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矮小,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着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离开这个世界时体重不到80斤,但发自他内心的携带着民族的大悲愤、大爱憎的呐喊,却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他呐喊过,也曾失落过,不是为自己的“运交华盖”,而是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无奈;他也曾彷徨过,不是为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落魄,而是因为国人都如阿Q般的愚弱。他挺起了脊梁,继续选择了做一名“战士”,同一切蝇营狗苟作毫不妥协的斗争;他仍然执著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如一面猎猎招展的大旗,以最坚定的姿势矗立在反帝反封建队伍的前沿。他去世前曾立下遗嘱:“赶快收殓,埋葬,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是,人们自发地举行了规模与“国葬”一样隆重的丧仪为他送行,人们将写有“民族魂”字样的旗帜盖在他的遗体上。他,就是我们的民族巨人鲁迅。  相似文献   

2.
高空坠下的一块铁,"砰"然落地,铁硬邦邦地躺在冷冰冰的地上,他应该很疼吧,可是他的固执决定了他疼的命运…… 生的固执.雄雄的烈火,肆无忌惮地张着火热的大口,似乎要吞并一切,一切都会消失.所有的东西都躲着这惨无人道的火,他们怕灼烧的疼痛,他们没有勇气.铁却固执地请命于人,他不怕,他敢挑战.于是铁被吞进了火口,烈火焚烧着,铁变红了脸,变烫了身子,全身都发着透亮的光,铁快昏过去了,"不!不!不!我要坚持!""嗤——"随着一声淬火的巨痛,铁变坚强了,他发出呐喊,震颤了水花.  相似文献   

3.
正梁衡先生用辛弃疾的词作串起了他的一生,但比起对他金戈铁马而又郁郁不得志的描写,我更欣赏最后一段对辛弃疾的评价。如果真要用什么来形容,那么他的一生仿佛是一壶苦茶:"积累"是叶片的堆积,"浇铸"是沸水的灌入,"升华"是腾腾的热气,"捶打"是在水深火热中的翻滚。只是,他不甘于沉淀,他挣扎着呐喊着,刀刻血写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诗篇。这壶茶,入口苦涩,正如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灯下漫笔>中呐喊"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一声呐喊,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救救孩子",把一个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中国人民、中国知识分子面前一"第三样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黄宁 《少年科学》2008,(12):38-39
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尔飞最高兴了。一升国旗,他就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升旗仪式完毕,尔飞回头看看好朋友,他怎么今天不和我说话?正纳闷着,好朋友一张嘴,露出一嘴"铁齿钢牙",悄悄说:"我的牙齿在‘排队’……"尔飞笑了,他早就听妈妈说起,也要带他去做牙齿矫正,但他一想到"铁齿钢牙"就不肯去。这回,尔飞鼓起勇气,要求下次复诊时带上他去看看,并问问专业的正畸医生。  相似文献   

6.
时间一分分地流逝,我照旧放声呐喊,可是相继而来的是什么呢?我仍旧彷徨地求索着。每当挫折来临时,我们大多数都长篇大论。絮叨不休地呐喊着,似乎我们的口部肌肉十分发达,每遇挫折时,一开口便话如连珠,声容并茂地承诺着,但我们并没有付诸行动,这样呐喊仍旧存在,彷徨即将来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想我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的散文以冲淡平和而闻名,其实在他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五四启蒙的战斗精神。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他的散文中充满了激情的呐喊,在五四退潮后他仍坚持战斗。后期,他的散文主要以平淡著名,但冲淡平和只他的审美追求,虽然他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但往往在平淡的外衣下内蕴着思想启蒙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首次提到“铁屋子”,意在展现20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各阶层国民的处境与命运.“铁屋子”里生活着“大多数昏睡者”与“少数觉醒者”,其形象含义非常深刻,引起无数学者的探究和诠释.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书中,通过对“庸众”与“独异个人”两个文化形象的独特分析,加深了“铁屋子”文化形象的深刻性与延展性,给我们观照鲁迅从“呐喊”到“彷徨”反复与挣扎、希望与浮沉的心路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10.
米舒 《华章》2007,(Z2)
古希腊哲人曾呐喊:"要认识你自己!"一个人真的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吗?事实上,一个人要真正认识自己还真有点难。不少人的自知之明是有欠缺的,大多数人往往估高自己,而一部分人却很自卑。季羡林先生是个大学问家,他经常像鲁迅先生一样剖析自己,但他到了晚年,认为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有时  相似文献   

