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模式背景下,教师教学方法有限,大多只能围绕理论知识进行课程讲解,而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仅是要求信息技术人才掌握了相关技术远远不够,还须重点培养其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创造了新的契机。为保障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更具有效性,教师有必要结合互联网资源,基于信息科技课程特点研究教学创新路径,稳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实现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的目标,满足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提高科技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严重影响着科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综合对科技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要求,探讨了提高信息素养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外出考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王云玲 《文教资料》2006,(16):177-178
本文主要介绍信息素养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国际竞争的战略支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日益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创生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为应对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需要,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科技课程就需要实现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发展,通过课程实践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在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除注意有效传授课堂知识技能外,还应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积极探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情况来看,小学生虽接触过信息科技知识,但未针对其进行过系统学习,在步入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后,常出现知识点混淆的情况。教师应凸显学生在课上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成长需求,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更有助于实现学科教育目标。为此,本文针对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路径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建设,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科技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特点,结合我国工科高校信息能力建设现状,提出国内工科高校在加强信息能力建设方面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工科高校学生科技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素养在人才素质结构中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本文探讨了信息素养概念的又来及其内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信息科技课程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对信息科技课不够重视,认为信息科技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学不学都行,导致信息科技教学陷入困境。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渗透信息科技知识,拓宽学生的认知和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0.
2022年我国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蓝图。《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新课标)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基于此,本文详细阐述了在培养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有效促进信息科技教学不断革新。  相似文献   

11.
新出台的“双减”政策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要求小学教师须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前提,制订教学计划。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教育要求,为此,如何在提高信息科技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是当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结合小学生信息科技学习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大多接触过信息技术,也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但对信息科技课程大多未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为此,教师须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全面且准确地向学生普及信息文化,传授信息科技知识,以推动学生信息科技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作了几个方面的工作,把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钱连英 《科学教育》2007,13(5):56-5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首次提出"信息素养"一词来表述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出反映,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而作为国民素质培养体系中的关键软件——教学承担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教师在‘育人’的教学主题下如何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这一探索论题,来共同探讨教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育人目标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培养学生形成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求教师聚焦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终身发展能力,等等。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新一轮教改背景下,对于初中信息科技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需要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形式与内容,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展信息科技素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并重点阐述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科技作业设计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吴斌 《青海教育》2006,(5):53-53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一、必须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我校从1998年底建成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用有限的经费建立了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拥有1个局域网多媒体电子教室,全校共计50多台奔Ⅲ550以上配置的计算机,而且宽带进校,实现互联网,每个教研组和4个教室都有计算机,均可全天候上网。这些硬件设施为…  相似文献   

16.
论信息时代文学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做一名优秀的文学刊物编辑,本文从信息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信息素养的含义和主要表现能力,强调文学期刊编辑人员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为文学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编辑人员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最后提出强化和提高期刊编辑信息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计算思维对学生个人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将计算思维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分析了计算思维的概念,阐述了应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汪勇 《教育文汇》2023,(9):54-56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为目标,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本文基于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聚焦育人元素,注重“融合”,在融合实践中展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之“魅力”,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信息能力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介绍了普通小学立足现有条件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总被引:143,自引:0,他引:14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它被放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本文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几部分构成。此外 ,本文对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