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运动负荷强度评价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运动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手段与方法,以及比赛对运动员机体与心理所施加的刺激表现出来的,运动训练作为一种“应激状态”而对运动员身心产生影响,因此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维度,二者相互转化、相互影响,而心理负荷的客观表现过程就是生理负荷的增加。运动训练是一个身体形态和机能与外部特定行为和活动相互适应的过程,外部行为与内部机能状态的矛盾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而内部机能状态的改变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因此,运动负荷本质上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它的评价应当立足于内部机能状态的改变,即“内部指标”,而不能单纯依赖于“外部指标”,即外部行为和活动的强度;本文还就目前的运动负荷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指出科学的运动负荷评价应当涵盖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两个方面,以客观的生理指标作为依据,而且能够反映运动负荷的构成特定和变化特定,并具有在运动训练中推广和应用的其他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研制适用于中国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人群的精准化运动处方,并构建中国人群运动处方库。方法:1)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专家访谈与专家调查确定“制定与实施运动处方规范标准”。2)招募3 414名普通人群和988名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患者5类慢病人群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随机/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对各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至4个月不等的运动干预,并在干预前、中、后对体质与健康相应指标进行测量与数据分析。3)对于常见人群的常见运动目的的运动处方,采用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进行有效运动处方的提炼与整理。结果:1)“制定与实施运动处方规范标准”包括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流程与基本原则、运动处方构成要素、运动前健康筛查与运动风险评估、体质水平与运动能力评估、运动处方实施中的监控与微调整、运动处方效果评价等内容。2)通过实证研究共获取116个普通人群精准运动处方和70个慢病患者精准运动处方,包括6~17岁儿童青少年24个、18~25岁大学生21个、18~59岁成年人33个60~79岁老年人38个、肥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18个、高血压患者12个、冠心病患者21个、恶性肿瘤患者8个及2型糖尿病患...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体质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的健康状况,更是体现一个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新疆地区疆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分析对于“健康中国”的实现意义重大。但近十年来,新疆民族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方式、学习负担、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综合各种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应该从政策实行、体育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为改善新疆民族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从而为“健康中国”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冠疫情防控关系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中国用较少时间有效控制住新冠疫情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通过对173个国家每百万人口累计新冠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知:当一国防控政策强度和人均接种新冠疫苗率提高,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会有不同程度下降。医院床位越多,确诊、死亡人数都会明显越少。卫生医疗保障开支占GDP百分比、人均GDP对确诊、死亡人数有一定影响。人口年龄中位值越高,确诊、死亡人数就会越高。年均温度越低,确诊和死亡人数越多。社会主义国家更有利于减少新冠死亡人数。需要从全球治理、技术协调、医疗保障等多个层面,加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重要途经,对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至关重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方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学校体育能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增强其主动维护健康的意识;学校体育能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提高其抵御疾病的能力;学校体育能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和提高其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但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养基点水平低、学校体育内涵式发展不足、学校体育在教学管理中的位置边缘化、运动损伤风险防范不够等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制约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意识的形成、影响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热情、弱化了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积极作用、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行为产生了消极作用。基于以上提出建议:以提升健康素养为着力点,培育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新理念;以内涵式发展为关键,创设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新情境;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举措,强化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作用;以运动损伤风险管理为保障措施,养成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视域下广场舞健康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文化认同理论,运用文献研究、逻辑推理等方法,探讨了广场舞发展的动因、问题与对策.认为,广场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赓续,当代文化转型的特殊产物,国民精神积极状态的生动反映,即文化认同是广场舞发展的内在动因.由广场舞引发的矛盾主体的权利与道德之争、广场舞形象引发的"污名化"现象以及广场舞发展管理的缺失与困惑,反映出文化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道德多元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建议:完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文化体育社团组织,加强对广场舞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在历经雅典大瘟疫后提出了有关公共健康治理的相关观点。在梳理苏格拉底公共健康思想提出的背景后,发现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体育与医学均为照料身体的技艺;教练与医生并行规范身体的健康;健身与医术共同治疗人体的灵魂;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但同时也存在狭隘地认为健康仅属于体育与医学的领域、以经验事实为中心、缺乏科学事实的支撑等历史局限。在照应当前体医融合战略实施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服务供给由“试点化”向“普及化”转变;加强人才供给,搭建对话平台;提升个体预防意识,驱动个体健康自治;提升体育话语权,均衡体育与医学在体医融合中的地位四个方面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8.
