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的童话文学翻译是他文学翻译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鲁迅文学翻译的方式还是主导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童话翻译的方式和主导思想。鲁迅的童话翻译活动中,有不同于他翻译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直译与硬译中兼顾顺达、适应儿童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语言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叶园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88-88,91
鲁迅不仅是革命的文学创作者,成果丰富,同时也是革命的外国文学翻译家,一生译作丰富,其中包括大量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并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翻译策略。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不平等对话,因此,拟选取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剖析两者的关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鲁迅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其翻译策略也由意译嬗变为直译。鲁迅翻译策略的变化隐含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本文通过挖掘《序言》及《略例》,分析鲁迅当时的文化语境和其后期的翻译思想,认为引起鲁迅翻译策略变化的社会政治原因主要有:纠“乱”,即纠“任情删易”之“乱译”为“益近于信达”之译风,以正时弊;求“新”,即求异域文法、文术新宗入华土,以重构新文化;求“真”,即求异域文化之原质,以改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指导,以严复、鲁迅的翻译活动及翻译理论为例来研究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中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使用。研究表明,无论译者是使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和他们当时的翻译目的密切相关,即思想启蒙,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5.
鲁迅后期翻译活动继承和发展了他在早、中期翻译活动中一贯倡导的文艺救国思想,以革命的内容服务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同时,在这一阶段,鲁迅顺应时代要求,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直译”方法主张,这不仅有利于早期汉语白话文的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翻译文化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6.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以功能翻译理论作参照,鲁迅的翻译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翻译活动的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近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探索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使用,无不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本文尝试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鲁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选择作了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将其层面延伸到文化系统,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从译者选材到译作出版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历史,这一时期鲁迅的翻译反映了时代的主体文化,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根据鲁迅的翻译选材,探索主体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由此揭示身处全球化背景下的译者应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鲁迅一生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他部分翻译代表作为例,分析概述了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思想,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对鲁迅翻译作品和翻译思想的重视及学习。  相似文献   

11.
结合美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所译鲁迅爱情小说《伤逝》在“作者个人词汇”“话语语气价值”,以及“原文语法风格”方面的翻译得失,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对于原文语言的多维理解有助于译文的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有巨大的贡献,然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翻译策略是世界和中国翻译理论的支柱理论。古今中外,有三种翻译策略:1.归化翻译——传统翻译;2."归化加洋气"翻译——改良翻译;3.异化翻译——现代派翻译。鲁迅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中的两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归化"翻译的学者,也是第一个推出"归化加洋气"说的学者。美国人韦努蒂提出"归化"比鲁迅整整晚了60年,提出的"异化"是第三种翻译策略,与鲁迅的"归化加洋气"翻译策略截然不同。中国的翻译理论家将鲁迅的"归化加洋气"翻译策略和韦努蒂的"异化"混为一谈,使鲁迅的"归化、洋气"翻译策略淹没在对韦努蒂的"异化"的热捧的喧闹声中,结果教科书中的翻译策略只有韦努蒂的两个——归化和异化,鲁迅首先提出"归化"这一事实也在韦努蒂的"异化"的热捧的喧闹声中被抹杀了。中国翻译理论界必须重新审视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翻译理论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异化翻译策略一直备受争论。而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为研究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提供了新视角。文章从多元系统论这一角度来分析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异化翻译理论提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直到今天,国内翻译界对于鲁迅的翻译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如部分学者认为鲁迅的译文“信”有余而“达”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鲁迅翻译选目中的“弱国情结”、翻译理论中的启蒙翻译文化观、“硬译”的方法论和“重译”的翻译路径,从翻译的历史语境视域出发,指出以上观点是从单一文化语境来看待鲁迅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结果。本文提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目的绝不局限于语言表层,而是一种改造中国语言文化、构建平等的民族关系的文化策略,其“硬译”的翻译方法是他的翻译目的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副文本对于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在揭示译者翻译思想、提供译者与读者交流平台、探究译本生成和传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鲁迅译作中的副文本因素,从内文本和外围文本方面探讨鲁迅译作传播的原因,指出鲁迅撰写的大量序、跋等文字材料,大量和翻译相关的杂文,出版商的推介,鲁迅本人的崇高地位等要素对鲁迅译作和鲁迅翻译思想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7.
韩斅 《文教资料》2009,(14):43-45
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20世纪文学翻译界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为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其翻译实践中鲁迅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直译、硬译、死译的观点,以及异化的翻译策略。该文基于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阐述了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翻译观曾经在我国翻译界引起极大的争议,褒贬不一,而更多的是遭到批评。然而鲁迅先生翻译观的形成过程是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现代白话文和现代翻译的发展趋势等来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不仅是一名文学家,还是一名翻译家。鲁迅的语言翻译研究不仅对现当代文学语言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而且对现代汉语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文章试图通过对鲁迅翻译语言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鲁迅翻译语言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和贡献,希望能对鲁迅翻译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