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其实更多的是掺杂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那么设计洞察力就是在设计上表现出来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种能力会在设计的定位、设计概念分析、设计的管理等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设计洞察力在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上的情况,以此来说明设计洞察力对于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希望能够探求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但知识面较窄。在历史教学中,如果简单地照本宣科,必定导致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武红 《甘肃教育》2003,(12):28-28
从小学进人中学,历史学科也就开始伴随着每个学生,但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历史学科是“副科”.地位比不上会考科目,这就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原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只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认识水平,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所谓创新,一定是充满个性色彩的,对所看到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是非常规推理的,有跳跃性的,有灵气的,乃至有灵感的。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历史课教师更应首当其冲,肩负起这个重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历史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必须把创新作为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主旨。在历史“活动课”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就此问题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包括政治、经济、学术、旅游乃至日常交际等。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制约。当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时,即使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标准的发音、地道的语法等,交际往往也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这种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交际中断现象被称作"文化休克"。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学生文化洞察力的培养及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导入。  相似文献   

6.
黄常威 《考试周刊》2014,(32):142-143
目前,新课标要求现代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联系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的"桥梁",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电影、录像剪辑影视资料等因能给学生以极其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到了许多历史教师的重视。我在多年历史教学中,也经常使用影视资料,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教学感想,下面将之陈述如下,请各位斧正。  相似文献   

8.
郁素 《教学月刊》2006,(11):37-38
教学月刊中学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各种历史学习能力之中,历史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着学生其他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学生其他历史能力的运用,是初中学生各种历史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情感培养“显性化”的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为学生从“历史”里可以“体验”历史上人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什么?如何体验?体验到了多少?关键就要看师生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参与”历史学习了。  相似文献   

11.
齐萌 《教学月刊》2006,(8):26-27
据说古希腊就有了问题教学法,可谓源远流长。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性课程改革运动的开展和思维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问题教学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教学法中的一朵奇葩。那么,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什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引入  相似文献   

12.
在解题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对于某一问题老师还没有解释完毕,或者题目刚刚出来,学生就说懂了,会了,看出来了;也会有另一种情形:对于某些问题,老师已作了明显的提示,而有些学生还找不出头绪来,要花许多时间去分析。前者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直觉洞察力,后者则缺乏直觉洞察力。在教学中如果善于引导学生整体考察、总体假设、整体感悟就会培养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如何改革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种提高历史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的方式方法,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如何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从三个方面简述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中学教学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就中学历史而言,正确使用“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进历史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确能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但是,中学历史教学毕竟是有其特定对象、时段、内容等构成的具有独特规律性的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其独特性,注重引导,谨防步入五个“误区”。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所谓的洞察力是对所处环境周围事物和发生的现象进行的全面、细致地查看,并通过事物发生现象的原本面目,剖析并确立二者之间的性质和关系的普遍的心理现象.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对数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说得具体点,就是对数学符号、数学字母,或者一些数学表达式、算式、几何图形等进行细致地观察.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因为其中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课取得教学效果的关键。因为“兴趣”是学习进步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形同一种乏味而低效的服役。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发挥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动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了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一灭亡"历史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始终要遵循语文这一基本特征,而要想更好实现二者统一,教师需要有一双发现语文美的眼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20.
刘毅 《成才之路》2013,(5):58-59
高考倒计时,应老师要求让我谈谈历史的学习方法。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历史学好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记得刚接触历史课程时,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甚是苦恼。后来我发现,想要把丰富的历史知识记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一脉相承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历史事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