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与生活》2009,(4):20-21
<正>在演化中的行星系统,两颗原行星相撞。相撞释放出的能量把周围的气体和尘埃加热。这个行星系统是围绕着恒星HD23514(图中右上)形成的。它位于金牛座昴宿星团中,距地球440光年。原行星是大小如同月球尺度的胚胎行星,它们是千米尺度的微行星,因彼此的重力相互吸  相似文献   

2.
行星地质学是从天文学和地质学中发展形成,借鉴传统地质学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环等固态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随着太阳系探测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涵盖行星固体圈、行星表面环境、行星资源以及生物或适生环境演化等多个方面。行星地质学与月球和深空工程探测相辅相成,工程探测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而行星地质学的新发现又能很好地促进工程探测的实施。但目前我国行星地质学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在研究平台和研究队伍上仍存在很多短板。行星地质学是跳出地球看地球,进一步比较、拓展、深化和推动地球科学的创新发展。随着国家深空探测科技战略的深入推进,行星地质学研究的制约愈发明显,需及早布局、大力发展,以满足学科发展和工程探测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26)
现有的行星磁场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认为行星磁场是由行星内核中导电流体的流动产生的,但这种假说无法解释行星磁场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特性。于是,作者研究了太阳系行星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发现了这些行星磁场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以来,行星化学一直是欧美以及日本等主要科技强国最活跃的科学研究前沿之一。但是,由于种种限制,我国的行星化学一直没有得到充足发展。这种状况和我国的航天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也会成为我国建成航天强国目标的阻碍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重点院校进行行星化学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基于行星化学学科对于深空探测的重要性,文章将着眼于行星化学学科的内涵,探讨行星化学学科的独特性,比较国内外学科建设的差距,提出我国行星化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星球蒸发     
这颗代号HD 209458b的行星距离太阳系150光年,正处于蒸发状态。一些天文学家研究了这个行星系统,发现从这颗行星上逃逸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显然,行星太靠近自己的恒星了,它的大气被加热,气体散失到太空中。这颗行星上到底有多少水,目前还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6.
行星科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第一次国际深空探测热潮。行星科学是研究太阳系内与系外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形成和演化过程的科学。行星科学以深空探测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产生。当今世界美国成为独一无二的行星科学强国,缘于其率先建立了行星科学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科学引领深空探测的发展思路。当前国际上处于第二次深空探测热潮的上升期,我国的深空探测事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然成为崛起中的深空探测大国。但是,我国的行星科学学科尚未建立,亦无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匹配和支撑国家深空探测战略规划的实施。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成为深空探测强国和行星科学强国的瓶颈。因此,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有条件、有能力、有优势率先建成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继而带动相关高校共建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和引领未来深空探测计划,推动我国成为行星科学强国。对比美国行星科学发展历程和当今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优势,有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7.
行星减速器齿轮轴是行星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行星减速,连接发动机与减速器齿轮,主要起到传输动力以及减速的作用。行星减速器齿轮轴又简称为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行星减速器技术也得到十足的提升,但随着时代的改变,我们对于行星减速器热处理技术以及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2,(11):54-55
哈勃观测到白矮星每秒千吨速度吞噬行星据国外媒体报道,在4颗白矮星周围,英国华威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发现了与地球惊人相似的行星的碎片。科学家表示未来的地球可能也会像这些行星一样,遭受被撕裂的厄运。现在,这些体积较小的密集恒星正在吞噬行星的"尸体",其中至少有一颗正在吞噬行星的星核——富含铁、镍和硫——速度在每秒100万公斤所有。在行星碎片构成的尘云周围,华威大学的天体物理  相似文献   

9.
怎样找行星?     
肉眼看起来,所有的星星都只有那么一点。虽然恒星的光闪烁得很厉害,行星的光比较稳定,但不知道行星的位置而要从星座间去找出行星来,并且识别这是那一颗行星,毕竟是不容易的。要观测行星,先应该知道它的位置,和是不是使于观测。行星位置在太阳西面180度之内的时候,我们称它做晨星,就应该在半夜和太阳升起来前的一段时间中去找它;行星位置在太阳东面  相似文献   

10.
最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把太阳系的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三类,而过去当作行星的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冥王星被取消了行星的资格,降为矮行星。最近,可怜的冥王星又一次降级了,它没能保住自己最大矮行星的称号,在矮行星中的地位也下降了。  相似文献   

