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美的月亮     
那个中秋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度过的。母亲的手术是8月12那天做的。母亲感到身体不适,本来以为是老毛病,但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他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他的孩子刚满2岁,妻子  相似文献   

2.
典身救母     
他大学毕业那年,母亲查出了乳腺癌,如果不及时做手术治疗,就将有生命危险。 八岁那年,父亲因一场车祸被夺去生命之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而今母亲病了,让他感到一下子地覆天翻。  相似文献   

3.
一付蜡耳塞     
那是1954年,我刚从康奈尔大学毕业,正要与马蒂·金斯伯格结婚。在与我约会的男友中他是唯一一个在乎我的头脑的小伙子。我和马蒂是1951年我17岁时在康奈尔大学一次别人安排的约会中认识的,那年他18岁,在文理学院,比我高一级。他是我大学时代的好朋友,高年级休假时,我经常在纽约罗克维尔中心他父母家吃饭。我母亲已于我高中毕业前夕去世,所以马蒂的母亲就如同我的母亲。每当需要时,他父母总是及时出  相似文献   

4.
戴笠的母亲在戴笠7岁时替他在当地的私塾里报的名。9岁时,私塾老师毛逢乙指点他通读了“四书”,次年戴笠便开始了习作。到11岁时,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使他进了当地的小学,也使他养成了忠孝之心。  相似文献   

5.
得新 《新闻世界》2006,(5):35-36
被狠心父亲抛弃 今年19岁的史惠恩的家在河南武钢市八台镇老虎村。记忆中的童年对于他来说,充满了苦难。在他刚刚两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缺少母爱的孩子是不幸的,然而,比这更不幸的是,在母亲去世后不久,狠心的父亲又丢下了他和奶奶,到一位寡妇家做了“倒插门”,对他和奶奶根本不管不问。  相似文献   

6.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一篇作品写就,总要反复修改。有时,他干脆将文稿贴在床对面的墙上,白天瞧,晚上看,睡前读,醒来又看,觉得那儿欠妥,立刻挥笔涂涂改改,有时改到最后,一篇文章竟然改得面目全非。经过他认真推敲的作品,写得不好的地方都被删掉了,留下的也就成了珍品。这人是谁呢?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是个苦孩子,四岁时便死了父亲,只由他善良而慈爱的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写字。因为家境清贫,没钱买纸买笔,欧阳修常常用一根芦苇杆在地上学写他母亲教他的那些字。欧阳修既聪明,又用功,很快就把母亲教的东西都学会了。欧阳修有一个叔叔冲欧阳煜,当时是隋州一个管司法的小官吏。他母亲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便带着四岁的  相似文献   

7.
爱不能     
老舍三岁那年,就没了父亲,母亲靠给穷人洗臭袜子养活他。到九岁,他还不识字,后半生就将是一个提篮沿街卖樱桃的小贩吧。一位好心的刘大叔资助了他,老舍上学了,中国多了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孤儿,尚未出生,父亲早逝,九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因贫病而死。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7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3年前被母亲遗弃在了医院.随后他被临时寄养在敬老院,时限是10天,但这一待就是3年.3年来,从没有一个亲人来看过他,和他朝夕相处的是已经62岁的敬老院护工贾凤芹老人和其他10位年龄更大的老人.  相似文献   

10.
一位妇人29岁开始守寡,带着一儿一女艰难度日。却始终不肯改嫁,怕的是让孩子受委屈。终于有一天,儿子长大成人去闯天下,落脚在另外一个城市。他一直盼望着境况好些再把母亲和妹妹接来,为此。他早为母亲准备好了一套崭新的衣裳和一双母亲最爱穿的软底鞋,只等待那喜洋洋的团聚时刻。但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徐寿(1818—1884),中国近代化学的先驱者,江苏无锡人,字雪。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卒于光绪十年(1884)。出生在无锡市郊外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靠母亲抚养长大。在他17岁时,母亲又  相似文献   

12.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13.
赵晖 《出版科学》2004,(3):79-79,78
这是一份送给母亲的礼物.封面上,那个笑得一脸灿烂的孩子叫艾天,显然他就是那个幸福地搭上天梯的孩子;那个慈眉善目的外国老人就是弗里曼先生,他使18岁的艾大荣获18万美元的弗里曼亚洲奖,顺利就读美国威斯里安大学.而给孩子搭天梯的是孩子的母亲、本书的作者之一--王开敏女士.  相似文献   

14.
放牛娃的搏     
右边照片上的人叫郭土改,不用问便知是土改时生的。他出身贫寒,年轻的父母刚从战争与饥饿交织的旧中国挣扎出来,即逢盛世,又得一子,欣喜之余,给他取了这名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七岁那年,父亲被“大跃进”时期的一场洪水吞没了。此后,他便跟着母亲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不少时候,母亲不得不把他寄养在亲戚家中,他只能在为亲戚家放牛的间隙里,断断续续地念些  相似文献   

15.
正"最痛苦的时候并不是看到在棺材里的妈妈的那一刻,而是在没有妈妈的房间里,看到那套针织衫和裙子的瞬间。"吉本芭芭娜在她的一部短篇小说里这样描述女儿面对母亲死亡时的感受。那是一种睹物思人的痛,是除非你能让与母亲有关的所有事物都消失才能遗忘的痛。而你与母亲的联系是永远切不断的,你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这种痛,你必须一生携带,不离不弃。《孤独的梦中人》与吉本芭芭娜写的是相似的痛,却又不尽相同。主人公马西莫在一个9岁的清晨失去了妈妈。与其说他不知道妈妈去哪儿了,倒不如说他不愿意面对在人生路上遗失了妈妈的真相。9岁的孩子,特别爱说谎的年纪。从此,他  相似文献   

16.
正抗日战争时期,在平西、平北有一位令日寇闻名丧胆、传奇式的抗日民族英雄,百姓传说他在敌人枪林弹雨里矫健地飞腾,赞誉他是"小白龙",他的名字叫白乙化。打出"平东洋"大旗白乙化,字野鹤,满族人,1911年3月7日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石场峪村。父亲是个小公务员,薪金很少,家境贫困。他10岁时母亲病故,家中只剩一个和他相依为命的16岁  相似文献   

17.
爱德华·萨义德(1935~2003)六岁那年,母亲带他去拉马拉的一所学校看杂耍。他中途上厕所,回来时,引座的童子军说什么也不让他进礼堂的门。“我永远辛酸地记得,那时我突然感到了距离感,远离熟悉和愉悦的一切——母亲、朋友、演出。”40多年后,  相似文献   

18.
"我觉得我的儿子有权利知道他自己的身世",这是一位美国母亲面对自己收养的中国儿子的询问时所说的话,她的儿子今年已17岁,对自己身世的询问始于14岁.  相似文献   

19.
贤妻     
鲍文清  卓婕 《出版参考》2005,(10):43-43
1932年,启功20岁时,母亲和姑姑为他相中了一位叫章宝琛的姑娘。  相似文献   

20.
有这么一个15岁的少年,母亲生下他两个月后离家出走,时年73岁的奶奶靠拾破烂、乞讨把他一天天养大,并供他念书。两年前,87岁的奶奶去世,他从此辍学,靠打工、拾破烂养活自己,并照料长年瘫痪在床的父亲,用稚嫩的双肩艰难而又坚强地撑起一个残破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