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研显示,宁波市教师培训工作正处于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这种变化在理念上体现在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追求上。在机制方法上,表现为"城乡联动"的师训机制构建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现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师训中心从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构建区域联动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体系。班主任培训体系由校本培训、骨干培训和"专家型"培训构成。它既有利于促进班主任自主发展,又有利于引领骨干班主任的辐射作用。构建该培训体系,应采取政策先导、典型示范、抓住重点、研训一体、强化管理、倾斜农村等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区域教师培训机构承载着赋能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职能和任务,"十三五"以来,朝阳区教师培训机构秉持"大教育观、大人才观、大德育观、大课程观、大资源观"的研训理念,立足培训、教研、科研、党建、信息化"五位一体"大研训格局,依托"多网联动"数字平台,以专业能力有效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顶层设计持续优化,研训管理持续完善,研训适需性持续增强,研训效益持续凸显,高品质专业化机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浙教师[2010]175号)等文件的要求,2011年以来,我市掀起了一场师训工作的"革命性的变革"。它打破了原有的教师培训模式,重构新时期教师培训机制,使我市的教师培训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在这场"变革"中,我市的师训工作抓住训前、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新教师培训是提高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由于师训组织者的专业性不足,对新教师培训的内涵理解褊狭等原因,使得新教师培训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蓝结对"师徒化、培训模式"师本化"、组织形式丰富化、效果评估全面化将是应该着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需求方 (即选派培训教师的高校和受训教师 )的角度对高校教师培训的环境变化、现实需求作了具体、深入的探讨 ,并对教师培训工作和培训体系的发展提出确立新的培训理念、改革师训体制、拓展师训途径和加强师训管理的四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培训由一方或双方主导的形式向"多方联动"的培训方式转变。"多方联动"指向的是语文教师们所在学校、布置培训任务的国家级或是省级单位,承担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市县一级的培训单位、网络平台及远程教育机构、优质中小学等。"多方联动"的单位群体在一定的时间节点中构建成一个协作的培训团队。这个团队旨在推动区域共同体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在互联网+"多方联动"的培训方式下,语文教师们借助网络平台接受更多的信息源,把培训所得快速转换为教学工作所需,并能带动区域共同体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8.
奉化市自2006年整合教研、科研、师训部门,实行"三教合一"教师教育体制的探索,"研训一体"的模式已逐渐成熟并成为工作常态。确立"三教合一"的教师培训理念2011年,学校提出了以"训"为"本"(立足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研"促"训"(用课题研究的方式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以"教"带"训"(以教学研究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师培训)、以"训"助"教"(用培训的理论助推教学研究,用培训的方式推广教学研究)的工作思路。同时进一步强化"研训一体"的研修模式,将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同教师培训工作相结合,要求以科研的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明确教研活动即为培训活动,培训工作成为行动研究。"三教合一"教师培训学校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培训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培训:需求方的观点及其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从需求方(即选派培训教师的高校和受训教师)的角度对高校教师培训环境变化、现实需求作了具体,深入的探讨,并对教师培训工作和培训体系的发展提出确立新的培训理念、改革师训体制,拓展师训途径 和加强师训管理的四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开始,浙江省实行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新制度的核心在于构建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学校统一管理、教师自主选择和培训机构竞争参与的全新的师训工作体系。宁波市在构建有序培训、竞争合作的运行机制,在优化课程体系、丰富培训资源等重点难点问题上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思路与办法,在新的师训工作机制转型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统筹教研、教科研、师训、信息技术等教学业务力量多方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应以区域教师发展培训规划为指引、完善的教师培训架构为支撑、科学的培训认知和有效的培训推进机制为抓手。实践中,以“校本研修、全员培训、名优骨干培训”构成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以“研究驱动、专家审议、项目实践、成效评价、成果物化”为规范操作流程,进行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  相似文献   

12.
<正>师训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在我国业已形成的五级师训体系中,县级师训具有其他层级师训主体所不具备的实践优势。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立足县域教育和师训需求,创造出了县域师训的有效经验,体现出有效师训的七个关键特点。一、由下而上、研训一体的项目设计师训项目需要从追问“为什么培训”出发,根据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需求规划培训项目,而不是应急或应景性地开展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13.
学历补偿教育的完成,拨款方式的改变,教研员队伍的青黄不接,高校、教科院等相关专家越来越倾向立足实践研究等情况的陆续出现,使得区域教师进修学院一度陷入发展的困局。研究并主动适应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探索和转变师训工作方式已经成为区域教师培训机构为求重新焕发生机所作的必然选择。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靠“以研促训、以校为本、区校联动”的实践尝试逐步走出困局,因此获得教育部表彰。  相似文献   

14.
时下,教师专业化成长备受关注。报纸上宣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意义、方法,杂志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专栏,师训部门进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这些"活动"总要总结出成绩来!  相似文献   

15.
涂皓 《教育》2014,(5):25-26
师训,教师是被服务的主体。但反观时下师训,教师却成了附属品。究其原因,是因为培训者没把准师训的“脉”。这种培训,往往是培训者为培训而培训,受训者把培训当任务,没有互动,更少有学习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周慰  薛婷彦 《上海教育》2006,(11B):16-18
学历补偿教育的完成,拨款方式的改变,教研员队伍的青黄不接,高校、教科院等相关专家越来越倾向立足实践研究等情况的陆续出现,使得区域教师进修学院一度陷入发展的困局。 研究并主动适应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探索和转变师训工作方式已经成为区域教师培训机构为求重新焕发生机所作的必然选择。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靠“以研促训、以校为本、区校联动”的实践尝试逐步走出困局,因此获得教育部表彰。[编按]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使教师获得一次生命的升华,最终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五华区教育局于3月23日召开了五华区校本培训工作会议。近年来,五华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从集中培训走向校本培训,从知识性通识培训走向实践行动研究。吸取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精髓,在培训中突出行动教育研究,使校本培训更具活力。教研带动了师训,师训提升了教研,师训促进了课改,课改激励了师训。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一体。在校本培训中,五华区实施“一把手…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教师培训目标较高与研修模式不足之间的矛盾,基于实践提出的"TMS共同体"教师培训课程研修模式,以导师、服务人员、学员协同联动为"内核",以研修任务、研修实践、研修成果、教育实践为"外框",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和培训的"专业性技术服务",通过基于"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个性化研修任务,"研、导、辅"循环联动的研修支持机制,集体成果和个人成果相结合的研修成果,教学实践中运用并检验研修成果四个研修要素的联合运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校际联动培训的概念 对于"校际联动培训",我的理解是:"校际联动培训"属于校本培训范畴,但它不是一所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而是多所学校从改革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的联动式的校本培训模式."校际联动培训"区别于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它是非学历和非专业化的培训,介于培训机构和学校自培之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培训,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着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组织形式看,"校际联动培训"整合了学校资源,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从功效上看,它贴近实际,能有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师训形式简单、效果不理想,培训成果难以落地开花,更难于普及到全体一线教师,可谓是制约当前师训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教师培训的一大痛点难点.探索合适的师训模式与方法,切实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真正达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之目的,就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师训工作中,首先应该作出反思的是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者,他们要从教师执教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