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历来备受研究者的青睐,而其中的“山神庙”情节尤其备受关注。以往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山神庙”叙事学功能上的意义探讨和林冲个人性格变化的重要节点两个方面,而忽视了“山神庙”这一民间信仰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山神庙”这座神庙,对于理解林冲这个人物至关重要,也为这篇课文的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蒋启武 《课外阅读》2010,(8):148-148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欣赏林冲勇斗恶人,武艺了得,歌颂林冲对不沾亲带故的李小二出手帮助,让孤苦伶仃的李小二免于吃官司,得以脱身,顺利离开了东京(就是开封)的仗义侠气精神的同时,启发学生也要学习李小二和他的妻子知恩图报的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四册所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一回。文中称那个谋杀林冲不成反被林冲所杀的陆谦为“陆虞候”,但许多人却读成了“陆虞侯”。这可能是因为“侯”在古代是一种爵位,与“官”密切相关,而“候”似乎与“官”沾不上边。其实,“虞侯”一词根本就不存在,“虞候”才是官名。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关于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传神的篇章之一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解读此类文本要抓住人这一个核心,同时也要关注与人物相关的景物描写。从标题来看,林冲是以林教头的身份出现的,除了身份之外,还有风雪和山神庙,这三者结合营造出一个宏大的场面,诉说了一个细腻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中南五省(区)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分为四个部分。我认为,其中第一个部分的划分是正确的,而第二、三、四部分的划分则是不正确的。这篇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就行了,即把第七自然段以后划为第三部分,写林冲被调去看管草料场,陆谦等火烧草料场,林冲在山神庙杀敌报仇。  相似文献   

6.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经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故事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线索,揭示林冲充满矛盾的性格.“棒打”是课文的题眼,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林冲的内心,挖掘林冲性格的矛盾点,体会这个复杂的人物的形象,解读自己内心的好汉.  相似文献   

7.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百回本《水浒传》第十回。该回选入了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教材要求让学生把握林冲性格特点,正确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但拙文这里探讨的是“酒”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所起的作用,以管窥豹,对《水浒传》中的“酒文化”作些诠释。  相似文献   

8.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十分讲究“砌末”的设置和使用,特别是草料场里老军的大葫芦和火盆、林冲沽酒路上遇到的山神庙,以及入庙所见的殿上塑像,都值得细细咀嚼和欣赏。  相似文献   

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一节,历来为人津津乐道。这一回主要写高俅对林冲的迫害步步紧遥,派陆谦火烧草料场,阴谋害死林冲,使得这位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失掉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终于从原来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变为了一个坚决反抗的英雄,毅然投奔了农民起义队伍,完成了思想的转变。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0.
李玲 《现代语文》2007,(3):33-3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回,原回目叫做“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该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自发反抗、最终落草的英雄形象——林冲,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现实,在主题和描写人物方面均达到了很高成就,但笔者认为,林冲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及主题的表现,离不开李小二这一形象的艺术处理,得益于李小二的侧面烘托,一句话,“红花还须绿叶扶”,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水浒传》中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内容删改而成。  相似文献   

12.
本课围绕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三个设问展开:1.林冲的性格是怎样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变化发展的?2.请找出课文中对“风雪”“山神庙”的描写并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3.有人说林冲最后的彻底反抗也是偶然,倘若他不是在山神庙里听了那几个人的对话,或许就不会走上梁山,落草为寇.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授课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圈点勾画、分组讨论为形式展开.教师适当补充《水浒传》有关林冲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抗争的转变过程,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司赟璋 《甘肃教育》2009,(11):49-4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下简称《林》),描写了林冲的性格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转变过程。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探究林冲如何完成这一转变,以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哪些扑朔迷离、动人心弦的情节。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教材里的文本,有不少是节选的篇目,这些篇目主要是叙事性的,如必修一至必修五有《鸿门宴》、《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选修教材这类课文则更多,  相似文献   

15.
高扬 《教师》2010,(21):127-128
林冲是《水浒传》中形象刻画十分鲜明的人物之一,但他是如何从一个声名赫赫的八十万禁军教头转变成一位威风凛凛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如何由一个心存幻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转变成一个与统治阶级势不两立、殊死搏斗的英雄人物的呢?这在高中语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精彩的描述。值得研究的是,林冲性格的转变不是一种“突变”,而是一种“渐变”。  相似文献   

16.
在高歌猛进的新课程改革大潮中,许多传统篇目被“改”掉了,但节选于《水浒传》第十回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却能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林冲在被反复欺凌中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盼望有朝一日“刑满释放”后继续效忠朝廷,却被逼着一步步走上与朝廷对立的草寇生活。林冲的经历最能代表众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生命历程,因而最能揭示《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教学案例 《小珊迪》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动人心魄,催人泪下,为让学生深切感悟,一教师这样引导: 师:学了课文,小珊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生:小珊迪是个诚实的孩子。他饥寒交迫,很需要钱,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末写林冲杀人后,“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据笔者所知,不少人将“投东”理解成暗指林冲上梁山。 诸多教学参考用书,对该文故事情节结局的分析,都这样写道:林冲“毅然杀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见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素质教育新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各科专业通用语文上册<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这种说法,为“投东”是暗指林冲上梁山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投东”不是暗指林冲上梁山。 文中有三处谈到“投东”,此处  相似文献   

19.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⑤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优秀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第十回。  相似文献   

20.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文多次地重复推出林冲“把花枪挑着酒葫芦”的特写镜头。作者用意何在?几经揣摩,笔者认为这只橘黄葫芦的屡屡点染,是为故事的高潮——林冲奋起杀敌作铺垫的伏笔。其铺垫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