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都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的训练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语言能力是小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数学素质,就必须重视“口头表达”,让学生大胆地说,充分地说,尽量展现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2.
数学思维教学应当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1)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思维从而改进思维;(2)“由数学地思维”转向“学会思维”,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可视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与此为对照也可清楚地看出这样两种观点的片面性,即是“基础教育去学科化”,以及单纯从学科的视角对数学教育目标做出狭义解读.  相似文献   

3.
思维导图将思维可视化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维导图即创造性地用文字、图形和符号等,将想法“画出来”,使想法“可视化”.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将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与“学”并举,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优化问题情境创设,促进知识意义建构,引导解题思维展开.  相似文献   

4.
“双新”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变革需要通过教学变革和课程变革,走向思维变革。如何促进科学思维的有序培养,关键在于有序构建“物理模型”。通过创设情境—培养模型建构意识、任务驱动—推动模型建构开展、简化建模—经历模型建构的过程和去情境化—体悟模型建构意义等四个步骤有序建构“物理模型”,旨在更加深入地践行“双新”教学。  相似文献   

5.
脑科学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智慧与才能的提升。脑科学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意义建构对学生科学思维、情境创设对学生认知引导、学生情绪和评估对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关键能力的获得、必备品格的形成,无不依赖于“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将脑科学与教育规律相融合,可促进学生大脑的发展,进而掌握物理规律。在脑科学理论指导下,围绕过程性的“教”与“学”,建构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探索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水桶原理”核心是:一个水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盛水量的多少,盛水多则价值大,盛水少则价值小。它推导出一个“短板原则”:一只水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们可由此生发出一些思维“变式”,从而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思想和行为的跃升。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主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相似文献   

8.
“发展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要求。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内涵丰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元素。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抽象、建模、运算”等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从后测可知,学生对这一单元的掌握普遍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思想方法”和“求联思维”没有很好地落实。文章试从“整体设计,分散难点”“品味文化,感悟思想”“共性规整,模型求联”“梳理融汇,提升能力”四个方面,探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生物的变异”为例,探究促进教学的多种“活”与“动”,创建充满动感、活力的初中生物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眼睛、双手动起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刘永东 《教育导刊》2013,(12):89-90
当今课堂教学中,较多使用经过年级集备组集体研讨形成的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然而在设计实施层面上,如何发挥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和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丢失了教学本质和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不拘一格,抓住本质,顺着学生思维进行穿针引线的做“学问”,把学与问耦合起来。可“先学后问”,即学生先自主或合作学习,教师通过问题紧跟着概括;或“先问后学”,即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由低阶向高阶思维发展,可在教学中尝试“问题链”教学模式。教师需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抓住学生思维“生长点”“延伸点”,积极探索“问题链”教学原则,设计更多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在问题引领下提升学习兴趣,打造“提质增效”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当前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的拓展”为例,设计从“解构”到“重构”的问题链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驱动问题;巧设体验,引发认知关联;演绎推理,促进抽象思维;迁移拓展,激发发散思维;归纳总结,提升认知维度.该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深入挖掘新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堂上常见的“假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思维含量较低的问题、指向不明的问题、思维难度过大的问题。“真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问题的梯度,调节好问题的密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引领学生的自我反思,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其潜在水平引导,通过认知冲突来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思维发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方法。文章结合具体教学体验,探讨了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促进有效课堂教学.旨在寻求课堂教学的更优策略。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科学教学中经常存在的“重活动形式轻思维方式”的现象。本文以“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教学为例,谈以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并力争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遵循学生的思维轨迹,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关键处引导学生回头看,是对探究过程的补充和深化,延伸和拓展,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提升认知深度,拓宽思维广度,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回头看”中大踏步“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解读。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次积极尝试。一、理论依据北师大王磊教授提出学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时,可运用“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建构了“价-类”二维模型,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并发展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型,外显了核心概念对于无机物性质和应用的认识和思维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提倡“互动—发生式”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融合,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互动—发生式”教学,就是基于这一目标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泛化的教学模式。“互动—发生式”教学以“互动”和“发生”为核心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认知的自我建构,提出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时检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并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剖析“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例,回答了“数学老师如何在备课时智慧设置教学目标”的问题,提出了巧设“思维场”“方法场”和“探究场”,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合作交流的教学预设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思维可视化”教学开辟了教与学的新篇章,思维导图、概念图、鱼骨图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升级。将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输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文基于“思维可视化”,设计了初中英语写作课教学案例,阐述思维可视化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