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丽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令人钦佩的一位作家,是以西部诗人的称号从文坛起步的,写出了一篇篇内容深刻、风格豪放的诗歌,表达了对雪域高原深沉的爱。她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走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对青藏高原生存的艰难有着切肤之痛,这种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苦难。马丽华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思考,以诗歌的方式书写对人性的考验,感受生存的无奈和创痛,体味生命自身顽强的人性,人性在无以复加的苦难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
卞之琳的诗歌中表现出浓郁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更是对人生智性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美学价值。诗人认为时间上难以留住美好事物和碌碌无为是造成人类孤独的主观原因,空间上的相对隔绝使人们互不理解是使人类孤独的外在因素。而诗人逃避感情的抒写原则是其诗歌充满孤独意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安攀 《文教资料》2010,(29):5-6
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4.
对于诗歌精神,王家新有诸多的阐释。“诗歌永远有它的标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见而又确凿无误的尺度,在秘密地激励和提升着一个诗人”,“诗人所有的写作最终要达到的就是对这些标准的确立,诗的力量就来自这种肯定”,“诗人是一种语言和精神的存在。在我心目中的‘诗人’是那种具有杰出的诗性语言能力而又以其精神的存在唤起和激励我们的灵魂的人”,“诗歌终归是精神的领域,因此只能是一种心灵的尺度”。  相似文献   

5.
孤独是人类的普遍情怀,更是学家敏感的思想特征,学家为了表现孤独、消解孤独,于是铸造了他们的学丰碑。本从社会动乱、政治失意、思乡怀人三个方面探讨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并力图阐明柳宗元为了消除孤独而运用的意象消解法和禅理消解法,从而揭示柳宗元诗歌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6.
王家新不断寻找着诗歌中的再生力和自我主体,挖掘着自我生存的思想深度以及与微妙的精神世界相互续接.新疆特有的地貌、风情和奇幻体验,以及对自我生存的思考都为王家新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王家新在语言、文化、生存、灵魂四者之间相互穿梭,使其诗歌中的新疆书写兼有历史语境的真实和对生存、语言、灵魂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8.
余华从先锋时的暴力苦难到后来的现实苦难,从对苦难的对抗态度到对苦难的消解,从残酷到温情。这其中的变化值得思考,本文从探索余华作品苦难意识的来源开始,逐步分析作品中苦难意识的变化及原因,从而揭示苦难的实质和产物。  相似文献   

9.
李巧燕 《考试周刊》2008,(51):122-125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一个理性的作家。在众人狂热的年代里,他表现出特有的冷静。他在残疾的围城中,冲出肉体的困囿,安详地走向精神的圆满。史铁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苦难意识,是完成天、地、人的思索后的自然流露;他对残缺人生的乐观、豁达,是因为爱的滋润。史铁生在创作中关于苦难的表达,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具有鲜明作者电影特质的导演,索科洛夫的诸多影片都弥散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情绪。这些情绪作为艺术家心理的外化至少包含如下两个层面:内在心理的孤独和外在的物理表现。孤独意识成就了索科洛夫沉郁隐忍的诗性电影风格,其背后隐含的则是他与当下俄罗斯主流价值的隔膜疏离以及对当下俄罗斯精神的深切忧虑。  相似文献   

11.
孤独是人类生活中独特的精神现象。鲁迅再现了浅层次的孤独,揭示出旧中国麻木、冷漠的国民性;展示与解剖了高层次的思想和人格孤独,表现了救赎自我与拯救社会的孤独与苦闷。鲁迅作品中的孤独意识所具有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知识分子情结对当代学创作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苦难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本文试从巴金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来源、苦难意识的内涵以及对苦难进行反思后的出路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命题。归结出巴全不仅是苦难生活的体验者、表现者,更是苦难现实的批判者,旨在让读者在经历苦难之后去埋藏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彭敏 《文教资料》2010,(30):8-9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流露出深沉的孤独意识。辛弃疾在词作中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世无知音的寂寞,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慨,使其词满含沉痛的英雄泪.显示出一种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她的诗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充满了浓厚的女性意识。薛涛通过独特的女性眼光把自身对风尘命运的思考,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对个人才能的肯定,对美好人格的追求融入诗歌当中,吟唱出了一曲高雅动人的女性悲歌。薛涛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冲击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禁锢,为古代女性文学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代士人因旅寓生活的频繁,其客寓意识亦更为浓烈。柳宗元也不例外,但其客寓意识的表达又有着独特之处。对长安的思念除包含有渴望归乡之意,也含有再回朝廷有所作为之盼。他有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为"负罪窜伏"的"囚徒",一个暂居于此的客居者,并且有意在心里拉开与贬地的距离,用异乡之眼去看待贬地之风俗,这种心态也导致其孤寂情绪的强化。诗中难以融入贬地的情绪表达,实际上是其客寓意识更强烈的迸发。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独特的体验,孤独意识存在于每个主体的内心之中,并且它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作为少数民族诗人的萨都剌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并将孤独感注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以他特有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的结合,他用诗歌记录了他心灵深处的孤独体验与痛苦挣扎,在哀叹无人与共的孤独、知音难觅的寂寞也透露出不被知遇、叹惜流年的深沉感叹.  相似文献   

17.
余秀华是近年来最受大众关注的女诗人之一,在她的身上被贴有多种标签:脑瘫患者、农民、诗人、女性等。这种多重边缘人的矛盾与尴尬,使得主流社会更多记住的并不是她那些富有想象力、萦绕着脆弱与坚韧、原始而质朴的诗歌,而是猎奇于她的出身、她的残缺、她摇晃的身影、她张扬出位的话语与离经叛道似的行为。本文试图透过对余秀华诗歌的解读,来回溯其女性意识从觉醒、抗争到成长的过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戈麦是新时期以来自杀的青年诗人之一。和同时代其他的诗人相比,他的内心深处具有更为浓郁的死亡意识。本文从分析戈麦自杀的原因入手,力图对戈麦诗歌中的死亡意识作勾勒式描述和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9.
郑小琼的诗歌对苦难的抒写再现了打工者的艰难处境,刻画了他们不为人知的悲惨命运。她的诗歌始终关注弱者的命运,从苦难的见证与再现、苦难根源的探求和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抒写他们的苦难生活,是对苦难的见证与超越,通过对苦难的反思,揭示了苦难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论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应该放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本土语境中来看待,它是一个中国诗人在战争带来的残酷生存困境中生成的反应。来自《圣经》和T·S·艾略特等西方现代诗人的影响,对这种反应的具体样式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穆旦诗歌中的宗教意识也不能与西方的基督教精神直接等同起来看待,更不是一种内在的生存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