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技能主导项群奥运项目优秀 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1996年各项目年度最高赛事和2005年第10届全运会的比赛成绩,发现我国技能主导类奥运项目中对抗类项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长于表现类项群;在对抗类项群中,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项群,即球类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长于格斗项群运动员;表现难美性项群的女运动员运动寿命比男运动员短;技能主导项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运动成绩有可能存在正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湖北体育科技》2020,(2):151-157
目的将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各项成绩进行比较,并提出单项优先发展顺序。方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并结合"双子模型"理论。结果和结论我国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倒退严重呈震荡下滑趋势,成绩已远远落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中外优秀全能运动员的项群成绩结构一致,但我国运动员各项群得分均低于国外运动员,其中跳跃类项群差距最大;我国运动员仍处于突破速度项群阶段,世界优秀运动员已转变为突破爆发力阶段;单项成绩上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主要差距在跳高、跳远、200m项目上。"双子模型"视角下,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优先发展项目是:100m栏、200m;国外女子七项全能优先发展项目是:跳远、标枪。  相似文献   

3.
奥运风     
第23届奥运会于1984年7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山东有4名运动员参加了4个项目的比赛。体操运动员邹利敏获得体操男子团体亚军,为山东获得第一枚奥运奖牌。这届奥运会是新中国第一次正式组团参加夏季奥运会,本届奥运会与邹利敏一起参赛的另外三名山东运动员是男子举重运动员马文广、女子铁饼队员焦云香和男篮的王海波。当时在男子体操团体比赛中,邹利敏作为主力队员,获得了团体亚军。其他三名运动员都没有取得奖牌。  相似文献   

4.
从运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运动成绩评定方法、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竞技对抗特征及群内特征5个维度,将夏季奥运项目分成了18个子类.以第24~29届夏季奥运会中国获得的前8名成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夏季奥运项目的成绩结构特征和发展特征.成绩结构方面,男子项目体能主导类注重组合技术,多人合作、相对快速力量的运用;技能和技心能主导类强于技战能,技战能中竞技对抗的强弱、参与竞技的人数、限级别项目的体重与运动成绩基本成反比.中国女子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优于速度和耐力,注重技术、有氧耐力、相对快速力量的项目具有优势;技能主导类项群成绩与战术要求、对速度和力量要求、技术复杂程度、比赛时长基本成反比.成绩发展方面,男子B、D、G、H、I、L、M、N、P 9个项群主要通过原设项目的发展获得实力提升;O项群依靠新、旧项目的均衡发展,Q项群通过新设项目的强势,均保证了项群实力的稳定;C、E 2个项群出现退步.女子B、H、I、K、M项群主要是通过原设项目的发展提高了实力;P、Q、R 3个项群的发展主要依赖新设项目的强势;G、L、N、O 4个项群的总体实力基本不变;A、E、J 3个项群的退步源于原设项目实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 ,对 1984年至 2 0 0 0年我国参加 5届奥运会获得奖牌的情况进行了比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获得奖牌具有较大优势性项目的男、女分获比率序位不同 ,女子的优势明显大于男子 ,我国女子在奥运新增项目和相对冷门项目上具有很强的奖牌竞争实力 ,女子大球运动也是我国在奥运会中极具奖牌竞争实力的项目 ,男子非我国传统奥运项目的奖牌竞争实力急待提高等  相似文献   

6.
李静  刘贺  何萍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4):93-96,113
目的:研究分析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特点和项群差异情况,为训练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特质运动心理坚韧性量表对121名男子优秀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被试TMTIS问卷总均分为4.13±0.42,积极奋斗4.47±0.29,抗压性3.58±0.62,忍受伤痛4.32±0.35;技能类项群运动员在抗压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体能类项群运动员(t=2.819,P〈0.01),其余各项群比较,心理坚韧性的3个维度均存在不同的差异特征。结论:我国男子优秀运动员心理坚韧性总体情况比较理想,其中积极奋斗与忍受伤痛较好,抗压性一般;心理坚韧性存在明显的项群差异特征,其中技能类项群运动员抗压能力显著好于体能类项群运动员,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抗压能力显著低于其他项群运动员,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积极奋斗显著好于其他项群运动员,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忍受伤痛显著弱于其他项群运动员,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抗压能力显著高于速度性和力量性项群运动员。  相似文献   

