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铜鼓纹饰作为一种表象和纯粹艺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同时它又是使用铜鼓民族其文化观念、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的物化形式,隐喻着深刻丰富的涵义。粤西铜鼓是古代越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物和艺术品。其纹饰展示了一种凝重美和神秘美,寓含着使用铜鼓民族的太阳崇拜、雷神崇拜和蛙崇拜等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
目前,包装艺术设计教学中越来越多运用到壮族铜鼓元素,这有利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更好进行包装艺术设计创作,将民族传统元素和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粤西壮族人民凭着出色的聪明才智,将滇黔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中有关铜鼓制作技术和装饰图案加以创造性借鉴、吸收和改铸,创造了体积更大、工艺水平更高、内在意蕴更为丰富的新型铜鼓,并充分在铜鼓上融入本民族的宇宙观、宗教信仰习俗和民族文化心理,使粤西壮族铜鼓呈现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的文化浑融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5.
黎家君 《教师》2022,(13):60-62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众多民族的古代文化瑰宝,它不仅可作为乐器、神器及礼器,还是财富的象征。而铜鼓纹饰是铜鼓上装饰花纹的总称。在小学美术高年段课堂中,融入铜鼓纹饰图案的教学,让传统纹饰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相结合,既可以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将纹饰图案进行创新应用,既符合广大学生对时代元素的追求,又不破坏原始图案表达的最初本意,进而为传承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效的措施及方法。文章以弘扬核心传统文化为主要思想,对部分铜鼓纹饰进行创新,并尝试将其运用于铜鼓鼓面的制作中,寻求与之相符的当代文化载体,让优秀的铜鼓文化之花盛开在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6.
铜鼓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其源于西江走廊。并由西江走廊辐射周边。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构建大西江文化走廊乃至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河池民间传世铜鼓使用的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壮瑶铜鼓使用所体现的民族原始宗教意识、铜鼓使用所阐释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论述红水河流域壮、瑶族铜鼓使用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玮 《华章》2013,(27)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产生的社会基础,要理解一个时代的艺术,就首先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客观历史背景下思想文化对它的深远影响。汉代是中国漆艺史上继战国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代,是中国漆器工艺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漆器纹样在继承战国和秦代的装饰纹样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汉代漆器纹饰的风格,其造型和纹饰等夹杂着楚文化、儒道思想等多重因素、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的结晶体。  相似文献   

9.
铜鼓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其源于西江走廊,并由西江走廊辐射周边,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构建大西江文化走廊乃至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物。铜鼓纹饰体现了南方民族原始的太阳崇拜观念、云雷崇拜观念、河神崇拜观念、蛙神崇拜观念,这些原始崇拜观念以人类生殖崇拜文化和农业丰殖崇拜文化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清代庄学非常繁荣,研究《庄子》的学者众多,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义理、文章、考据等多个方面.清代《庄子》学的发生和繁荣,从学理上看是前代庄学在清代的继续发展,是学术自然发展的结果;从学术环境看是清代考据学影响下的产物;从社会环境、政治形势看则受明清易代和晚清内忧外患的情势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清代庄学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2.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赋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均未切中要害。通过考察比较发现,汉代散体大赋和纵横家散在创作动机、叙述角度、结构布局及其思想倾向、体特点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极大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笔认为先秦纵横家散才是汉赋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黑衣壮社会正处于与外部世界接轨的社会转型期中.本文通过对黑衣壮人的服饰观和音乐观的审美人类学调查,揭示了黑衣壮人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矛盾态度:既留恋着传统,又疏远传统,即使在年轻一代对传统的最激烈的反叛中,也依然隐藏着对传统的最深切的依恋.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典型的矛盾心态.透过社会转型时期的黑衣壮审美观,可以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这个族群的精神脉搏和这个社会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从“诗可以兴”回归到“兴”在宗教祭祀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诗之兴”向“思之兴”延伸的路线。借助于“兴”这个概念,可以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文化中剥离出乐舞仪式时空中迷醉的状态,这是远古遗留而来的诗性力量。汉代,这种诗性力量又有其独特性。在汉乐府《郊祀歌》与汉画像互文性的阐释中,通过生死之境的构筑,汉代开拓出独特的诗性空间,它存在于汉乐府诗歌的兴发之中,也印证在汉画像的视觉叙述中。通过这种阐释,可以看到汉代鼓舞乐可以养兴,宴飨饮酒可以养兴,祥禽异兽也可以养兴,这种兴发的状态是为了突破汉代个体生命的有限,而向外去寻找仙境的虚幻,借助于生命总体的永恒性来突破现实的桎梏,彰显汉代人独特的诗性力量,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超神御魔的大汉浪漫。  相似文献   

16.
汉代文学不仅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明确的区分与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而且形成了文学专业文人与创作队伍,明确了创作的动机,重视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创作的价值,在各类文学体裁上有了重大的发展,标志着汉代文学已达到“自觉”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公元907年唐王朝灭亡,为辽、宋所代。宋代金银器,由于民间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器体变得轻薄,器形及纹饰趋于简略、写实,已经远不及唐代金银器的华丽,但从工艺、器形和纹饰方面,仍能体现出唐对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代铜镜七言诗铭文体现的奉顺阴阳、追慕神仙和征服夷狄思想,显示出鲜明的汉武帝、汉宣帝时代精神。联系这类具有七言诗镜铭的铜镜产生时间以及“柏梁联句”的传说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七言诗在西汉时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9.
对唐代权德舆《奏孝子刘敦儒状》一文作了背景考证和文字疏通;探讨了奏状的渊源和文种确立;从写作学角度,分析该文的内容特色、表述特色、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20.
《韩非子·初见秦》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但该文又同时出现在《战国策》中。因此关于这篇文章产生的年代以及归属等问题便产生了争议。根据文中的避讳现象以及所使用的一些名称,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等进行分析,《韩非子·初见秦》应产生在秦庄襄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