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莎士比亚在20世纪所承受的种种“现代”解读,暴露出“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的某些深深困惑。艺复兴对于“现代”概念的意义,使返回“现代”概念源起处对“现代”概念与莎氏创作进行结合考察成为可能。考察的结果是,基督教义末世观与资本主义金钱原则共同组构了“现代”概念的诸重困惑,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莎氏的创作;而莎氏,正以其被左右了的创作见证了这些困惑。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4.
张劲松 《华章》2007,(12):227-227
本文从矛盾修辞、双关语、《圣经》语言三个层面介绍了莎士比亚创作手法,并对莎氏语言艺术风格做了简要的分析评述.笔者认为:对莎氏语言的学习便于我们窥视莎氏语言艺术殿堂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李光洙在韩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具有可以多方位考察的客观情态,表现出难以规范之复杂性,困惑了几代批评家.本文重审李光洙的代表小说及有关学术观点,认为"以情抗理"才是解析李光洙精神内核的绝好注脚,也是李光洙文学最为值得肯定的闪光点,"情"与"理"之间无休止的拉锯恰好能阐释李光洙痛苦的心路历程和文学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解靓 《文教资料》2008,33(14):22-23
在<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西方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奥赛罗和夏洛克).他十分相像地描述了"他者"与西方社会中其他人物的关系.为了迎合观众,两人都被安排了悲剧结局.同时,莎氏又给予了他们由衷的同情和尊敬,体现出剧作家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对于他的悲剧创作,一般都认为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和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并在不同程度上说明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低潮和破灭。这是符合莎氏悲剧创作的实际情况的,但不是对莎氏悲剧创作的全面理解和评价。有的评论者虽然指出了莎氏悲剧中对资产阶级的揭露批判,但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容易使人因此产生疑问,即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时期,莎士比亚作为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却反  相似文献   

8.
听琴     
1 要是你问一个英国人,他爱不爱莎士比亚的乐府,他一定说莎氏的作品是非常的美丽而伟大,说这话的人也许这三十年来从不曾翻过一页莎氏的原作;也许十年前,曾经有一次他跟了朋友去看莎氏的戏,看了不到半幕便睡着在座中了;也许幼年在学校的时候,他也诚心的随着其余的儿童,时时地诅咒"莎氏乐府"这一门功课.  相似文献   

9.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为他的人物写下了大量的演讲辞。演讲在莎剧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莎剧中的演讲语言艺术,提出演讲是莎氏戏剧思想的喷火口;情节的推动力;语言的锤炼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亚的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莎士比亚作品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二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巨大影响.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莎士比亚的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莎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莎士比亚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柏拉图思想对作品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影响。莎士比亚同时还接受了柏拉图文艺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光《哈姆莱特》剧中"镜子"的隐喻来自柏拉图,而且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也与柏拉图的文艺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者在论及莎剧前后期作品的巨大差异时,注意到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针砭乃至反驳,我国国内学术界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只强调莎氏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对希腊精神的继承性,忽略了莎士比亚作品内涵的复杂性和多义性。现从基督教文化视角审读莎士比亚,以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重述其作品的独特魅力,使西方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读呈现出新意。  相似文献   

14.
悲剧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更深刻的认识。莎士比亚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而其中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则被被公认为"四大悲剧",这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中心作品以至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转折点,是莎士比亚思想集大成者。而四大悲剧所折射的灿烂文学光芒的阴影下,则是作者体现出来的依附于权贵,取悦于王权,为王室服务的权贵思想。本文就这一现象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间意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莎士比亚的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中,鲜明的意象层出不穷,其中以"时间"意象最为突出。在莎翁笔下,时间是"暴君("tyrant),是"傻瓜("fool)。尽管时间具有客观的不可违背性,莎士比亚还是提出了用他的艺术之美来与时间相抗衡。通过对其十四行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6.
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莎士比亚宽广的胸怀。莎士比亚以平民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并在剧作中表达了自己的平民情怀。他肯定了下层人的智慧、美德和力量,表达了对于民众疾苦的同情及对于平等的热切渴望。莎士比亚是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伟大的平民。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作品在印度的翻译和改编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带有明显的文化挪用和逆写帝国的痕迹。印度的莎士比亚研究既受到西方同行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他们的莎学研究既有平行研究痕迹,也有影响研究的成果问世,还有跨文化阐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韦钰婷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79-82,71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正处于中世纪英语和现代英语转变的交接期,现代读者如果对其中的语言现象不甚了解,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否定结构句型为参照物,分析其与现代英语中的否定结构在否定词、句型、否定范围以及否定语气加强等方面有何异同,发掘其语言现象及用法,以达到帮助理解莎士比亚原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督文化“善恶一体”(或“善恶同源”)观念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在自己的悲剧、喜剧创作中,如《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奥赛罗》中奥赛罗、苔斯狄蒙娜等都是具有双重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基督文化“善恶一体”(或“善恶同源”)观念仍然是深入理解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及主题的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世界文学艺术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欧美作家.莎士比亚没有创作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但从他的作品来看,他时圣经的熟读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作家.[1](P110)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为例,简要分析圣经的巨大魅力和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