维路径的开拓,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身体的境遇,并且为身体美学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审美现代性从美学独立到"非理性转向"的内部反思增强了理论的适应性。进入消费时代,美学与身体欲望、大众文化等紧密联系,并且在消费中承担主要的动力。体验作为审美过程和审美共鸣的关键术语进入消费社会的视野。美学体验结构在消费时代与传统时期不同,在符号建构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层面性、主体性、参与性和自由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音乐美学领域内,关于音乐审美体验的论述日趋丰富。然而,关于中西音乐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审美体验意义的探讨尚处于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学从“类神学”到“精神哲学”、“心理学”直至“艺术生理学”、“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历史演化过程,身体从传统美学视野里理念、精神的附庸成为自身拥有独立价值,并且肉体与心理或灵魂深度交融的“未被撕碎的身心统一体”。作为审美客体,随着对身体耻感的剥离,人类基于身体自我欣赏的自恋得到正名;作为审美体验者,身体从形而上美学谱系中精神往下流溢、理念获得分享的“美的末端”,被理解成审美体验活动的“第一入口”;作为审美创造者,身体也走出了传统美学中的缺席状态,身体的活力被视为审美创造的“第一推动力”,创造者的“身体状态”同时也被视为“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心理学美学、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对于美学思维路径的开拓,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身体的境遇,并且为身体美学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审美体验论     
司同 《文教资料》2007,(7):21-23
传统美学将审美变成一种精神现象,忽视了在审美过程中肉身体验的决定性作用。其实,审美体验既扩展了审美的范围,又体现了审美的真实性。通过对“生存经历”与“精神反思”的统摄,一方面,审美体验限制了生存活动中的精神扩张,将一切还原到肉身的当下此刻。另一方面,审美体验又扩张了自己的边界,积累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带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美学的探索表明,绘画是绘画者自我生命和心灵的艺术化投射,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创造过程。绘画教学必须建基于审美取向之上,以审物之美、审意之美和审形之美为基础改进现有的教学范式。在绘画的审美过程中,美学场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通过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的融通为绘画者带来了美感体验。实证研究发现,个体在美学场中的美感体验是由内趋性等8个因素构成。绘画教学的审美取向要求教师重视美学场域的价值,从物理场、心理场和文化场三个方面做好绘画教学美学场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空白是中国画表现空间感的重要方法,它体现中国传统艺术对于空间关感的理解,而这种空间观念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于室内空间设计中,会体现出室内空间设计空间美感的独特韵味.本文通过空白美感在室内设计中所体现出的空间美感效果的研究与理解,充分论述了传统艺术因素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结合所产生的独特空间美感韵味.  相似文献   

12.
这种学说认为,美育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故从价值功能的角度,把美育看作是提高教育功效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工具.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立美教育"的新概念,即美育要发挥育人功能,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先建立美的教育形式."美的教育形式"是教育自身之美的存在方式,是对教育规律能动运用、自由创新的产物.并非如以往的美育观所认为的那样:美育不过是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外在美的简单照搬和借用.这一观念的"向内转",标志着对以往美育研究的新突破,为一种崭新的美育观、教育观的出现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古诗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的精品,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呢?本文从美读、美情、美析、美想、美德五个方面剖析了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因《雪国》等作品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受此殊荣,得益于作者在作品中传达了东方式的虚无关,以及作品对此的唯美建构。本文就此时其审美理想及其成因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追求语文教育的技艺之美,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寓美于教,怡情育美,培养学生感知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丰富的文本资源,培养学生在理解中感受形象美,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在品味中体会语言美,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7.
明清清言小品是一种特殊的散文体式,其体制精短、表达明快、文辞雅洁,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意蕴之美、结体之美和笔墨之美。清言小品属于微型文学,是诗的散文,散文的诗,较之于普通意义的散文作品,它的语言更具美的特质和韵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美的定义入手,通过对美的复杂性、组合性、有用性、有用的净化、时间性等一系列审美原则过程的论述,从而阐明了审美原则的滞后性即审美原则的形成晚于现实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形态美的作用体现在塑造女大学生形体美的核心和培养女大学生的高雅气质两方面。本文就设计形体课的内容、选择适合女大学生的音乐、采用语言艺术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女大学生的形体美等进行了论述,指出体育教师应教育学生将形体审美评价与审美取向统一起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形体锻炼。  相似文献   

20.
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形态美的作用体现在塑造女大学生形体美的核心和培养女大学生的高稚气质两方面。本文就设计形体课的内容、选择适合女大学生的音乐、采用语言艺术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女大学生的形体美等进行了论述,指出体育教师应教育学生将形体审美评价与审美取向统一起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形体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