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是新时代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受教育理念、思维定式、经验惯性等影响,当前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实践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主体成长不充分、学生主体效能不强劲等情形。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对标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凸显大中小幼不同学段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生成并增强其道德认知、道德养成、道德实践的主体效能。  相似文献   

2.
从德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来看,学校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类。隐性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将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等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隐性德育具有内容综合性、德育环境多样性、学生主体决定性、德育方式浸润性、结果非预料性等特征,与显性德育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  相似文献   

3.
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实施主体性德育教育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通过符合学生主体需求的德育理念的确立、德育目标的设置、德育内容的设定和德育评价的实施等正面引导,列出相应的负面清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走向主体自律,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仍存在较大距离。如何增强德育工作效果,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注重德育创新,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精心构建德育立交桥,深化德育改革,是搞好德育工作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使课改成功进行和实现德育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必须下大功夫落实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对德育工作模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等进行创新。一、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创新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德育工作也不例外。为此,我们提出要让学生当家作主人,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改…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关系学生一辈子的教育,也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德育理念落后、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并且面临学校不重视、社会风气不佳、家长文化素养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学校德育应从“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学校育人效果”“多方协调,净化社会环境”“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等方面来开展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为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一种科学且可行的教学策略。然而我国一些高中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德育教学效果不好等。基于目前高中德育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先分析了分层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又针对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实施分层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7.
易婵洁 《成才之路》2013,(17):17-17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凸显。但是中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不适应集体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要成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必须从德育入手,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作为学校、社会、学生之间的"纽带"——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就一直热衷于文化教育,延续至今,现在学校主流教育为文化教育,艺术、德育方面的教育却无人问津,上至教师,下至家长。对于学校来说,个人认为,学校不应该放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建设,必须从强化德育意识、优化德育形式、实现家校互助、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热情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是一个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诸多方面构成的系统工程,而德育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建设需要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这是德育的目标和归宿所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常常不尽人意。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学生对德育课普遍兴趣不高,重视不够,听得多,信得少,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影响了德育教学的成效。 弄清了成人高校德育教育艰难的原因,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  相似文献   

10.
我校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目标出发,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分类、分步实施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和对德育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托,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诊断或塑造。正确实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德育成效的必然要求。为此,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 1.学生观不同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学生这一角色是被塑造的对象,或者说是被要求的对象,学生品行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教育者赋予的,甚至是武断赋予的,教师往往不考虑或者难以考虑学生的要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  相似文献   

11.
Policy around the legal status and social rights of the nation’s estimated 11 million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is unresolved, making it imperative that PK-12 schools and educators prepare for challenges to undocumented students’ educational access. In 2008,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ICE) appeared near an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required school personnel to use the space in and around their school to demarcate boundaries to limit the impact of ICE activity on the school community. Critical moral geography is the guiding theoretical construct the authors use to examine the intersection of immigration policy and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near a public school. Critical moral theory suggests that “places” are sites where people contest their values and concepts of what is morally correct, engaging in struggles over power. Thinking about space broadly allows for an exploration of how different policies converge and affect the spaces where educators are trying to engage in moral work.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educators can be instrumental in creating safe spaces for undocumented students.  相似文献   

12.
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它的每个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信任、社...  相似文献   

14.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始发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师范生思想道德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道德蕴涵着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对于改进和完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认真调研当代师范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功能,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强调了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阐述了社会环境、教育者自身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初中生责任意识的缺失表现、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以及思品课对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对策这四方面论述了中学生责任意识教育,较高的责任意识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公民,才能够对他们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职学校德育评价模式对德育教育工作起着导向、激励和创新作用,而科学、客观、公正、适用的评价模式能够正确引领德育工作,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良好品行。本文根据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和内容,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对如何建立适应中职学生的德育评价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论德育走向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9.
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构建一套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将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The increasing use of zero tolerance discipline policies in the USA has led to a ‘discipline gap,’ in which minoritized students receive harsher and more frequent suspensions and expulsions than their peers from dominant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Though disciplinary decisions are made by educators at the school level, mandates regarding the disciplinary infractions that must result in exclusionary discipline are made at the federal and state levels. Us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distinguishes the discourse of safety from the discourse of equity, this critical policy analysis examines how state-level zero tolerance legislation portrays educators, students, and school discipline and reflects neoliberal influence. Findings show that these policies narrowly define schools’ roles as developing academic, but not behavioral, skills. Students are portrayed as rational actors who deserve the punishment meted out by educators when students choose to behave disruptively; and educators have absolute power and their decisions regarding student discipline are reflected as being consistent and objective. Nevertheless, legislation in some states also acknowledges students’ needs for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o their education and mandate continued education and support services to help them after they are removed from school. An example from one California district illustrates findings and demonstrates how both discourses are inadequate in challenging neorac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