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讨论策略的概述,介绍道德讨论策略的形成、实施及实践价值,并探讨道德讨论策略对我国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道德发展规律,分阶段开展道德教育;强调道德认知冲突,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究在家园共育模式下进行道德教育的策略。首先,强调了家庭与学校要紧密合作,建立家校沟通平台。然后,提出培养家庭中的价值观念,并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传递道德观念。其次,探讨了学校课程设计中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接下来,强调了社区的关键作用,以期通过孩子参与社区义工活动以及社区资源的共享来延伸道德教育。此外,还提出了要建立评估机制来监测和优化道德教育策略的效果。最后,总结了家园共育模式下道德教育的策略,并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实现学生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初中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道德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相关课程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对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体系、课程实施策略予以思考与展望,揭示了在新课改前提下,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道德教育基础、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现代性的道德教育是基于对话的道德教育 .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旨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性 ,强调个体的理性自觉 ,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个体原则、开放原则 ,基本策略即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培养学生的质询意识、建构开放的话语模式。我们提出对话性的道德教育 ,所关初实际上并不只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一种策略与方式方法 ,更重要的是 ,它关切我们对待学生 ,对待每个人 (包括教育者自身 )、对待个体德性生成、对待道德教育本身的态度 ,关切我们切身教育实践的基本姿态。  相似文献   

5.
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课程相整合的产物。本文从介绍我国中小学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兴起的背景入手,探讨了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内涵、根本目标、主要类型和实施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了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6.
生命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揭示生命道德教育的定义及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的急迫性,并提出了实施生命道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美国道德认知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公正团体道德教育策略,特别强调民主参与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我国小学当前的周班队会在活动目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方面与公正团体都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从增强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出发,在小学周班队会上运用公正团体道德教育策略不仅有必要性,更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联结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建立和谐发展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对高校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道德教育的内涵、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道德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认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科学合理地运用道德教育手段,可以激励大学生的道德动机,使其产生行为的内驱力,促使教育目标的最大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道德讨论策略是柯尔伯格提出的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运用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本文主要是探讨如何把这种策略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