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给体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开拓了更广泛的领域,健美健身运动作为时尚的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吸引着众多群体参与其中。研究健美健身运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彰显其对全民健身开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独特作用。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践总结法等,探讨健美健身对于健康中国建设的价值: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合理膳食、健康生活,健美健身、提升素质,健康产业、健身科技,健身休闲、健美赛事,健康入万策、关键是人才。在此基础上,本着服务于实际,反映项目发展趋势,有利于项目普及推广,有利于组织竞赛评判,有利于接轨国际竞赛体系,有利于健美健身群体学习掌握为出发点,提出健美健身运动的发展路径,修订和完善竞赛项目、执裁方法、评判标准,改善健美健身人群形体,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树立健美健身运动的新形象,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化模型构建也越发凸出和重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高校体育教师、学生为调查对象,试图构建公共服务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化模型。研究认为:从三个模块研究,一是职业专业能力、二是职业方法能力、三是职业社会能力。从公共健康服务视域下构建现代体育教师职业化模型对于转变体育教师职业角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健康中国战略、生活方式理论进行梳理,以社会学及行为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全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建成路径,旨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认为,建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是达成“中心诉求”、契合“两个着力点”及助推“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建议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体育培训机制,建立体育活动参与激励机制和营造体育健康消费环境,来构建体育健康服务机制,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有效形成;通过协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完善群众体育法治体系和树立体育健康生活典型,来营造体育健康文化环境,促使群众体育价值观念内化;通过场地设施资源、体育培训指导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来满足群众体育的多元诉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全民健身绩效缺乏综合评价的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探讨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居民健身特征和全民健身综合评价情况。研究表明:88.46%的城市居民健身运动强度是低强度;城市居民健身参与人数占比由多到少排序位列前三的运动项目依次是羽毛球、健步走和健身跑;城市居民对健身环境的满意度可以分为3类。结合“居民健身指数”指标体系对我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民健身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以多样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为出发点,推动我国大陆城市居民健身科学化和智能化;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关键点,构建全民健身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我国大陆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化;以区域体育协同治理为切入点,推动“以区带面”地实现全民健身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育治理的政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健康中国”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其本质内涵就是增强全民的体质健康。要增强全民的体质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则离不开学校体育的政策表达。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将“健康中国”融入所有政策,需要对“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育治理的政策表达进行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在“健康中国”视域下的政策表达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1)在政策目标的维度上,需要将学校体育的总体目标丰富化、具体目标操作化以及实施目标绩效化,以形成完善的学校体育政策目标体系;2)在政策工具的维度上,“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工具进一步形塑的路径是,加快促进学校体育政策权威工具法定化、激励工具多元化以及能力工具健全化的构建,这是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中国”进程中积极作用的关键举措;3)在政策类型的维度上,需要加快构建层次分明、体系完整的学校体育政策类型新体系,以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法定化和权利实体化的政策类型框架。  相似文献   

13.
促进体育健身消费,推动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涵.社会保障卡支持体育健身消费是一项"多赢"政策.文章探讨了社会保障卡支持体育健身消费的法理依据和实践价值,认为社会保障卡支持体育健身消费,对于盘活社会保障卡中闲置资金、有效降低居民医疗保险开支、促进体育产业与健康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社会保障卡支持体育消费的法律约束与现实困境,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制约,导致政府相关部门缺乏主动参与、使用社会保障卡进行体育健身消费限制多、体育场馆覆盖率低等问题.建议:把社会保障卡支持体育健身消费纳入《社会保险法》;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卡支持体育健身消费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对合作体育场馆运营和服务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提供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支持必不可少,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应该以“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为目标,以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为导向,不断调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体育人才供给与社会产业需求的平衡,这不仅是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基于健康中国视域分析高校体育人才培育的必要性,探索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并从创新培育理念、调整培养方式、完善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技能等方面创新健康中国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人才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促进高校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剖析"体医融合"面临的困境,构建"体医融合"的应然向度.研究表明:健康教育的缺失、健康服务链条的缺环和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导致了"体医融合"的现实困境.共生理论是"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础,论述体育与医疗的共生关系.认为当前应从四个方面促进"体医融合"的发展:树立运动"治未病"的理念,构建"体医融合"的互惠共生模式,优化"体医融合"共生环境和创建多元化的共生界面.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青少年校园足球风险管理是促进我国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从事故致因理论角度以域内外校园足球风险管理、安全防控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逻辑演绎等方法,对中国校园足球所面临的风险识别困境与安全防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校园足球风险存在个体致因、状态致因、环境致因和管理致因四个维度;2.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风险可防可控,亟需建立以风险识别、管控预警和应急救援等机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校园足球风险管理体系。研究为促进我国校园足球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青少年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医学教育也是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医科”的背景下医学教育模式也逐渐转变为强调以结果为导向、医学生为中心的胜任力培养教育模式,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调查了解某医学院校在校医学生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在“新医科”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医学生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为其提升综合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制定相关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原来的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对建立我国服务型政府提供了理论支持。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要构建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探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这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文章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发现目前开放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在结构、灵活性和质量等方面有待优化,基于新文科建设的理念,文章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升课程体系灵活性、加强课程体系内涵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开放大学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为相关专业在新文科建设视域下优化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