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在这里是名词还是动词山西/张一成《察今》中有这样一句:“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课本注释是:“[有要于时也]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要,适应。”这里虽然没有指明“要”是动词,但从所解释的意义“适应”来看,很明显是当作动词的。而1992年的新版参...  相似文献   

2.
某校长D,好周游,或以开会名或以考察名凭公赀历访国内古城名埠大山巨川,仍嫌不足,乃召校班子成员聚,曰:“如今倡职教与国际接轨,未  相似文献   

3.
贵刊第三期刊登的《咬文嚼字》一文,作者主张把《半夜鸡叫》中的“啼明”改为“啼鸣”。乍一看似乎有点道理,但反复咀嚼认为大可不必。这里如改用“啼鸣”,只含鸡叫之义;而“啼明”,不但指“鸡叫”,而且含  相似文献   

4.
我们二十九中语文教研组,共有十八个成员,可是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我们教研组三个组长,一个分管政治思想,一个分管教学,一个抓第二课堂,大家都以事业为重,工作为重,分工不分家,互相通气,遇事共同商量,思想上以诚相见,工作上、生活上互相关心、帮助。凡是要求组里老师做到的,组长带头做到,并依靠组里的骨干,团结、带动全组老师,搞好组里的各项工作。在组长的影响下,我们教研组同志之间,互相  相似文献   

5.
这里的“一”该读轻声还是去声□山东段修平张玉梅翻开小学语文课本,特别是前几册,就可以发现有多处这样的注音:读一读dúyìdú写一写xiěyìxiě,比一比bǐyìbǐ想一想xiǎngyìxiǎng说一说shuōyìshuō,其中的“一”字都注为去声。...  相似文献   

6.
近日。在备《马说》一课时,发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2002年版)第202页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这一句中的“祗”与教材中的“祗”不同。翻看2007年版教参,这个句子仍没有改动。于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版,以下无特殊注明均出自该词典)。  相似文献   

7.
下午第一节体育课,我带领学生练习新广播操。同学们练得非常认真,于是我给了十分钟自由活动时间,同学们个个都乐开了花……  相似文献   

8.
教学年、月、日时,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整理、计算,弄清了年、月、目的有关知识。下课了,我正为这节课学生能愉快地自主学习感到高兴时。有学生质疑:通过计算来判断平年还是闰年有道理吗?又有学生问:刚才都是观察年历知道年、月、目的知识的,那么年历又是依据什么制订出来的呢?看来这些问题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第126页注释⑧"[黄衣使者白衫几]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其中这里的“太监”一说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10.
综观 2 0 0 3年全国文科综合测试题 ,试卷结构比较合理 ,整体性强。试题以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 ,从不同的学科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试卷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 ,政、史、地学科渗透和谐自然 ,综合性较强 ,具有一定区分度。整个试卷难度合理 ,没有偏题、怪题 ,政、史、地三科分值与 2 0 0 2年基本保持一致 ,题型未变 ,编排顺序与去年一致 ,便于学生进行判断、分析。但就第 17题而言 ,我觉得设计得不够科学 ,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现提出以供参考。17.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不包括A .禁止地主收租 B …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解释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滚流向大海。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对《登鹳雀楼》的一种误读,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翻阅书报时,时常遇到“察言观色”与“察颜观色”混用的例子。如: 1.所有的人都对她察颜观色。普遍的印象是:瘦多了! (路遥《人生》第二十章) 2.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朵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麽。  相似文献   

13.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十八课)。老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读了之后,很多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老师感到这一环节进行的差不多了,刚要转到下一个环节,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书上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里的东京是日本的东京吗?”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不是。”并示意学生坐下,这时又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东京就是北京。老师这时有点不耐烦了:“大家注意,东京就是东京,不是日本的东京也不是…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赵海霞老师就人教版第八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的“晚”提出:从本诗中的四句所涉及到的景物———桃花开、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河豚欲上时,均属早春景色,并非晚春,诗题中的“晚”应如何理解?对“晚”的理解关键要看画中的景物究竟是属于早春出现的景物,还是晚春出现的景物。而早春与晚春出现的景物又因地域的不同而不能单纯以时间划分。一般说来,我国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称北方,气候偏冷,景物的变化较晚。长江以南称南方,气候偏暖,景物的变化也比较早。所以,要想知道诗中所描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那…  相似文献   

15.
《教材通讯》1986年第4期刊登“‘死老虎’为何屡打不死?”一文,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文内的某些提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对“填鸭式”教学法是否是“死老虎”,我有些看法,不妨也来“说长道短”一番。我认为,“填鸭式”与“启发式”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在目前教学中确实存在,不仅存在于讲授基本理论为主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于其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对这句话中的“须”字,我有些疑问。如果按字面理解为“必须”,放到原句中理解总觉得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已出现了古文。例如:《矛与盾》《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学弈》和《两小儿辨日》等。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课文《麦琪的礼物》中出现了“掂斤拨两”这个词语。原话是:“这些小钱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店、菜贩和肉店老板硬扣下来的;人家虽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掂斤拨两的交易未免落个吝啬的恶名,当时羞得脸红。”该课的“预习提示”里也明确要求要学生掌握“掂斤拨两”这个词。可是,这个词错了,应写作“掂斤播两”。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五册当代女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内容无可非议,的确是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但笔者认为文章以“我的‘长生果’”为题,把“书”比作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是值得商榷的。《现代汉语词典》对“长生果”的解释是:〈方〉落花生。《现代汉语词典》对“落花生”的解释是:①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  相似文献   

20.
<正>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歌大意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娃娃在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布满青苔的大石头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路过的行人向他问路,隔着老远他就摆起小手,唯恐大声应答吓跑了鱼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