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楼的变迁     
青楼在六朝以前是富贵之家的代称。如《南史》:“齐武帝兴光楼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傅玄《艳歌行》:“青楼临大巷,幽门结重枢。”  相似文献   

2.
青楼诗词或是赞美曼妙女子歌舞之赏心悦目,或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放身青楼以忘忧之情怀。历来学者的目光较多关注“正统”诗词而很少涉足“非正统”的青楼诗词。文章从歌女、舞女、妓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代表诗人、词人最真切情感的青楼诗词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青楼诗词中文化的韵味。  相似文献   

3.
“青楼”一词,本指豪华别墅之类,如曹植《美女篇》之“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是也。因其与美女有关,至唐代逐步演变而成为烟花之地的代称,泛指妓院。  相似文献   

4.
狭邪小说与中国古代的“青楼剧”都是对妓女的情感、人生和命运进行关注的叙事性文本。本文试从创作主旨,行为主体之关系,人物形象及大团圆结局模式几个方面,把中国古典“青楼剧”与晚清狭邪小说作一比较,以求厘清二者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海上花列传》里的高等妓院不仅仅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还是一个文化集散地,与传统“青楼”叙事不同的是,《海上花列传》呈现了这一特殊人群和空间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即:风尚指向标的示范力,官商制衡的名利场,自我展示的舞台秀。这是处于社会转型间的晚清出现的一种新的“青楼”现象,这一现象因此成为东西文化碰撞及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的一个表征而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6.
夏庭芝,元末明初人,约生于元延祐年间(1316年)左右。字伯和,一作百和,号雪蓑,别署雪蓑钓隐,一作雪蓑渔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著作多散失,仅《青楼集》一编幸存于世。《青楼集》一书,最初见于《录鬼薄续编》的著录。后来清人瞿世瑛的《清吟阁书目》里所收此书,亦题为“元夏伯和撰”。据原书《说集》本卷首附载作者的《青楼集志》一文  相似文献   

7.
晚明文坛活跃着青楼、闺阁两类女性作家群。青楼诗人王微与谭元春等文人的广泛交际及诗歌唱和,反映出作为“第二性”的女子已步人当时的文学天地,折射出文坛格局尤其是传统抒情雅文学格局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鼠文化     
现在流行“文化”,随便什么话儿、什么玩意儿,后面缀上个“文化”就好像有了牌照,可堂而皇之登大雅之堂了。比如什么“烟文化”、“酒文化”、“鬼文化”以至乱七八糟自立名号的“乞丐文化”、“青楼文化”等等,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9.
提到“青楼”这个词,具有一定古代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古代的烟花风月之地,即妓院,是古代妓院的代称、雅称。它颇受古代一些文人墨客的青睐,以致在古诗词中频频“现身”,时时“亮相”。  相似文献   

10.
马树超 《课外阅读》2010,(7):120-121
人们一提起历史上的风流才子往往首先想到唐伯虎,殊不知杜牧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南宋词人姜夔在《杨州慢》中写杜牧的词句,词人借此展示未遭兵燹时扬州的魅力,使扬州在繁华中多了浪漫情怀,人因城而有名,城因人而扬名,在南宋词人姜夔的眼中杜牧就是一位风流才子。  相似文献   

11.
论元代散曲的"滑雅"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雅”,是元代散曲风格的独特“标识”;任情率直、用语无忌、幽默机趣,是“滑雅”风格的内涵;自我解嘲、青楼生活、闺阁怨妇、市井人物,是“滑雅”风格散曲最擅长表现的题材;“滑雅”风格体现在作品的构思、情节、人物、语言等因素之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以前,涉及伟大戏曲作家关汉卿的生活时代,人们基本上认同元末邾经《青楼集·序》和明末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的看法,说是“金遗民”。这之后,胡适、冯沅君、孙楷第、吴晓铃、王季思诸先生对此说提出了异议,于是展开了持久的论争,尤其在50年代,论争十分激烈。经过争鸣,坚持“金遗民”说的人不多了,“由金入元”说遂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邾经在《青楼集·序》中把杜善夫、白朴、关汉卿并称为“金遗民”,就认为白、关二人或者生年仿佛,胡适、吴晓铃、王季思、蔡美彪等即持此说。而孙楷第则提出关汉卿并非“由金入…  相似文献   

13.
夏庭芝《青楼集》是一部记录元代歌舞艺人轶事之作,写了元代各类艺术的演艺史,也写了各类艺术的兴衰史,写了我国戏曲的发展史和戏班的萌芽史。通过《青楼集》的记载,可以鸟瞰我国戏曲艺术流变的轨迹,进而可知《青楼集》的重要和作者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晚清《申报》刊载大量花谱题赠及文人题妓诗词的特点和原因。认为当时品题青楼的诗词借助《申报》广为流传,经文士相互唱和,形成青楼品题风尚,表现了当时上海的冶游之盛。品题青楼不仅是文人风流才情的表现,也使他们利用上海新兴媒介结成文化交游群体,从而营造出具有申江特色的文人生存情态。于《申报》上品题青楼是晚清上海洋场才子的一种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青楼环境看青楼女子的生活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青楼环境呈现出园林化、雅洁化、神秘化的特点,青楼园林的文人化倾向主要是为了迎合文人士子的需要,青楼建筑内部的淡雅布置主要是青楼女子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心理在环境上的投射,青楼氛围的宛若仙境,则和青楼女子的容貌、言语、行为举止有关。  相似文献   

16.
青楼一词,本指豪华别墅之类,如曹植《美女篇》之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是也。因其与美女有关,至唐代逐步演变而成为烟花之地的代称,泛指妓院。青楼是词体得以孕育、繁衍、兴旺的温床,是文人词客的绮思丽情得以引发抒写的艺术渊薮。多少文人士大夫在  相似文献   

17.
近时有些分析文章认为姜夔《扬州慢》一词,使用杜牧冶游的典实与“黍离之悲”的严肃意不相配合,指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几句是“冶游狎妓”的口气,因而就断定这是一首“思想性很差”的词作。我们以为这样的评论未免失之偏颇。姜夔平生不得志,政治地位、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词作大多思想贫乏,内容空虚,情感肤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青楼卖笑的妓女与嫖客之间,原本就是互相利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十娘的出现显然不合时宜。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和焦虑。  相似文献   

19.
王冰 《阅读与鉴赏》2007,(6):54-55,50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同为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两位女主人公——杜十娘和花魁娘子有颇多相似之处:貌美聪慧,却不慎误入青楼;虽为名妓却早已  相似文献   

20.
"南戏"本义与发源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因其上承唐宋杂剧,下启明清传奇,旁融说唱艺术而成中国戏剧发展史中一大关纽,备受学者关注。“南戏”一词,一般以元末的《青楼集》为最早,但早在元初,关汉卿笔下就巳出现“南戏”之名;“南戏”语义最初含有贬义,是元人以统治中心自居而对宋代以降戏文的贬称。根据新发现的材料,南戏的发源地可进一步认定为温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