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大家的讨论中,对继续教育作用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时学习者拓展知识和更新知识,提高职业水平和能力.适应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培养、提高个人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继续教育是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跟上这瞬息万变的形势,使人们及时了解、掌握和活跃于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不能不依靠继续教育。1995年在巴西召开的第六届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上,欧洲共同体的研究指出:“2000年所需的技术在1990年尚有2/3还没创造出来,而19…  相似文献   

2.
3.
现在搞继续教育我看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要把思路进一步弄清楚;第二就是让这个思路成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全体同志、至少是主要领导同志的共识,而不只是搞继续教育同志的认识。同志们在回去传达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吕部长的两句话来展开。一句话是说整个教育都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改革,必须在大背景下从全新的角度研究继续教育,这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继续教育的出发点。第二句话是说要以认识新事物的态度对待继续教育,原有的教育体系过分重视传统教育,对继续教育重视不够。下面我想说几个意思,一个是对吕部长所说的必须放在大背景下从全新的…  相似文献   

4.
5.
当你翻开这期杂志时,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跟上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时了解、追踪世界科技前沿,适时、适需补充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新方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接受继续教育。因此,面向新世纪的继续教育,具有更为突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我国发展现代继续教育,始于七十年代末。二十年来,这项事业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各行各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实施科教兴…  相似文献   

6.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人才;要加速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和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必须要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及其他各类教育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清华大学作为重点大学,在全面贯彻《决定》和《纲要》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面向21世纪振邦兴国的时代呼唤,是清华大学改革、提高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使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在本世纪末乃至下个世纪在清华大学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将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一月六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航空专业技术高级人才研修中心挂牌揭幕仪式暨首届现代航空工程学术研讨班开学典礼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逸夫馆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航空工业总公司领导、党组成员关敦,人劳部经理刘文,教育部经理乔兴山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楼士礼、校长沈士团等参加了当天的揭幕和开幕仪式.  相似文献   

8.
试述面向二十一世纪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l世纪的现代化图书馆正从传统的人力管理向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演变,图书馆技术方法服务手段和以信息为主体服务内容的变化,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新时期的馆员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不仅掌握图书馆学知识,还需最大限度地了解信息科学知识,相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建构自己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服务。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1998年底开始启动“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其总目标是:制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开放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培训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监测与评价体系,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在今后5年内对1千万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使其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具体目标是:1999年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例”,制定实施细则;今后两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远距离教育概念、远程继续教育名称的变化入手,说明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又为远程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最后着重探讨了远程继续教育抓住机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面向二十一世纪,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被证实和认识,企业成为继续教育主体、产学研三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远程教育在发展之中.院校是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我校如何适应继续教育的这些发展趋势,采取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形式,是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面向二十一世纪构筑继续教育的新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到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中国,面临世纪之交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是巨大且无法预料的.尤为突出的是,现代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及其与生活内容的紧密结合,使整个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各种全新的观念,全新的理论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都让现代人,在这场迅速而彻底的伟大转变中既感到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又深感责任重大,急需寻找一种方式,一种对策,来迎接新世纪的召唤.  相似文献   

13.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王火生涂乃登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当前以至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构画了我国到本世纪...  相似文献   

14.
概述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也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终身教育、不断学习将成为人类适应社会、重塑自我、驾驭未来的必然途径。作为终身教育思想具体体现的继续教育,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升级,其重要性正在日渐增加,传统的函授、面授等继续教育形式由于成本低廉,易于组织,目前仍在普遍使用,但它的缺点是信息量小,形象不够直观;广播电视由于覆盖面  相似文献   

15.
从本世纪80年代,我国借鉴和吸收了国际上继续工程教育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大力开拓和发展继续教育事业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从事这项工作的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下,这一工作有了飞速发展,成为一项符合国情、特点鲜明、效益显著的新型教育事业。1999年已经来临,再过一年人类就将步入21世纪。在这一时刻,我们既对过去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21世纪是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任务,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迎接这一机…  相似文献   

16.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表现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推进。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文化力”的内涵既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在内的种种精神力量,还包括社会文化网络以及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发展来说,“文化力”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继续教育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和参与,继续教育活动逐步增多,继续教育的水中逐步提高,继续教育的研究逐步深入,各校之间亟需在继续教育的研究、探索和宣传等方面加强快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1987年4月,由北京地区的30所院校自愿结合,成立了北京高校继续教育协作组。这是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的第一个组织。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出席广成立大会,并做了关于发展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继续教育在教育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讲话。紧接着,在国务院7月份正式批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水资源短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改变目前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水资源市场迫在眉睫。水资源市场的关键在于水权的转让,水权转让中应注意:明晰产权;建立各级市场及相应的法规并兼顾公平和效益;水权交易中也要建立相应的水权价格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人类已悄悄接近跨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后,现在正开始跨入信息时代;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迅速发展;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是竞争焦点,而其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造就人才的基础是教育,因此教育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进行改革和发展,自然而然成了各个国家讨论和研究的热门课题.下面仅就我国继续教育如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高等学校应如何适应这一挑战,谈一些自己的管见.  相似文献   

20.
二、高等学校应在继续教育中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如前所述,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八届四次人大提出的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施两个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在世纪之交完成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都对发展继续教育,提高高层次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紧迫的要求.高等学校应主动适应社会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