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追求: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我在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吴小莉有一句充满豪情与职业感的话:“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吴小莉在。”我觉得这句话说出了一个职业新闻人存在的意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哪  相似文献   

2.
修改拾趣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管是写文学作品,还是写新闻报道,都不能忽视修改。契诃夫曾这样说:“写作的技功,其实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不好的地方的投巧。”诗人梦家将他的诗寄给胡适修改,诗中有这样两句: “鸟莫许唱,清溪停了不流!”胡适改成了“鸟不许唱,清溪停了莫流!”把第一句中的“莫”与第二句中的“不”移了个位置,使两句都成了命令语气,增强了抒情性。郭沫若写的话剧《屈原》本来有这样几句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他写完后总觉得有点不够味。当时这出戏在重庆演出,演员张逸生同志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  相似文献   

3.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4.
不该批评王安石不知道是不是从北宋时代开始的,人们就一直流传着一个王安石错改他人诗稿的故事。说是王安石有一回,路过一个小地方。当地一位诗人拿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求教于王安石。诗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明月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王安石觉得此两句文理不通:“明月”怎么能“叫”?偌大的“黄犬”  相似文献   

5.
《编辑学报》中为什么有的“因此”前用了冒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每期《编辑学报》中都见有几处“因此”前用了冒号,这对吗?根据是什么? 答:是对的。我们的作者和编者,对于冒号的前3个用法即“提起下文”“引起下文的分说”“引出解释或说明”比较熟悉,但对于它的第4个用法即“总结上文”(详见国标《标点符号用法》)不是很了解,“问”中提到的“因此”前用了冒号就属于这种情况。例如:  相似文献   

6.
标点符号答问(二)苏培成六、《标点符号用法》规定:“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请问:什么是“一般性停顿”?我们在前面说过,句内点号有四种,就是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其中顿号、分号和冒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某种特定结构中间的停顿。具体地说,就是:顿...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8.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他学习做诗的幼子写过一首诗,结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蕴涵至理的名言,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很有启发: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得在“文章”之“外”下功夫。在这方面,荣获1990年度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江苏台录音报道《是祖传名医还是江湖庸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篇录音报道所以获得“轰动效应”,追源溯始,是由于江苏台新闻部领导上和记者本人在选择和确  相似文献   

9.
上来先说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很多人,尤其是女人,都口诛笔伐过这句话,却忽略了孔老先生后面的两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其实这是一条人际交往守则。  相似文献   

10.
“一张报纸抵得上三千毛瑟枪”,这句公认为出自拿破仑的“毛瑟枪”言论,长期以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句简单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大众传媒与政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显示了传媒对于政治的重要性.然而,一直以来却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这句著名的“毛瑟枪”名言出自拿破仑之口,反而根据众多史料证明这句话不属于拿破仑.  相似文献   

11.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2.
张兴 《新闻窗》2012,(1):11-14
我想围绕自己写的三首诗和“走转改:走哪里?怎么转?改什么?”这三句话.与大家就如何搞好“走、转、改”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3.
冒号之滥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翻开每天的报纸或每期刊物,几乎总可以在标题中看到两个圆点——冒号。诚然,有些冒号用得对,但有许多是用得不对的,是滥用、乱用。看来,报刊标题滥用、乱用冒号,似乎已成为一种时髦。君若不信,请看:1.“电脑计时学车:火爆”(人民日报1994年11月29日2版)2.“文学:道德的迷惘与回归”(人民日报1994年12月15日5版)  相似文献   

14.
“近水楼台先得月”,是人们熟知的名句,意思是行地利之便,可最先获得某种利益。与这句诗互为对仗的下一句“向阳花木易为春”的内涵在生活中的意义就更为深广,用在新闻传播学中,  相似文献   

15.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我们汉学家要了解孔子,总不能通过于丹吧。”这个德国人,在最近一个时期,说了很多话,都有争议,这句话则不会,因为这是一句大实话。同时,这句话还有拨乱反正之功效。尤其是现在,于丹的心得把《论语》、《庄子》弄得面目全非,国人却以为她在推广国学,“能带动年轻人对国学的兴趣”,从而加深公众对国学的了解。这么  相似文献   

16.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0):96-96
看到一篇评论,观点挺好,批评很多年轻人对时事冷漠,但语言让人觉得很别扭.比如这句话:“何以漠视和逃避成为了青年人对待社会公共议题的态度?”为什么不能直接说“青年人何以漠视和逃避公共议题”?多简洁明了.还有这句:“我们并没有储备下应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敏感度与处理能力.”不知所云,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还有这句:“理智的青年一辈应该学会将自己从充斥着安逸而无意义的娱乐性议题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为什么不能用汉语的语态语序好好表达“青年人应该远离无聊的娱乐议题”?  相似文献   

17.
田小华 《军事记者》2010,(10):71-71
唐代诗人贾岛有句流传千古的名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我经常用这首诗鞭策自己。  相似文献   

18.
凡是能自动化的一定会被自动化 2013年的时候我写了两句话:一句是“凡是能够数字化的一定会被数字化”,比如教室、诊室这些以前难以被数字化的地方,现在都越来越被数字化影响.另一句是“凡是能够智能化的一定会被智能化”,大量事物都可以装上芯片变得智能,并联上网,比如智能手机、传感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等.今天我想加一句,第三波到来的将会是自动化,凡是能够自动化的一定会被自动化.  相似文献   

19.
专门挑一篇稿子的毛病,难免有“吹毛求疵”的地方,甚至是“鸡蛋里找骨头”。这里所说的,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的意见和想法,“毛病”挑得不一定对头,聊备大家参考。 9月8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了一条消息《烟台第二化工厂产品质量提高》。这条消息共分三段,现分段挑毛病如下: 第一段的第一句话显然是“导语”的性质。这句导语是“概述式”,“考语”性的,一般化地点出了新闻主题,完全说不上新鲜、活泼。导语把该厂保证产品质量的问题提得很高,但全篇内容叙述没有紧扣这个主题。显得导语是在说大话。第二句说该厂的鹿牌罗锅香皂“行销欧、亚、美15个国家和地区”,是广告式语言,太笼统,也给人“吹”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引文要核实     
今年第2期所刊周宾同写的《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一文中说:“‘晚来渐于诗律细,新诗写罢自长吟’。是杜甫在修改。‘吟安一诗句,捻断数茎须.’是贾岛在修改。”均有误。“晚来渐于诗律细,新诗写罢自长吟”。是杜甫修改文章的诗句,但一是个别文字有错,二是这两句并不是一首诗中的连续句。第一句应作“晚节渐于诗律细”,出自杜甫的《遣闷呈路十九曹长》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