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业界资讯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错据《新华网》报道: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010年12月27日公布了2010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高大。  相似文献   

2.
看“第一张”报(“也称第一读者”)是编辑工作的最后环节,紧衔印刷。看第一张报的主要任务,是对报纸标题、图文作最后核实、订正.透过这扇窗口亦可窥视报纸文风之一斑。笔者从事这一工作,现将我所看的一些文字差错,分类简述如下. 用字要准确,尤其是地名、人名更要慎重。这是对写稿人或编辑工作起码要求,而且也不难作到,可是有些人却作不到.将人名写错的,如:“曹禺”错为“曹禹”,“岳肖峡”错为“岳肖侠”,“赵紫阳”错为“赵紫杨”,“杨析综”错为“杨析宗”,“刘小光”错为“刘晓光”,“杨光浴”错为“杨光洁”,“刘富学”“错为“刘学富”,等等。将地名写错的,如:“四川长寿县”  相似文献   

3.
编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给编委会名单排序的问题。如果将其按姓氏拼音排序,因为多音字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当事人的不认同,以致引起纠纷。编委会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是对编辑而言,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因为笔画的多少需要一笔一笔去数,而且有些字容易被数错笔画或被写成倒插笔,进而造成排序错误。本表就是以帮助编辑解决这些困难,快速、准确地做好人名排序为目的而编制的。说明:1·本表收录传统《百家姓》中的约500个常见姓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则编号,本表将这些姓氏按拼音…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需要五要素,何人、何地是其中的两个要素,写新闻把人名、地名写清楚、准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少数通讯员写稿不够严肃、认真,常常把人名、地名写错,影响很不好。如:一位通讯员在一篇报道中将“县委书记徐宗礼”误写成“许宗礼”,把受表扬的“李新民”错成“李瑞民”;另有一篇稿件中说:“孟家烧鸡可与滑县道口和山东符离集的烧鸡媲美”,其实,符离集位于安徽境内,  相似文献   

5.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6.
正悬壶济世爱文学《贞丰八年血泪录》的作者朱润苍(1909―1960),江苏昆山周庄镇人。家境殷实,自幼跟从祖父学习"四书""五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3岁就能吟诗作文,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喜爱文学的种子。稍长,跟随浙江嘉兴名医朱斐君学习中医。朱斐君(1893―1954)乃浙北名医,因医术高明被人称为"朱一帖",又因他免费医治那些经济困难的病人,送诊送药,  相似文献   

7.
书法编辑朱长文朱长文(1041—1100),字伯原,吴县(今江苏)人。北宋学者,著有《吴郡图经读记》、《琴台志》、《乐谱余稿》。他也是个书法编辑,编有《墨池编》。关于他的仕途生涯记载不多,只知少举进士,元祜中,召为秘书省。《墨池编》,是一本书法理论书。朱长文是个书法理论专业编辑,历史上,象他这样的编辑很  相似文献   

8.
有些记者、通讯员爱写随意编造的简化字。例如: “潘”、“泮”,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有的同志把“潘天寿”、“潘汉年”的“潘”写成“泮”。如果是编辑、校对熟悉的人名,他们当然可以改正,如果是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就很容易造成差错。“塘”字写成“圹”。圹是塘的简化,墓穴、旷野的意思。凡半边用“廣”的都简成“广”,但“唐”字不简。可是,有些同志以为“唐”也简化了,把“塘”写成“圹”;如果这样简化,“搪瓷厂”就会成为“扩瓷厂”,岂不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有关神话书籍的分类比较特殊。它是把关于神话的研究和论述神话的流传与发展的著作入B932神话,而把用神话题材写成的文艺作品入Ⅰ文学类。前者归属哲学大类,后者归属文学大类。对于后者,比较容易理解,既然是写成了文艺作品,当然应归入文学类。而对于前者,则往往容易使人模糊,常常出现错入文学类的情况。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分类人员一定要理解《中图法》有关神话书籍分类的指导思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1985年9月17日有一篇题为《心里要有“李鼎铭”》的文章,内容是说要尊重并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李鼎铭这个名字人们是熟悉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提到他,因而标题中借“李鼎铭”来代替“党外人士”,读者不会产生歧义。这种人名借代的修辞手法,在消息、通讯、言论等文体的标题中屡见不鲜。标题中人名借代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古代文艺作品和传说中的人名借代。《民主与法制》1985年第一期有个标题:《现代“刘兰芝”坚强起来了》。刘兰芝是古乐府诗《孔雀东  相似文献   

11.
《申报人名索引》是由《申报》的文章著者(不包括《自由谈》著者)和新闻资料中的人名组合编纂的,其主体是新闻资料中的人名。《申报人名索引》在查找近现代历史人物时非常方便,同时从相关人物查找近现史料也颇容易,甚至有些多主题的资料在分类索引中未能反映的也能  相似文献   