7.
我国优秀男女蹦床运动员竞技水平与成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刘兴 《体育科学》2000,20(5):33-35,42
蹦床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九运会”新设比赛项目。采用比赛现场裁判评定、调研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技术分、难度值、成功率几个方面,对我国优秀男女蹦床运动员的比赛状况、竞技水平和成绩名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男子运动员规定动作的稳定性和动作质量明显强于女子;男女运动员自选动作成绩的提高表现出增长方式的不一致性;女子尖子选手主要在动作质量上优于女子平均水平,而男子尖子选手在动作难度、动作质量两方面均明显高于男子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近8届奥运会田径比赛获得前8名的中国运动员成绩及项目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近8届奥运会中国田径运动员均获得奖牌,男子运动员获得前8名成绩的人数和项目数量均少于女子运动员.径赛项目男子110m栏、女子中长距离跑竞争实力较强;田赛项目女子投掷项目成绩突出,铅球、铁饼、链球均具备冲击奖牌或金牌的实力;公路赛项目男女20km竞走竞技水平较高,女子马拉松项目发展迅速;全能赛项目有待突破.确保女子运动员成绩稳步提升与促进男子运动项目的发掘是中国田径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强后备人才贮备、提升运动员比赛能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是保证中国田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理统计法,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年希腊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八名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子竞技年龄要比女子更能表现出项群特征;速度力量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竞技年龄的分布较为分散,趋于向两端延伸,中间高的特征;速度性项群竞技年龄表现出前高后低的分布,特别是在27岁达到最高峰;组合性项群竞技年龄表现出向X±S区间集中的特征;女子各项群竞技年龄都表现出没有差异的图形走势,都集中在X±S区间内,其中年龄大的运动员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向着大龄化延伸。  相似文献   

10.
景丽萍 《精武》2014,(4):122-12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29届、30届奥运会田径比赛各单项进入前8名运动员的地域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当前世界田径运动优势项群的地域格局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世界田径运动虽仍是在欧洲.美洲和非洲运动员之间的较量,但欧洲男子运动受在其优势项群的人数百分比和女子运动员在竞走和投掷类项群项目中均有所下降;美洲男子运动员短跑类项群明显下降,跨栏类和全能项目有所提升;非洲男子运动员的马拉松优势有明显减弱;亚洲运动员在竞走和女子投掷类项群项目中,在低位上有所增强。研究结果能为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成绩,运动员通常都会选择增加训练频率、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方法。但是,在训练和比赛之后,运动员会经历程度各异的疲劳阶段(疲倦感伴随体能的消耗)。在疲劳阶段,运动员的成绩和训练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疲劳管理成了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必须有效地监控和管理运动疲劳,才能使备战奥运过程中的恢复达到最  相似文献   

12.
对北京奥运会女子100 m栏前八名运动员的全年参赛情况和比赛成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项目世界优秀运动员奥运年比赛安排的规律,为我国优秀女子短跨运动员训练、比赛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与奥运强国优势竞技项目比较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立各奥运强国的优势竞技项目,并对我国与各奥运强国优势竞技项目的特点、项群归属、成绩稳定性、优势程度、可持续发展空间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表明:中国优势项目构成相对单一,大多为技能主导类项目,绝对优势项目大多为评分类项目;拥有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项目是各奥运强国的共同特点,尤其是中国,领先程度最大;中国绝对优势项目优势程度较大,但可继续发展空间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周基础体能训练对运动员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探讨运动剂量与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效应关系。【方法】以参加3周基础体能训练的冬季项目运动员68人为研究对象,训练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约占课次安排的80%),高强度及低强度所占课次比例约为20%。按项群理论分为男子体能组(21人)、男子技巧组(17人)、女子体能组(15人)、女子技巧组(15人),训练营报道次日、训练营结束当天测试基础体能指标,将其中的垂直纵跳、深蹲、卧推、30米跑、3000米跑纳入分析。训练营报道次日、训练营结束当天晨起采空腹安静状态下静脉血4ml检测血清中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BGP)及降钙素(CT)的含量。【结果】(1)体能指标:四个组别运动员垂直纵跳值均有提高的趋势(P>0.05);深蹲指标男子体能组呈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男子技巧组、女子体能组及女子技巧组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男子体能组的卧推重量呈非常显著性增长(P<0.01),男子技巧组、女子体能组和女子技巧组卧推重量有提高趋势(P>0.05);男子体能组的30米跑成绩稍有下...  相似文献   

