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关于历史认识主观性观点之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成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要大得多,其内涵和表现也要复杂得多.后现代主义史学从历史叙述文本的主观性和新解释学理论入手来批判19世纪以来形成的对历史认识客观性的信念,对西方的历史认识论产生了很大冲击,促进了当代西方史学的反思和变革.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新的历史认识基础上重新思考,对这一问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历史认识中主体充分发挥了能动性,主体的本质属性为主观性。主观性可以肯定、表现客观性,也可否定、歪曲客观性。主观性的成果不具有客观性。应正视、分析、善待主观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通过具体事例考察历史发展中的精神现象和历史认识中的精神现象的同时,揭示了历史精神的实质,阐明了历史的关系最终表现为人的精神关系的集合,历史最终表现为人性的展示。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在相辅相成的原则下共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二者是人的力量的外化,是人性增殖的结果。并力求在历史与精神之间寻找一种联系,在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认识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周秦诸子的言论与著述,蕴涵对于历史的深刻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致使周秦诸子通过总结历史以阐述政治主张,决定其历史认识既有着零碎性与片断性、政治性与实用性、主观性与随意性等方面的特点,也存在因为史料搜集、史学思想、治史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局限.周秦诸子历史认识的特点与局限,对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解答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审题是第一步。这是有的放矢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前提。任何试题的设计,总有某种意图是通过文字以及图像或统计数据合乎逻辑的显现出来。考生要透过题面,理解题意,了解题目问什么,要求回答什么。解题思路要能符合命题意图.攻克“制高点”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6.
关注历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关注现实,探究历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在现实的生活中获得最大程度的精神享受。因此,历史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史实的梳理、考证之上,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彰显出时代的特色,展现出人物的心理、群体的心态,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的独特功用。不同的历史叙述方式都只是一种历史表达,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在历史研究中要细致甄别,充分发挥史家的主体性。具有主观性的历史才是有意义的真历史。  相似文献   

7.
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客观的历史进程,要凭借一定的中介质,目前,这一中介质被定义为中炙,这样的定义既没有区分历史认识中介质和一般认识中介质的不同,又没有对史料作为中介质时的性质进行仔细的分析,不免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发生歧义和混乱,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认识过程的根本特点进行分析,澄清和规范这一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8.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认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历史科学的确立和历史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是高中历史学科考试的主要题型,是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的最佳载体和有效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学科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普高学生解答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指出学生存在的审题、读题、组织答题、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主观性试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常认为,情态动词“肯”属于单义的动力情态,客观陈述句子主语的意愿.虽然有学者认为动力情态也带有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但是没有具体阐述.考察实际语言运用,根据范畴理论,将“肯”的情态意义分为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其典型用法即表示动力情态,而非典型用法也可以表达认识情态,有时也含有道义情态的意味,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主体化的历史,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人、作者)所受到的种种局限,对客体历史的认识必然带有强烈的主体化倾向,完全再观客体历史是十分艰难的事,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认识的主体化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也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认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历史科学的确立和历史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考试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虽然新课程实施以来,评价的主体、方式已有很大变化,但是用试卷进行笔试的文本型评价,仍是近期评价教学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试卷引导课堂教学,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成为命题时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试卷的结构、呈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寻找课标中的学习要求、数学学习的本质、试题考查有效性的结合点,通过主观性试题的试题指向,贴近新的评价理念,体现试题和考查目标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在西风压倒东风的时代,上世纪中叶形成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传统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史学以打破历史单线进化、突破中心论、注重多元化为主要特征,凸显语言学对历史建构的作用,质疑历史的真实性,把历史文本看作是语言学的产物。陈新的新著《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读后,对其观点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5.
第一,合理分配答题时间.注意试题时间表述词.审题时防止漏读、错读关键字 1、在解题中,如果解答速度过快极有可能因没有正确理解题意而失分.但速度过慢则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一份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邵长峰 《新高考》2005,(9):31-32
笔者参加了200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主观性试题的评分细则的补充和阅卷工作。尽管多数考生从考场走出来的感觉良好,阅卷组补充的评分细则也比较宽泛,但共计75分的6道主观性试题的得分结果却不尽人意。为何历史主观性试题得分那么难?  相似文献   

17.
历史研究由现实的兴趣引起,是按现实的兴趣来理解和思考的,现实是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我们学习与研究历史立足于过去,面对的却是现实和未来。面对现实是史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让史学研究为人类进步文化服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认识的客观性问题一直是历史认识论乃至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对客观性的涵义进行解释,只有这样,对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水到渠成.在此,笔者选择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维度,对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做了一次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缘于他对历史认识能力和性质的考察。通过对其历史认识的哲学背景和思路进行梳理探讨,有助于我们对他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论断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研究少不了历史学家的积极参与和认识主体介入的情况下,能否实现历史认识过程以及结果的客观性?由于一切概念、范畴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其中无不存留有对客观世界描述的主观性痕迹,加之每个史学研究者独特的主体意识结构形成的对历史的特殊测度,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达到对历史的客观性认识.但是,为主体认识所指向的显在历史事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其客观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最终有赖于史家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