12.
邹璐 《编辑之友》2011,(8):86-88
2010年第6期《编辑之友》刊登的《浅谈编辑的权利和义务》(作者王力)一文,谈到了很多与我们编辑工作息息相关的问题。尽管有些已经被多次关注,讨论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现在看来,这些依然是我们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基本问题,有些甚至也是容易犯错的问题。以下针对该文(以下简称《浅谈》)提出的几点  相似文献   

13.
●他俩的先进事迹被列入《当代名医列传》、《中国中医大典》等著名典籍中;●他俩在2000年双双荣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得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大奖,被聘为美国C O N Y性病防治中心特约顾问;●他与他研制的”强力净菌灵丸”、“百毒清”、“前列丹丸”解除了数以万计性病患者的难言之隐。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我是一位负责医疗保健书刊的编辑,常收到很多读者来信,有寻医问药的、有推荐名医的,还有感谢和表扬的,其中有不少是赞扬广州仁和医院性病治疗中心袁明专家和前列腺尿道炎科王康达主任医生的。顺德大良的冯生来信谈道:“5年前出…  相似文献   

14.
陈昌发同志在《校对的职责》(本刊第10期)中谈到,校对不能单纯服从原稿,而应成为驾驭文字、鉴别真伪的行家,这意见是对的。但他举出的几例,却都只能说是校对人员最起码的职责,仍然未离“服从原稿”的范围。且不说编辑、作者写字潦草,校对要尽力辨别;就是编辑、作者用简化字不规则,写了错别字,校对也要随手改正。这在校对术语上叫“明显的、无可争议的差错”。这类差错的改正,正象校正排字差错一样,不必“给责任编辑打招呼”。比如编辑或作者把“茅盾同志”写成“矛盾同志”、“立竿见影”写成“立干见  相似文献   

15.
班师回朝 “班”指调回,“师”指军队,“朝”指朝廷,成语的意思是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现在常借喻完成任务胜利归来。在实际运用中,其中的“班”有时被写成“搬”,这是错的。“搬”指物体移动位置,不能用来表示“调回”的意思。   暴虎冯河 其中的“冯”字常被读成姓冯的“冯”( fé ng),其实不对,在这里要读 pí ng(平)。有人知道该读 pí ng,但是写错了,写成“暴虎凭河”。只有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才能防止读错和写错。“暴虎”指空手打老虎,“冯河”指徒步渡大河,比喻冒险蛮干,有勇无谋。   杯盘狼藉 这个常用…  相似文献   

16.
赵国连 《新闻三昧》2005,(12):16-16
报纸上的字词差错,其产生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作写错(包括笔误),二是编辑编稿时改错,三是校对漏校或错校。  相似文献   

17.
常常会发现一些写错的成语。主要是作者对该成语的出处和意义不甚了了。现举例如下: 夜郎自大常常会误写成“夜狼自大”。其实“夜郎”是古代一个小国名。《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汉朝的使者到了夜郎,夜郎的国王就问,汉同夜郎相比,谁大。拿小得可怜的夜郎来和疆域辽阔的汉比较,显得十分无知而且妄自尊大。所以成语夜郎自大不能写成“夜狼自大”。  相似文献   

18.
工作中经常发现来稿中有将一些地名写错的现象。若是属于一些名气较大的地名,编辑在编审中比较容易纠正;如果属于人们不太熟悉的地名(如公社、大队、村庄等),编辑则难以发现,往往随错载于报刊,造成不良影响。如“长治市郊区堠北庄公社”,错成“垢北庄公社”。“堠”字的读音为“hon”,而“垢”字的读音却是“gou”。这两字不但读音不同,就是词意也大相径庭。为什么不少人错写错用呢?我向有的同志了解过,他们认为“堠”字的读音来源于它的右边部分,觉得“垢”  相似文献   

19.
人名关天     
俗话说:“人命关天”。我说:在报刊上是“人名关天”。就是说,千万不要把人家的尊姓大名搞错。不管是无名之辈还是著名人物,把人家的名字搞错了,影响很不好。 但是,在报刊上,把姓名搞错,特别是把名人的姓名搞错的纰漏,却屡见不鲜。 如贵刊今年第5期,把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写成了“童弟周”。又如四川有一家大报,在大字标题中,就把陶行知写成了“陶行之”,把曹荻秋写成了“曹获秋”,把李嘉诚写成了“李嘉成”;把历史人物三国周郎周公瑾写成了“周公谨”;把“小人物”的姓名搞错,更是家常便饭。在其他报刊,“更正”出现最多的,也  相似文献   

20.
现在许多人都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打字,最容易在同音字的用法上出差错,作者、编辑、校对应特别注意。比如,《新闻三昧》今年第五期第39页右栏最末一句:“往往会取得异想不到的效果”,句中的“异”字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