15.
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差距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强 《体育与科学》2002,23(6):38-41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外优秀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成绩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主要以全运动为中心,在近15年间经历过了发展、提高和滑坡阶段后,当前又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在运动成绩结构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不存在本质区别,总体结构趋势基本一致,但在各单项成绩及整体水平方面,明显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世界优秀运动员与中国运动员相比,表现出相对全能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特征的科学化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5年以前,我国运动员在皮划艇激流回旋4个奥运项目(男子单人皮艇、男子单人划艇、男子双人划艇和女子单人皮艇)上的成绩,均未进入过世界前15名。通过几年的努力,在2008年的两站世界杯比赛中,获得男子双人划艇和女子单人皮艇两枚银牌,取得历史性突破。但北京奥运会上,国家皮划艇激流队最终仅获得双划第10、单划第11、女子皮艇第13、男子皮艇第21的成绩。与前期的快速进步相比,此次奥运会的失利看似偶然,但却反映出我们仍未真正把握激流回旋项目的本质规律,对其特点的认识过于简单和片面,同时也说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各种泳姿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以及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所扮演的角色。方法:国内和国际各三场比赛中94名运动员的分段成绩和比赛用时百分比用于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性别(男、女)和游泳能力水平(1-3名和4-8名)对各泳姿比赛用时百分比的影响,另外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来确定哪种泳姿(分段成绩)对比赛成绩的影响。结果:国内和国际比赛中运动员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前1/4赛程,在比赛中间阶段速度明显下降,最后1/4阶段再全力冲刺的比赛节奏。获得奖牌者的仰泳成绩相关系数最高(r>0.730),4-8名运动员则是自由泳成绩(r>0.620)。国内和国际比赛中男子运动员在蛙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明显高于女子(P=0.005,P=0.006),但在自由泳阶段较低(P=0.034,P=0.005)。结论:不论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均为抛物线型。其中男子运动员更倾向于积极加速的节奏策略,而女子则青睐于消极的节奏策略。在国内外比赛中,1-3名和4-8名分别与仰泳、自由泳成绩强相关。在专项训练中,应该考虑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的差异尤其在仰泳和自由泳泳姿上。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近20年我国女子田径耐力性项群竞技水平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20年来,我国女子耐力性项群竞技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与突破,1993年的第7届全运会是我国耐力性项群最辉煌的时期;在经历了第7届全运会的鼎盛高峰期后,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优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逐渐衰退,且下滑的态势基本一致;女子耐力性的各个小项目的运动成绩几乎快要回落到20年前的运动水平,只有女子马拉松项目一直在稳步上升.造成女子耐力性项群竞技水平持续性下滑的至关重要原因在于思想开放不够、人才储备匮乏、缺乏科学训练等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历届奥运会田径男子快速力量性项群比赛前3名成绩进行整理统计,对其成绩发展变化过程和成绩的递进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单项间发展速度存在着不平衡性,即铁饼〉标枪〉铅球〉撑杆跳高〉链球〉跳高〉三级跳远〉跳远。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与奥运强国竞技体育实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与奥运强国竞技体育实力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与第一集团的竞技实力尚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为:获奖面、三大球和两大基础项目及男子竞技项目成绩等方面的差距;中国要与美、俄并称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除保持现有优势项目外,需寻找新的金牌增长点;提高金牌数量较多的两大基础项目、水上项目、男子运动员的竞技实力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