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时代,乡村经济和乡村教育都迎来发展的新格局,乡村教育的使命转向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共同富裕。乡村教育通过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乡村社会的多维需求,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教育与个人、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用“文字下乡”“文字上移”和“技术下乡”的转型升级推动乡村社会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在服务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乡村教育在价值定位、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客观问题与局限。因此,中国乡村教育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构建“两极三类四层次”的新型乡村教育体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物质文化建设,组建高素质师资团队,开发区域性乡土课程,强化各项制度创新,进而,以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21,(1):100-103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等系列文件的发布,中国社会越来越关注农村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从农村基础教育学习者和教育者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留守儿童与"学困"儿童较多,农村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高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整体水平较低且流失严重以及年龄和学科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反观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短板"——地方院校办学目标转变、教学内容脱离农村实际、教育实践流于形式无法很好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缺乏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师德表现不一致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地方高校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进行合作等建议,以期能促进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与农村基础教育需要实现有效对接,进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意义重大,乡村学校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本文以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阐释了乡村振兴和乡村学校教育的互动逻辑关系。乡村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对乡村振兴起巨大的助推作用,而乡村振兴则为乡村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支持。审视当前影响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三大主体——课堂、教师、学生,未来应该落实乡村学校教育实现“小班化”“数字化”“乡土化”“个性化”的变革,构建“理想信念、角色认同、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服务体系,抓住优质乡村学生生源、增强乡村学生学习动机和能力这几个突破方向。以乡村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构建乡村社会发展共同体,实现乡村学校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融合多样态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支点,建设乡村研学基地并以此促进乡村振兴是有益的探索。研究认为,乡村研学基地能够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促进乡村教育振兴,融入农村、面向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凝聚社会力量协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与人才振兴。但乡村教育存在自身发展不足、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有限、乡村教师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缺位等问题。研究建议,应加大乡村教育支持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育与乡村深度融合,引领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凝聚各方力量协同促进乡村振兴等,从而更好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徐金海 《教育研究》2021,42(10):24-34
乡村教育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快速"萧条期"及趋于"回暖期",依然面临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乡村教育发展整体逐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以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振兴,需要从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以"人的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生本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城—乡连续性发展"为方法论,不断凸显"教育本位",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供给与需求这一矛盾统一体一直是刺激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基本实现了“有学上”的外延式发展。进入新阶段,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已经逐步转向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作为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能充分考虑乡村人民群众的需求,供给适切的乡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提升乡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效率和供给能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为此,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考虑人民群众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软实力与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诉求,通过逐步转向“上好学”的内涵式发展、兼顾国家统筹与分地区“量体裁衣”等方式,将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供给推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人才振兴关系着国家社会整体发展。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散地,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起着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天然优势,这对乡村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着高素质人才持续流失、剩余劳动力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对此,高校可发挥自身优势,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乡村的发展需求,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乡村人才振兴建设培养输送相关人才,对乡村现有劳动力进行培训和优化乡村基础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把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为社区教育的重要使命.南京社区教育紧扣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建设,依托南京市农科教讲师团,开展农民培训和技术服务;以基地创建为契机,实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项目申报为抓手,提升社区教育中心为农业服务能力.通过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提升社区教育的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实现南京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老年教育能提高老年的自我价值感、获得感,能助力乡村和谐社会建设、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然而,农村老年教育供给服务面临教育场所不足、教育师资短缺、教育方式单一和教育内容简单等困境。完善农村老年人教育服务需要从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使用、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融合以及老年教育教师队伍扩充等多个方面实现“精准供给”,多元、多方位、多层次提供农村老年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乡村要振兴,教育得先行,如何通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已然成为当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江苏开放大学锚定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创新性地探索目标聚焦、资源聚拢、体系聚集、模式聚合的“四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总结实践经验,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几方面来服务乡村振兴: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社区教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社区教育品质;实现资源共享,完善社区教育配套。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根植于农村、直接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教育服务功能的乡村成人学校,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实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背景,探讨了乡村成人学校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时代之机、历史之困与发展之路,为各乡村成人学校新时代转型发展提供了借鉴,以此实施精准有效成人教育供给,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的学校精气神的个性,是教育理念特色与教育形式特色的统一。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就业、民生等关系密切,在人才资源、技术技能等方面承担着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对山西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衔接乡村振兴为“必然”路向,遵循职业教育“升学深造有基础,服务乡村有技能,人人成才有作为”的理念,以形成“以教扶知、扶技、扶心、扶智、扶志、扶业”的发展态势为根本任务,寻找一条山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外共推、共生共进”的“六三三”实施发展路径,通过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省县乡联动”“养训练结合”“校地课链接”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多年研究,围绕乡村“留守现象”的诸多问题达成一定共识:父母流动并不必然使儿童陷入行为等问题,教育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要避免从“身份”角度简单化、片面化留守问题;乡村教育受限于乡村系统环境,“留守问题”的实质是“乡村留守”。本文分析“留守问题”新趋向——“泛留守”现象及其后果,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文化凋敝、乡村资源匮乏及乡村“泛留守”问题的必然选择。针对“泛留守”问题,需要改变乡村教育格局,回归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并与乡村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补;推进“县管校聘”等改革制度,让教育资源分配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通过壮大学校师资力量、强化家庭教育等策略提升教育水平;从“资源共享及整合”视角,构建以乡村社区发展为基石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持久而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体现为:其根本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样态难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日渐萎缩难以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乡土文化日渐式微难以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尚未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多重现实困境,应从提升乡村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新优质学校、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和赋新生态教育价值入手,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从而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乡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由追求义务教育的普及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新飞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还是夯实乡村人才资本的重要利器,能够为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离农”与“为农”的价值选择困境,面临着城乡地区教育质量差距大、师资、生源力量薄弱等挑战,乡土文化历经价值涤荡,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以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因此,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实现乡村教育创新发展;补足乡村教育短板,厚植乡村文化振兴基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石;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明确乡村教育目标指向,进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为推进乡村现代化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高水平教师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是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乡村教育振兴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入推进,大学、名师工作室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U-MS-D共同体)已成为教育同行探索的焦点。然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乡村教育振兴发展仍存在差距。文章梳理乡村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探索培养策略,构建“U-MS-D”共同体合作模式来支持和促进乡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在政策意涵上,彰显了乡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统筹设计,乡村教育振兴层次类别与地域功能全面覆盖;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意识到用西方理论套裁中国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从中国实践出发”或“扎根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方案,但理论原型依然是“西方”的,是“从西方看中国”而不是“从中国看中国”,应回归“把中国作为方法”;在实践路径上,实现了赓续优秀传统与弘扬现代价值、教育振兴乡村与乡村教育振兴、政府倾斜支持与多方援助帮扶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身份问题是对个体价值尊严及其作用发挥得以确证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呼唤乡村教师身份重构。在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中,乡村教师的身份大致经历了乡村教育的“启蒙者”、乡村社会的“播火者”、乡村文化的“守望者”等多种定位。而时代转型、教育理论范式的变革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又是乡村教师身份的外源性、综合性和内生性动因,也是乡村教师身份变迁的深层次互嵌式的诱因。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身份重构应聚焦在教育身份、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重构上,以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一步。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教育要发展,振兴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已成为西吉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西吉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弱项,在布局结构调整上动心思,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实招,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想办法,在办学条件改善上动真格,在教育惠民政策落实上抓精准,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西吉模式”,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全县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加快富民强县步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