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阅读古诗,往往感到逸趣横生,难以言传:或者移情入景,状物传神;或者巧比妙喻,警策动人;或者精思附会,别具匠心……凡此种种,都洋溢着一股诗趣,增加了悠然不尽的韵味。所以,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说:“世上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趣呢?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可以说是作者家  相似文献   

3.
《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余读归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黄宗羲语)。“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相似文献   

4.
《项脊轩志》中作者流露出悲喜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而以悲为主,喜只是作为悲的衬托物而存在,旨在以喜衬悲,使悲更悲。 首先,从全文看,作者以对修茸后的项脊轩的喜爱衬托大家庭衰落之悲。文章从项脊轩的悲凉着笔,但修葺后的项脊轩,“使不上露”,“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成为作者读书的理想境地,初次流露出喜悦之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再次露出欣喜。作者生活清淡,藏书不多是实情,但未必全是借书。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来,是因为借书中有珍  相似文献   

5.
<正>《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是作者书房的名字。文章借项脊轩写人记事抒情,深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品细节描写的精致,将作者绵长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景物的细致《项脊轩志》开篇即写项脊轩是一所百年老屋,破旧而昏暗。经过作者一番修葺,面貌一新。增开窗户,室内洞然;室外兰桂竹木,错落有致,与栏楯相互掩映;白  相似文献   

6.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  相似文献   

7.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精读《项脊轩志》,参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感受归有光以清淡之笔描写家常琐事,体会作者借一阁抒家世变迁、人生得失的悲喜之情。【预习任务】1.朗读《项脊轩志》3遍,读准字词读音:修葺、垣墙、栏楯、偃仰、异爨、老妪、先妣、呱呱而泣、象笏、扃牖。对照注释,解释字词意思:方丈、下注、周庭、往往、凡再变、乳二世、束发、过余、大类、归宁。  相似文献   

8.
罗涛 《语文知识》2006,(7):46-47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相似文献   

9.
<正>归有光19岁时写《项脊轩志》。项脊轩,是小阁子,"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破败的"百年老屋",也是"余稍为修葺"而成的书屋。它见证了"我"的读书之"可喜",也见证了家破人亡之"可悲":伯叔分家,母爱不再,祖母遗愿不遂。归有光32岁时补写《项脊轩志》,项脊轩又见证了"我"的婚姻的幸福与不幸。归有光写读书短暂的喜,不过是为了衬托人  相似文献   

10.
“趣”与“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术语。《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旨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邯郸步也。”可见,“趣”不仅是文艺作品的审美属性,也是鉴赏者的审美标准和需求。钟嵘《诗品》云:“诗有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可见,“味”,不仅指作品的审美内蕴、也指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感觉。欣赏者只有通过再创造的审美活动,即对作品反复体验、玩味、联想,…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以项脊轩为支点,结构清晰地描写了三重空间,修葺前后项脊轩的现实空间,“诸父异爨”的家族伦理空间,追忆母亲、大母、妻子的情感空间。解读文本架构的三重空间,阐释《项脊轩志》的三重空间诗学意蕴,极富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鸣盛形容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弦外有声,酸咸外有味者也。是故言在此而意在彼,节愈短而趣愈长。”归有光善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细节之微叙人间至情。只有细细品之,才能嚼之有味。《项脊轩志》被公认为“太仆最胜之文”,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是一篇百读不厌的散文。  相似文献   

13.
黄老与老庄都是指道家。 从先秦时期直到西汉初年,儒、道两家在政治上、学术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世之学老子者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儒家最崇尚尧舜之道。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孟子则从尧、舜、皋陶,搞“英雄排座次”,一直排到孔子。为了压倒儒家,“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  相似文献   

14.
高中五册选编了两篇关于《项脊轩志》的评论文章。我认为《一往情深疏而不散》是一篇有严重缺陷的文章。从标题看,文章是评价《项脊轩志》(以下简称《项》)的结构特点,指出其疏而不散的原因是“一往情深”,评论的重点是疏而不散。可是文章内容并未依循标题提供的思路。请看: 文章第1段提出论题,第2段指出原作写了三个材料:老屋的修葺、有关的轶事、主人公的感  相似文献   

15.
张孟杰 《现代语文》2007,(1):110-110
《项脊轩志》主旨是记项脊轩,文中景物虽小,但描写鲜明,很好地反映了作者的性情:写兰桂竹木,“桂”可以是“归”,也可以是“贵”;而“竹”则不妨谐音为“朱”,以此寄复兴家业的愿望;写枇杷树主要是表达对亡妻的深情思念,除此之外,还表达了对科举考试屡试不进的遗憾、伤痛以及辜负家人重托的怅惘之情。  相似文献   

16.
在教读《项脊轩志》时,为让同学们迅速理清文章思路,我在黑板上板书“一____、二(两)____、三____、四____”的字样,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最后讨论明确:“一”即一个小屋,即项脊轩,即本文托物言志的“物”,即本文的话题。文章围绕项脊轩而选材、组材,通过叙述项脊轩的几度兴废及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展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委惋凄恻,中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是一篇取材于个人平凡家庭小事的优美的抒情散文,关于它的线索,高中语文课本和高中语文教参一致认为:作者对项脊轩的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个人认为,《项》文的线索不应是情,而应是“物”,也就是“项脊轩”。我们了解一下全文的内容及其抒情的种类便清楚了。下面按顺序概述文章各段的内容:第一段,写轩的地址特点。开头一句点明“轩”的地址、“轩”的特点分前后两种,修整前为小、破、暗;修整后为光亮、宁静、美妙。  相似文献   

18.
《项脊轩志》又题作《项脊轩记》,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佳作。归的散文文笔疏淡,感情真挚,虽然题材较窄(因乡居时间较长),却别具韵味。尤其是生活中的琐事、琐语、琐闻,经过他的描述,无不亲切动人,正如王锡爵所评价的那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归公墓志铭》)《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篇可说是归有光散文中的代表作品,而《项脊轩志》又是其中最为动人的一篇。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课堂教学的优化应当是教育教学过程优化的基本环节。激趣(激发兴趣)、染情(情境感染)、启思(启迪思维)则是达到优化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激  趣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外国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拨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第一位的工作,应当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目标激趣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引导学生树立高远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望断…  相似文献   

20.
阅读文言文,会碰到“重器”、“神器”、“大器”、“庙器”、“庙堂之器”之类名称。如: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抉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卖柑者言》)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管子·小匡》)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它们都用“器”字构成,又都是借代说法,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说神器、重器。神器、重器,都是指宝器,但不是一般的“珍贵的器物”,而是帝王的宝器,大抵以宗庙祭祀的钟、鼎、圭、璧等礼器为“神器”,以朝廷符墨为“重器”。先秦时代,不仅天子有宗庙,诸侯、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