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新 《语文新圃》2007,(1):10-11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时,可以自己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再到官府去报销.官府除了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外,还给予这个人一定的奖励.一次,孔子有一个弟子到国外去,恰好碰到有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孔子的道德观,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正统的道德理念。殊不知,在孔子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他还有不少鲜活的另类的道德观的体现呢! 其一:春秋时期的鲁国,曾制定一项法律规定——凡鲁国人到别国旅游,如果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做奴隶的,可以先用自己的钱赎回这个奴隶,再凭赎买奴隶的收据回鲁国向官府报销。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到齐国游学,见到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回这个奴隶,回国后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此事传扬开去,鲁国人纷纷称赞孔子的这个学生品德高尚,为了他人和国家,甘愿减损自己的钱财。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感到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7,(2)
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过两个“孔门”故事,说明做事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最大受益者,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义利的关系。一个故事是:春秋时鲁国政府规定,凡鲁国人到了外国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的,可垫钱将其赎出,回国后到政府报销。孔子的一个学生垫钱赎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  相似文献   

5.
好心办坏事     
《少先队小干部》2010,(6):30-33
春秋时期,鲁国颁布了一条很有爱心的法令:任何人在别的国家遇见当奴隶的鲁国人,都可以用钱把他赎回来,回来以后,这笔钱由国家偿还给你。有了这条法令,鲁国人到别国去,总是留意有没有同胞在当地当牛做马,以便把他们救出苦海。  相似文献   

6.
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相似文献   

7.
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同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的名字),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相似文献   

8.
<正>【素材卡片①】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的价格昂贵,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相似文献   

9.
【材料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的表达交流模块,列举了孔子的这样两则小故事。第一个讲的是,孔子的一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过功利和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他做得好,因为他的这种行为在向社会宣告:只要冒险救了别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相似文献   

11.
马利 《教师》2011,(1):26-27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的表达交流模块.列举了孔子的这样两则小故事。第一个讲的是,孔子的一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过功利和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他做得好,因为他的这种行为在向社会宣告:只要冒险救了别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相似文献   

12.
上《论语》前,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掀起了两场争论。一个故事。孔子的国家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发现自己国家的人在别的国家做奴隶,可以买回来,由国家付钱。孔子的一位学生比较有钱,他买回奴隶后,就没向国家要钱。你赞成他这样做吗?  相似文献   

13.
我们受的教育总告诉我们,做好事要不留名,更不能接受对方的馈赠,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孔子是鲁国人,鲁国有一条法律:本国人在其他国家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领相应的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大商人,很有钱。有一回,他在其他国家赎了一个鲁国人,按规定应该领取赎金,但他高风亮节,拒绝了。没想到孔子听说以后,立刻批评他:"子贡,你这样是不对的。你做了善事,要了国家的赎金,  相似文献   

14.
张远山先生在《东方》2001年第10期中,提到了“子贡赎人”的道德典故: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在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赎了一个鲁国奴隶,但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孔子认为,这违背了他的道德思想。因为子贡式的“无私道德”最终使道德变成了只说不做的东西,成了纯粹的高调。过高的“道德”不仅没有推广道德,反而推广不了道德。  相似文献   

15.
孔子年轻时,看到老石匠在为鲁国一位已故大夫刻碑文。孔子叹息道:“有人淡如云影去无痕,有人却可以把自己埋进历史里,这样的人真是不虚此生啊!”老石匠停下锤,问孔子说:“你是想一生虚如云影,还是想把自己的名字刻进石碑,流芳千古?”孔子长叹一声说:“一介草木之人,想把自己刻到一代一代人的心里,那不是比登天还难吗?”老石匠听了,摇摇头说:“其实并不难啊。”他指着一块坚硬又平滑的石块说:“要把这块石坯刻成碑铭,就要雕琢它。”老石匠说完,就一手握凿一手抡锤,叮叮当当地凿起来,一块块石屑很快在清脆的敲击声中飞起来。不一会儿,岩石上便…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金     
曾经读到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的曾参。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意带他去,便对儿子说:“你在家里好好玩,等你妈妈回来,把家里的猪杀了煮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来是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也就忘记了。没想到,曾参却真的把猪杀了。妻子从集市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即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县。他本名孔丘,孔子是后世人们对他的尊称。他三岁丧父,靠着母亲的勤劳和智慧,使他长大成人。孔子自幼聪颖好学,勤于观察思考,乐于向人求教,如饥似渴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前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他的勤学乐学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一直为后人称道,并视为楷模。孔子生逢奴隶制社会的末期,社会要进步,奴隶要解放,是当时的时代潮流。孔子从奴隶们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中,从奴隶们反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领悟到人的力量的伟大。他还进一步认识到,人的智慧一旦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年少时,鲁大夫季孙氏有一次设宴招待文学之士,孔子也去赴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见孔子年少,不让他进去,说:季氏设宴招待文学之士,你有什么资格参加!孔子只好回家,从此更加发愤学习.孔子青年时代曾作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因孔子懂得周礼.鲁昭公曾派他到周王室史官那儿去学礼.后来,因鲁国内乱,孔子到齐国,但未被重用.回到鲁国后,广收门徒,从事教育,整理文化  相似文献   

19.
《甘肃教育》2014,(16):15-15
正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途)……《论语·阳货》孔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不想见的人,哪怕对方地位很高,权势炙手可热,他也会选择傲慢地回避。那时的鲁国,权势掌握在季孙氏等三大家族手里,而季孙氏家又被管家阳货所掌管,所以说,阳货是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孔子却不怎么喜欢他,当然这也是有事由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孙氏有一年大宴鲁国的士人,孔子还正在为亡母戴孝。听到这个消息,对于自己的身份很自信  相似文献   

20.
做人要厚道     
其实孔子给我们的做人标准是什么呢?他没有说你要追缅古圣先贤,你要流芳后世,他所说的就在现世,就在此际,就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过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