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普希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以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通过贵族青年军官格里涅夫和上尉的女儿玛丽娅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十八世纪下半叶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描写了地主庄园及边陲要塞的生活状况;揭露了沙皇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对这次革命战争的态度;表达了普希金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人民的同情。通过《上尉的女儿》人们透视到了普希金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关注和对农民革命的激情颂扬。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彼得一世的改革、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和普加乔夫起义,使学生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发展,加强了军事力量,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为沙皇俄国的进一步侵略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扩张,到18世纪晚期,俄国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重点难点重点:彼得一世的改革,沙皇俄国的扩张. 难点:沙皇俄国的扩张情况。教学用具放大“俄国在欧洲的领土扩张”图;“普加乔夫起义”图。  相似文献   

3.
《上尉的女儿》是俄罗斯的伟大作家普希金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它真实地描写了俄国18世纪70年代波澜壮阔的普加乔夫农民大起义。小说以主人公格利涅夫的亲身经历表现了普加乔夫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故事概梗如下:贵族青年军官格利涅夫在前往要塞服役的旅途中遇上了暴风雪,迷途之际,偶然碰见了避难的普加乔夫。他送给普加乔夫一件兔皮袄御寒。后来,格利涅夫与要塞司令米隆诺夫上尉的女儿玛丽娅相爱,便与另一个也爱上玛丽娅的  相似文献   

4.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反映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普希金在这部作品中以18世纪后期的俄国为历史背景,从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着手,刻画了起义领袖普加乔夫及其他一系列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百态,是一部优秀的叙事作品,也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5.
《大尉的女儿》是俄罗斯伟大作家普希金蜚声世界文坛的散文杰作。作品以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通过贵族青年军官格里尼约夫和大尉女儿玛丽娅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18世纪下半叶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作家采用独特的家庭纪事的艺术形式,以格里尼约夫和玛丽娅的恋爱为情节线索,巧妙地把这对青年的恋爱故事和普加乔夫起义连结起来,将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同虚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交织在一起,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好的统一,被俄国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称之为“普希金散文创作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1773—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这场旨在反对封建压迫、农奴制剥削,乃至整个封建农奴制度的起义,历时二载、声势浩大、威震全国。它有力地打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震撼了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基础。这次起义虽然失  相似文献   

7.
1773—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是当时俄国农奴制开始解体、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具有鲜明的反对封建农奴制度的性质.这次起义波澜壮阔,声势浩大,席卷了乌拉尔、伏尔加河沿岸和西伯利亚等广大地区;这次起义历时二载、威震全国,有力地打击了俄国封建贵族的统治,动摇了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基础.在这场激烈的阶级搏斗中,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为争取自由、土地和政权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代价、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农民起义所固有的弱点以及起义队伍中某些人的背叛,起义最后遭到了失败.本文试就普加乔夫起义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一《彼得大帝》是苏联作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历史小说。阿·托尔斯泰于一八八三年一月十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俄罗斯草原上一个名叫尼古拉耶夫斯克(现名普加乔夫斯克)的小城。他父亲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伯爵是个地主。母亲亚历山德拉·列昂季耶芙娜是十九世纪早期著名的俄国金融家、十二月党人的领导者之一尼  相似文献   

9.
王杨  高芳云 《山东教育》2002,(12):62-62
幼儿园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幼儿园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包括:领导形象、教职工形象、环境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综合体现了幼儿园的声望和信誉,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幼儿园的信任程度,是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领导形象良好的幼儿园领导形象比权力具有更广泛更浓厚的影响,也是幼儿园形象构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良好的领导形象是获得社会公众的尊敬和支持的重要因素。幼儿园领导,除应具有一般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幼教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孩子的热爱之情和社会交往的公关能力,只有如此对外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尊…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以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它的形象性。作者意念总是通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来传达,因此,新课标下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内容,感受形象;驱谴想象,再现形象;进入情境,理解形象;发掘意义,评价形象。文学作品的教与学,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涉及到感知形象与尊重个性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多角度思考,求异存同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然而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如赞美老师,往往写“辅导差生”“深夜备课”;歌颂母爱,往往写“灯下织毛衣”“夏夜陪读”;颂扬雷锋精神,往往写“为军属搬运煤球”“搀扶盲人过马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来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12.
本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红军领导人方志敏烈士的高大形象、崇高气节和国民党士兵的猥琐卑微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学生从这一对比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革命宗旨,看清国民党反动派官兵们的腐败本质。课文用方志敏烈士的语句为题。讲读教学时,可以直接从分析课题入手。敌兵一次又一次地对方志敏搜身,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结果又怎么样呢?敌兵为什么连一个铜板也搜不到呢?为什么说他们“想错了”呢?本  相似文献   

13.
论具象批评     
为了让接受主体通过审美的形式接受批评家的批评主张,本文试图建构一种与批评对象所含形象异质同构的批评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表达具有理论抽象内容的审美意蕴,从而构成一种比抽象批评更为完善的具象批评。批评形象来源于创作形象,创作形象从中国古代“言意之辨”中得到启示,又从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理论中得到生成的条件。隐喻式、意象式、象征式、摘句式批评是具象批评常见的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汪小玲 《天中学刊》2001,16(6):98-99
以美为特征的艺术,都力求表现艺术形象的色彩。图画是最能表现色彩的艺术,但它的形象是静止的、凝固的、缺乏动感的。音乐在表现形象的动感方面要优越得多。不过它要借助于审美通感和艺术联想,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幻化出来。而文学是语言艺术,由于语言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有着比音乐明晰、丰富得多的表现力,因而借助于审美想象,同样可以有形象的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会更清晰、更具体。本文着重谈一谈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色彩美问题。 一 不同的文学作品,色彩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抒情性的作品中,色彩主要是为创造意境服务的。…  相似文献   

15.
论形象的经济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的经济学效应是信息社会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通过形象及其相关功能获取价值和利润的经济现象。形象的经济学效应由品牌体系、传播体系和认可体系等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形象的经济学效应是形象经济确立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摄影是一门形象艺术,其画面内容是通过具体可视的形象来表现的,要使形象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内容,传达作的思想感情、思想愿望,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必须注重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化形象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7.
物理函数图像是运用数学的“形”载着物理的“质”来表示物理规律,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语言”,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利用图像法解题不仅比用传统的解析法解题简便、快捷,而且能形象、直观地再现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有助于寻求解题的突破口,提高思维效率,拓展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彭豪 《教学与管理》2007,(12):69-70
一、语文教育形象制约性的含义及其根源 语文教育形象制约性是由语文课程的形象性特质决定的。语文课程的形象性特质是指:“课堂教学中活跃着语文课文的形象。教师头脑中有鲜活的课文形象活动着,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具有描绘性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有关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创作构思的程序上,作家自始自终不能脱离对形象的塑造。这是由文学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如何,最主要是看其中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证明,凡是塑造了具有高度概括意义的、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并揭示其本质意义的“典型形象”的作品,都是优秀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及其艺术典型产生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经过作家精心加工,精心提炼。因此,他们“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有普遍性”。【I]典型形象的复杂性与普通的文学形象相比…  相似文献   

20.
角色形象是读者记住与认识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记。塑造角色形象是鲁迅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在鲁迅小说中有很多角色形象被我们所熟知,如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鉴于角色形象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角色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剧情、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具备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