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是中国社团发展的高峰期,其中以尊孔为宗旨的团体较多。除了人们较熟知的孔教会之外,孔社也是当时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尊孔组织。文章从孔社成立后所进行的尊孔活动阐述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孔社在发扬孔学方面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南京政府成立后,民间保守士绅和各地方政府积极倡导和开展尊孔祀孔活动,1934年,在蒋介石等人的提议下,国民政府通过尊孔祀孔提案,并在山东曲阜举行南京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组织、主持的规模宏大的尊孔祀孔活动,推动了全国大规模尊孔祀孔活动的开展。尊孔祀孔活动的开展,对文化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北洋中央政府和孔教派是民国初期鼓吹尊孔读经的两股重要势力。在尊孔问题上,他们有诸多共同之处.都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和道德的象征,相信尊孔可以巩固共和、培养民.德和保存国粹。但是认识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决定着他们的尊孔主张不可能完全一致。他们在是否应该定孔教为国教,以及读经的方式上存在很大意见分歧.致使他们在互为利用的同时,彼此之间也互相制约。  相似文献   

4.
历史总是让各种潮流相互撞击激荡、左旋右拐来开辟道路,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思想的论争史。民初,尊孔派与反孔派围绕“尊孔”“排孔”问题所展开的关于文化形态的激烈论争,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本文就此次论争的社会背景、起因、焦点、过程及影响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重新审视新旧教育思想的分歧和嬗变。  相似文献   

5.
本着重说明,以往相当多论对李贽反孔批儒的论述和评价,不够准确,全面,只讲他反孔批儒,无视其热诚尊孔,李贽全面肯定孔子的治国手段,以为孔子远超千古帝王,百世圣人,是万亿年载尊亲有加的千古至圣,有时他还视孔子为知音,李贽的反孔批儒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李贽所批判的孔子,是被历代统治和后世儒哄抬起来作为封建专制和禁铟垄断思想化护符,偶像的“孔子”,主要不是“孔子本身”,认为对李贽的一些愤激之言应当做理性的分析,《赞刘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是反尊孔作品,却常被误认为反孔作品,李贽有反封建的思想因素,有率性放任的叛逆行为,但他在政治上只是一个革新派,仍然维护封建君主制和纲常名教,尊孔时代夸大了他的“离经叛道”,反孔时代再次予以渲染,要对李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须研究王阳明和先秦儒家及其典籍对他的影响,并且消除学术界依然存在的尊孔和反孔的惯性,辨析既往对李贽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的尊孔读经活动是国民党为了愚弄民众,维护其专制统治而掀起的。为了从思想上肃清这种逆流,启蒙学者鲁迅、胡适、曹聚仁、闻一多、郭沫若等人发表了许多文章,对这股复古逆流进行猛烈攻击。在对复古逆流的批判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了五四运动的不足。随后在思想界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秩序混乱,引发一些思想家对儒家伦理的思念,甚者如严复竟提出尊孔读经的主张.尊孔读经对社会秩序的恢复固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一社会思潮又引发了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和张勋的帝制复辟.如何看待辛亥后尊孔读经思潮的兴起与实际效果,学者们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严复为中心探讨了尊孔读经思潮发生的背景与原因,认为尊孔读经与两次帝制复辟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将帝制复辟的原罪完全归咎于严复发起的尊孔读经运动.  相似文献   

8.
尊孔与专制     
历代帝王都尊孔,是想用孔子的理论为专制服务,再用御用文人进行不断的篡改充实利用改造,创建一整套的封建专制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仁义道德忠孝节义的理论冠冕堂皇,使残酷的等级社会看起来合情合理。帝王们喜欢孔子。看重的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事君以忠”,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至于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哪一个皇帝又听得见做得到?帝王尊孔就是为了专制,而专制又需要尊孔。他们左手拿着专制的大棒,右手打着孔子的旗号,决不允许任何异端的存在,决不允许有人挑战权威。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说明 ,以往相当多论者对李贽反孔批儒的论述和评价 ,不够准确、全面 ,只讲他反孔批儒 ,无视其热诚尊孔。李贽全面肯定孔子的治国手段 ,以为孔子远超千古帝王、百世圣人 ,是万亿年载尊亲有加的千古至圣。有时他还视孔子为知音。李贽的反孔批儒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 ,但是李贽所批判的孔子 ,是被历代统治者和后世儒者哄抬起来作为封建专制和禁锢垄断思想文化护符、偶像的“孔子” ,主要不是“孔子本身”。认为对李贽的一些愤激之言应当做理性的分析。《赞刘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是反尊孔作品 ,却常被误认为反孔作品。李贽有反封建的思想因素 ,有率性放任的叛逆行为 ,但他在政治上只是一个革新派 ,仍然维护封建君主制和纲常名教。尊孔时代夸大了他的“离经叛道” ,反孔时代再次予以渲染。要对李贽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必须研究王阳明和先秦儒家及其典籍对他的影响 ,并且消除学术界依然存在的尊孔和反孔的惯性 ,辨析既往对李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1.
元代对于中原文化的进展并未有太多深远且积极的影响,但对云南而言,其统治对加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南诏、大理时期封建割据的终结使云南地区能够和中原保持相对同步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儒学的推广使得云南文教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代儒学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对云南乃至整个明朝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地方人才的培养,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及风俗习惯的变迁,民族融合进程的加快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在云南代表着中华文化在云南。研究儒学在云南的传播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是有其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份,儒学在云南,代表着中华文化在云南。研究儒学在云南的传播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是有其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敦煌寂静四十二尊曼荼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将敦煌出土的密教绘画作品EO 1 1 48判定为寂静四十二尊 ,并参照其它可见资料 ,对图像内容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6.
人在社会中生存需要自尊的实现与他尊的落实。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对人格尊严的自身追求、人际间相互的承认与尊重应成为公民生活的法则,这种自尊与他尊的追求与实现也正是人格尊严得以实现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历史上都与中原及江南各省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明清易代之际,云南却涌现了一大批明朝遗民,其数目甚至不亚于两湖、两广、江浙等儒家文化发达的地区,这与云南在整个国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不甚相称。尝试从明代移民入滇、滇地儒学发展、明末云南社会形势及永历帝入滇等四个方面入手,探讨明末云南遗民层出的原因,并就教于有道。  相似文献   

18.
云南彝族地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遗留了大量的碑刻,是祖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碑刻中有许多生物多样性内容的记载,主要以“万物有灵”的信仰和“封山育林”的题材呈现,通过对这些碑刻的梳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有利于推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对于我们当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施行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彝尊现存散曲59首,可分为两类:咏地方风情与叹世叹归。地方风情组曲以[北仙吕.一半儿]为主,多采取冷静客观态度,以清新浅近的语言,重在介绍该地的人文历史与自然形胜,融地名、历史文化名人、出产、典故于一体,生动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物产、乡土民情。朱彝尊叹世叹归,一是因官场险恶、被同僚倾轧,二是故乡人的真情、故乡的美景与险恶的官场、同僚的暗算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在散曲中时时吟唱"归去来兮"。朱彝尊作曲力求醇雅,用词精工雅炼,音韵谐美婉转,词化倾向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批评是金源诗学的重要内容。金人往往以陶渊明自况,或以陶诗为标准去评价诗人诗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金人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评判尤重其"耻事二姓"的忠义和节操;金人还十分精辟地分析了陶诗的现实精神;此外,金人对陶诗的美学品质也作了十分精彩的阐释,并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作品;尊陶与金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世积离乱的社会现实及与此相关的文人心态有密切关联,也与金源诗坛深受苏、黄特别是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