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拈连     
拈连,辞格之一,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使上下文巧妙地联系起来。如:  相似文献   

2.
谈拈连     
根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的拈连的定义,来分析《修辞学发凡》上的例句,发现有不少例子不合乎定义的要求。拈连应着重格式,意义上的照应等等不能归拈连,否则会造成辞格混淆。  相似文献   

3.
试论拈连     
什么是拈连呢?拈连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移用或者仿造词语的一种修辞方式。无论“移用”,或者“仿造”,都是凭借上文中已经出现了的现成词语而信手拈来并连及他物以说明一定的道理的表述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4.
拈连和比拟     
拈连和比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两种重要修辞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构成拈连的被拈连体与拈连体必须明确、清晰、必须具有拈连词,构成比拟则重要三个条件:本体、拟体、拟辞。它们共同的心理基础是联想。两种辞格形式有些相似,因而常常纠缠,给修辞辞格的研究和教学增加了不少麻烦和困难。  相似文献   

5.
<正> 拈连这个辞格,就几本书来看,大家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认为:“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这种拈连的修辞方法,无论甲项说话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119)举例有如:  相似文献   

6.
Zeugma与拈连     
英语修辞格Zeugma和汉语修辞格拈连在性质上完全相同,在格式上有些差别,把它们加以对比,研究,有助于英汉翻译中正确理解原著的修辞手法,并正确地在译文中表达它们:有助于提高英语,脯达能力及文学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目的在揭示鲁迅作品中运用拈连修辞手法的特点。拈连包括词的移用和词的仿造两大类。词的移用又分直接移用,重叠移用,转类移用等类。词的仿造又分反义仿造,类义仿造,谐音仿造,潜词仿造等类。各类均举有鲁迅作品中较为典型的用例予以说明。鲁迅作品有原词与不同的几个仿词连用的现象,本文也选列了若干用例分析其多方面的语义关系。文末谈仿词与现代汉语中新词的关系,临时仿造的词,如果为人们所接受,使用频繁,也就成为现代汉语词汇中新的成员。  相似文献   

8.
拈连的构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拈连违背词语搭配习惯,将两个原本不能搭配的词语A、B组合在一起。这是在特定条件下才可能存在的话语现象。这种条件包括两个方面:A词语应先行与语义搭配的C词语组合,B词语与C词语在语义上应有关联。前一条件是拈连的存在前提,后一条件则是拈连的实现基础。两个条件只有同时具备,原本不能搭配的A、B两词才能拈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算是拈连?这个问题是学生学起来头疼、老师教起来伤神的问题。大学文科通用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等主编,以下简称《现》),湖南大学出版社的《现代汉语应考题集》(杨振湘等主编,为满足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的需要而编写,以下简称《膨》),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现代汉语修辞学》(宋振华等编,主要为高等院校独立开设修辞课而编写,以下简称《修》),对此名陈己见,莫衷一是,这是为什么?通病是定义下得不够确切,有的还兼有例子不能证明定义之病。所以,有必要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所谓“拈连”修辞法,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连。甲事物一般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多数在后。在结构形式上,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于乙事物,暂时求得一个共同式,这些词大都是动词,用于甲时是基本义,用于乙时是新的比喻义或引申义。例如:  相似文献   

11.
12.
《木兰诗》: ——扑朔迷离扑朔:跳跃的样子。迷离:模糊不清的样子。《邹忌讽齐王纳谏》: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现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现在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劝学》: ——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可作蓝色染料。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提炼而成的,但是靛色比蓼(?)更深。比喻学生超(?)老师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酒的国度。酿酒历史之久,饮酒人数之多,古今酒风之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灿烂缤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要酿酒、盛酒、饮酒,就离不开酒器,因此,酒器是伴随着酒的发明酿造而产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酒器生产已经有了七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器是一根继承、发展的无尽链条,有着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最早的陶器、角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至秦汉时的漆器、瓷器、玉器、玻璃器等,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制造业的日益发达,瓷质酒器增添了许多新的器型,并出现工艺精湛的金银器…  相似文献   

14.
“拈连”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甲乙两类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趁势巧妙地“拈”来,连用于乙事物,借以开拓新的意境,这样的修辞格就叫“拈连”。在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经常见到,如:①这场雨流进了大田,流进了果园,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雨水能流进田里果园里,怎么会流进心窝里呢?这里巧妙地把  相似文献   

15.
拈连作为修辞,最早见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修辞学界对这种修辞的概念和特点的认识已比较一致,但在具体分析中,各书又不尽相同。本文试从拈连的结构着眼,略谈谈拈连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要通过对多种拈连现象的分析,对拈连格位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了次类的划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划分——按拈连的三个成分的隐现及异同的划分(明拈、暗拈和借拈。)  相似文献   

17.
李梦龙 《学语文》2000,(3):45-45
拈连是一种随意牵连的“牵附法”,它利用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乙事物上去。拈连有着独特的修辞魅力。  相似文献   

18.
汉语拈连与英语轭式搭配法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两种重要修辞手段。从两定义入手,章就汉英拈连法的构成条件、心理基础进行了异同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其英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拈连"略说     
主要通过对多种拈连现象的分析,对拈连格位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了次类的划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种划分——按拈连的三个成分的隐现及异同的划分(明拈、暗拈和借拈。)  相似文献   

20.
为了增强语句的感染力、生动性,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这种辞格叫移觉。它是词语移用修辞法派生出来的修辞格之一,例如:①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例①中的“光与影”,是由眼睛去看的,是视觉形象;“名曲”由耳朵听到的,是听觉形象。用“如”把它们联结起来,产生了视觉向听觉转移。从心理角度看,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语言表达中,用“移觉”这一辞格把人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往往给人以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有时甚至达到一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