12.
人要称一下自己体重的话非常简单,只要往体重秤上一站就行了。而要给行星这样的庞然大物称重该怎样做呢?显然用秤是不行的。过去,要准确称量行星质量就必须发射过去一个探测器才行。探测器从行星旁飞过的时候,轨道是由行星施加给它的引力决定的,根据轨道计算出引力的大小也就可以得到行星的质量了。这种方法显然  相似文献   

13.
遍布月球的环形山以及地球上发现的巨大陨石坑告诉我们,宇宙中的天体碰撞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小体积的陨石、小行星和行星之间的撞击。但巨大的行星和行星之间会发生碰撞吗?天文学家可能已经找到了相关的证据:170光年外一颗土星大小的行星与一颗体积较小、接近天王星的行星可能发生过碰撞。这是天文学家在研究一颗大体积行星时发现的,这颗行星围绕着人马座一颗体积较小、亮度不高的恒星运行。  相似文献   

14.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在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家族的故乡行星是出现“两颗太阳”的塔图因行星,也许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科幻情节。目前,天文学家宣称首次发现一颗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这意味着它将像塔图因行星一样,天空中出现两颗太阳。  相似文献   

15.
太阳系以外,也有行星吗?事实上,太阳系外也存在着数不清的行星。只不过直到1990年,天文学家才在太阳系以外发现了第一颗行星。2007年5月,美国宇航局太空网评出了太阳系外十颗最迷人的行星,宇宙成了个大秀场。在这次行星"选秀"过程中,天文学家囊括了1990发现的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以及最新发现的被认为可能适合居住的行星Gliese 581C(好像这位"选手"的名字比较难记)。1990年,天文学家发现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它围绕着一颗垂死的、发出大量放射物的恒星运行,而这颗恒星与我们的太阳非常不同。从此,科学家开启了一个更加新奇陌生的世界。1995年天文学家开始用"51?Pegasi?b"命名发现的这颗新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或称外部行星。行星探寻者已经发现了由形形色色行星组成的奇异世界。这里有巨大的气态庞然大物;也有较小的、由岩石组成的世界;一些行星拥有两面,一面是火,一面是冰:一些在太空中自由浮动,不受任何恒星的限制。在发现"51 Pega- si b"后的十几年中,这些已知的外部行星的数量已经升至230颗。那么在这次行星选秀活动中.有哪些行星脱颖而出呢?科学家们投票评出了太阳系外十颗最迷人的行星。我们就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相似文献   

16.
利用log-logT图研究太阳系的行星卫星系统,得出八大行星卫星系统都符合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行星卫星系统logR-logT图线截距与中心天体质量的关系;通过描绘未知行星卫星系统、水星卫星系统和金星卫星系统的logR-logT图线,推测未知行星的质量和公转周期,以及水星和金星的未知卫星可能存在的位置与周期.  相似文献   

17.
今科 《今日科苑》2011,(16):77-78
尼比努(Nibiru)是一颗充满神秘的行星,一些阴谋论者称,尼比努行星正在太阳系边缘漂泊不定,2012年可能碰撞地球毁灭地球人类,或者更早地于2011年碰撞地球。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行星天文学家大卫·莫里森(David Morrison)指出,许多人都对尼比努行星保持高度  相似文献   

18.
李竞 《百科知识》2006,(9X):7-8
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2006年8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第26届大会上通过了《行星定义》决议。根据《行星定义》,太阳系天体分类为“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三个不同类型的族群。现今,行星共有8个,它们即是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人所共知的所谓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已确认且又无争议的共3个,它们是“谷神星”、冥王星和暂时编号的2003UB313。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海外天体、近地天体、特洛伊族小行星、半人马族天体、彗星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行星齿轮减速器中的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行星架1/4对称模型,利用ANSYS软件对行星架进行了力学分析,得到了变形量与半径的关系:半径越大,变形量就越大,也获得了最大主应力位置和安全系数,这为行星架的优化设计和可靠性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美国天文学家刚刚宣布发现了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就在人们争论是否该给这颗行星如此高的太阳系地位的时候,仅仅两个月后,一枚重重的砝码添加到衡量这颗行星分量的天平上,使这颗行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这枚砝码就是:一颗围绕行星旋转的月亮。分量最重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