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读者的欣赏活动实现的。卓越的文学大师们,为了让读者也“参加”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总要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和审美联想的空间。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能在不足一千二百字的篇幅里,竖起一个活生生的“父亲”形象,传达出真挚的父子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读者在欣赏活动中的创造力的。而在如何调动读者的想象活动,如何规定读者的想象方向的问题上,这篇散文又恰恰表现出作者的艺术才能。 一般说来,最能表现人的性格、神态,心情的是人的面部表情,特别是人的眼睛。因此许多作家比较注重描绘“面影”。朱自清却偏偏选择了“背影”,作为散文的支撑点。在《背影》第五自然段,作者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自己的父亲,选择了父亲的“背影”这一特殊的视角,不仅体现了作家独辟蹊径、匠心独运的艺术功力,也与作家感情表达的需要有关。首先,在父子关系由疏而亲的转变过程中,父亲的背影起了关键作用。料理完祖母的丧事,作者与父亲在南京勾留一日,然后到浦口乘车到北京,父子又将分别。作者重点描写了父亲为自己送行,对儿子细心周到、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对一个已经20岁、北京已经来往过三次的儿子来说,父亲琐碎、细致的关爱确实显得有点多余,然而通过它表达出来的父子之情的人性美却是普遍的、神圣的,永恒的,决不是多…  相似文献   

3.
文学活动是一种由世界、作家、文本和读者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活动.接受理论重点讨论了其中的作家、文本和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接受理论认为:作者的未经阅读的作品(文本),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才能实现自己.这就是说,文学作品(文本)的接受,或者说阅读,实质上是作家、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能否开始,能否顺...  相似文献   

4.
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创立,驱逐了作者、作品的文学主体地位,建构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读者理论的开拓昭示了传统创作理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契机。读者是文学的归宿和最终决定因素,文学创作与接受即为作者与读者的视野融合。现实读者的审美要求通过隐含读者诱导作家创作,规范作家写什么和怎么写并转化为内在构成,潜化为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因此,读者的期待视野就制约了一定的创作水平;而读者又必须在与作品的同化与顺应过程中获具一定审美视野,读者期待视野的提升必然受制于作家一定的创作水准,因此导致创作与接受的二律背反。明确创作的这种二难处境对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推动文艺创作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1925年,朱自清先生发表了《背影》,这篇"白话美术文的典范"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最为温软的地方,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它犹如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香。回忆性的文章在时间上大致可划分为过去和现在,但在《背影》中,作者设置的时间却是多层面的,不同的时间点又有一定的交汇。作者记述的故事不长,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却远远超过了一般读者的理解,正因为这样,这篇散文所蕴含的情感意蕴也就显得不一般了。要读好《背影》,就要读好背影中的几个时间点。  相似文献   

6.
一个作家,他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读者和世界进行对话的,而一旦作者的声音被凌驾于其上的别的声音所遮蔽,那么,读者的耳朵也就给粗暴地省略了.  相似文献   

7.
背影     
一老一小骑着三轮车、卖菜、除草、摘橘子、捉蚯蚓……作者和爷爷之间的温馨小故事真让人羡慕不已。文中,作者如数家珍,把自己童年时与爷爷相伴的点点滴滴串联在一起,仿佛串成了一条闪闪发亮的珍珠项链。读罢此文,我们无不感受到祖孙二人的浓浓深情和乡间快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背影》一文的认知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好处。通过对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我们明白了父亲的背影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的原因,因为作者通过回忆并重构送别这一场景,唤醒了潜伏在读者中的模糊记忆,正是在这一唤醒记忆的过程中,作者文学创作的创造力,还有他对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就生动地浮现在广大读者的脑海和心头,从而唤起了读者的内心共鸣。  相似文献   

9.
也解一道自编力学题沈晨(宁波效实中学315010)《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5年第12期为读者介绍了一道由IPHO金牌得主倪彬自编、总教练舒幼生教授成文的力学题,这是一道好题目,我们在竞赛辅导中多次选用.在使用中,我们采取了与原题作者不同的解法.笔...  相似文献   

10.
《马语者》是英国当代作家埃文斯的成名作.作品一问世便引起轰动.究其原因.莫过于作者以一个动人故事满足了读者大众多层次的审美期待.文章以接受美学关于作家、作品、读者三者关系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马语者》为读者广泛接受的根本原因,进而为文学作品的宙美生产离不开读者的参与提供了又一实证.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但舆论中的高考话题并未退热。日前,浙江高考语文题中,一篇现代文阅读持续引发网友热议,该文作者一句"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更被媒体称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作品的最高解释权归谁?"作家固然‘生产’了作品,但当作品成文后,字里行间呈现了作者的潜意识,作者本人未必了解;也有的文本,呈现的内容和作家想表达的并不完全一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詹丹教授作这样的解释,还反诘了  相似文献   

12.
儿童散文对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空缺的.一批年轻作者精湛的散文佳作涌现是2004年中国儿童散文的一个新气象.新人佳作和老作家新作都得到了儿童文学界的关注以及小读者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英国女作家杰奎琳·威尔森(Jacqueline Wilson)获得了2005年英国儿童文学桂冠奖。英国儿童文学桂冠奖的设立初衷是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和了解一位活跃在英国儿童图书界的作者或插图作者。杰奎琳·威尔森是英国知名度最高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与“哈利·波  相似文献   

14.
[教学片断]师:父亲过铁道买橘一段,是《背影》中的经典段落、文笔精华,曾让无数读者感动不已。可怜天下父母心,同学们能联想到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品味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吗?  相似文献   

15.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因而抓好文章的结尾和开篇一样重要,高明的作者在结尾时都很珍视最后一次亮相的机会,出好最后一记重拳,力求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给读者留有回味的空间,使其在回味中获得对生活进一步的启示或深层次的理解。那么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高考竞技场上如何展示这“最后一击”呢?我们不妨从学过(或读过)的文章中“拿来”技法,“克隆”成文.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佳作的实例阐述之。  相似文献   

16.
周春秀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6):72-75,100
简介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在其作品《与狼共度》中表现出的积极关注狼的生存状态,通过介绍作者的亲历,指出作品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与狼共度的难忘时光,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狼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生态意识"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动人动心的经典名篇。对于《背影》的称赞,世人不知讲了多少,大家都认为,《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品中渲染了浓浓的父爱,是父爱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感动流泪,是父爱感染了读者,让读者动心动情。然而再读《背影》,我们会发现,作品感动读者的绝不仅仅是父爱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是作者、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批评家与文学史家只是占少数比例的、专业的读者群,作者本身同样需要阅读作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算是健全的文学史。但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是指称1949年以来的大陆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中,因袭了传统的文学史观念,一直偏重对思潮演变的审视和对作家作品的解读,即将文学史理解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史,忽略了文学的功能史与作用史,忽略了文学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创造的产物,忽略了读者(包括批评家、学者、翻译家、编辑、文艺记者、文艺官员等专业读者)在文学史上的功绩。通过考察传媒文化对当代文学的深层影响,从传播接受的角度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史,探寻文学的传播接受对文学的外部环境的重塑以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渗透。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调动自己的社会人生经验、根据个人的理想、审美标准和价值观等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意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能让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丰富作品的艺术外延,加强作家和读者的沟通交流,促进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关于作家、读者及批评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学创作中言说不尽的话题,而批评家作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似乎更加备受关注,批评家通过对作家创作作品的评价为读者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一扇轻便之门,对读者进一步理解文本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批评家的批评也为作家的创作活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