11.
孔子办学     
话说大教育家孔子活到了20世纪90年代,仍干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这一方面是为了发挥余热,另一方面也是为生计考虑。晚年的孔子混得并不潇洒。尽管他曾出过国、讲过学、著过书而且知名度也颇高,但终因  相似文献   

12.
主题推荐     
<正>《呐喊》《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发现国民思想的落后才是最需要医治的。他希望通过文学改造人们的"国民劣根性",于是写下《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振聋发聩的"呐喊"。  相似文献   

13.
你不可能每天都做大事情,但你可能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大意义。他在12岁时,已经迈开了自己慈善事业的第一步;他拿过全世界儿童的最高奖项"世界儿童奖",获得过三次诺贝尔奖提名;他走访过50多个国家,还被联合国评为"未来20个全球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1我和细牛恨死秦大头了。秦大头是我们村小的民办老师,本名叫做秦大球,因为一颗脑袋大如冬瓜,头顶光秃无毛,我们私下里给他取了个"秦大头"的绰号。他一天到晚拉着一张马脸,嘴里衔着根烟斗。课间休息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坐在学校西头那条弯月河的河岸上,从褪了色的黄布褂口袋掏出一个黑乎乎的铁  相似文献   

15.
追问     
想着苏舜钦在《沧浪亭记》里感慨多少仁人为功名宦旅所累;想着海明威对待世人"迷惘的一代"的定义,淡淡地撇撇嘴,谁都曾为一些事情迷惘过;想着圣女贞德死前"什么时候地球才准备接受你的圣徒"的呐喊。谁都曾苦苦追问过生命的意义,声嘶力竭地东奔西走着。  相似文献   

16.
一个男子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目光深沉,他正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这种雕塑之所以能定格为经典的"思想者"之作,正是因为它呐喊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生活需要思考。思考是能冲破迷雾的阳光。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世间万物在无穷变幻中却又遵循着亘  相似文献   

17.
在夏天这个季节,每个生命都旺盛得想放声呐喊,然后拔节一般地"噗噗"生长。而我,也进入了人生的5月,走进了生命的夏天。可是,我却惊骇地发现:我的生命在萎缩!我每天过着忙碌又无为的生活。我跟  相似文献   

18.
馋嘴凡     
正在我们的班上,有一位"奇人",别看他只有"三寸高",但食量却大得惊人,为此,任凭谁有好吃的,都别想逃得过他的"法眼"。午餐时间到了,"小不点"突然停在了打饭的途中,鼻子不停地翕动着,很快,他便把目标锁定在小余同学的身上。果然,小余同学的饭盒里,装着几块香气四溢的烤鸡。  相似文献   

19.
银鼻子     
从前,有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女儿以替人洗衣为生。一家四口每日竭尽全力洗着衣服,但还是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天,大女儿对妈妈说":我想离家外出谋生,即便我不得不去给魔鬼干活。""千万别这样说,我的孩子,"妈妈说",这样你会惹祸上身的。"没过几天,她们家里来了一位绅士,身着黑衣裤,衣冠楚楚的,长着一个银鼻子。"我听说您有三个女儿,让我带走一个做我的仆人吧。"他对妈妈说。妈妈对这人的银鼻子看不惯,要不然,她会立即让女儿跟他走的。她把大女儿叫到一旁,对她说":人世间是没有人长着银鼻子的,你得留点神,要是跟他走,将来你一定会后悔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而《故事新编》中的后五篇是他后期的仅有的小说创作.但在过去评论研究中,人们对《故事新编》的重视远不及《呐喊》和《彷徨》,好像此书真如某些人所说不是鲁迅的"重要作品",这显然是不当的.近几年对《故事新编》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此书争论最多的是对它的形式的看法,又因形式而又触及到它的内容的理解的分歧,其根源就在于作品的"油滑之处".因此,对于"油滑之处"如何理解,不仅关系着《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也关系着它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