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与之相适的陶瓷也在前代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其质地与纹饰逐渐趋向艺术化,而这种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受作用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喜好,因而本文将透过宋代瓷器的艺术化装饰来一探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游”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特定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儒家的游和道家的游各有不同的特点。道家的游是超脱之游、虚己之游、隐痛之游;儒家的游是入世之游、实己之游、显痛之游。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和佛道之学的刺激下,宋代初期走向儒学的"内转"。用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来帮助诠释和深入理解宋代初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心灵自由的内在转向及"使生活艺术化"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4.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体验特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特有的术语。它是我国古代艺术审美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意境融有限与无限、虚与实、情与景等几个对立的范畴为一体,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生命体验。作为一种文学体验形态,意境把艺术审美体验和诗意人生体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从闲逸的本质和内涵上深究,闲逸蕴涵着作为人生价值中的诸多思想:顺其自然、逸然自适、自由存在、适意人生等。这些思想与以儒、道、佛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隐逸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肇基于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闲逸既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态度,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同时,闲逸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审美理想,体现着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闲逸词是古代文人闲逸生活理想的心灵化抒述。  相似文献   

6.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登高不仅仅是一种精神需要,更是一种审美创造,通过登高——望远——抒怀,文人们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又优美的登临佳作。文章从崇高感、超越感、和谐感、孤独感、悲怆感等方面分析古代文人登高的审美感受,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人们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的“十里秦淮”不仅是商业繁华之地,也是江南文人士子的一方精神和艺术净土。他们在秦淮河文会征歌,并不是单纯地纵情于声色,而是一方面在此进行艺术化的生活审美体验,一方面把青楼画舫作为他们议论时政、同道相聚的政治空间。在文人与秦淮诗妓间相交相惜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唱和,互相影响,诗妓通过与文人交往,既提升了诗妓的文学修养、精神气质,也激发了诗人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审美热情。在秦淮河诗妓家院的私密性空间里,牢固根植于文人心中的诗性精神获得了最合适的滋生土壤。他们把自身的生命活动升华为一种对自由和审美的自觉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已经超越了政治、经济等实用主义的框架,变为一种人的内在需求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从自然中参悟生命和审视自我的艺术观,赋予了文人画独特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文人画以虚空映照大千世界的真实,以静寂映照生命存在的跃动,以孤独折射心灵深处的寂寞,以自由折射现实红尘的人情,在宇宙自然中探究生命意义以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其哲思和诗情并存的美学特征蕴含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终极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从"趣味"或"审美趣味"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曾经经历过贵族趣味、士大夫趣味、文人趣味分别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从西周之初至春秋之末是贵族趣味居于主导地位的时期;从战国之初到东汉之初是士大夫趣味居于主导地位时期;从东汉中期之后,文人趣味渐渐获得了主导地位。"文人"是士大夫阶层新产生的一种身份,"文人趣味"是这种新身份的标志。对于"文人趣味"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而诗歌功能的历史演变就是一个恰当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晚明时期政治腐败,晚明文人失去传统社会意义上的自我生存价值。"人情必有寄,然后能乐。"晚明士人在世俗生活之外,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积淀着中国文人精神的山水始终寄托着他们心灵的慰藉,除此之外,他们倾向于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观照,创造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空间,寄托情思。这种优雅闲适的生活意境,更多来自禅宗淡然超脱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诗学的视野里,文学与人生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关系,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而实现精神与心灵的艺术化则是人生艺术化的最高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正是窥探其如何实现自我人生艺术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王朝闻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他从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出发,探讨审美规律,并将之与人的审美生存紧密联系起来,加速了当代美学研究的深化,切入到美学与人的生存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在审美关系研究、审美研究对象开拓、审美特性确立、当代生活艺术化尺度等美学问题上都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人书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传统流派,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文化价值。然而,在当代书法创作中,古代文人书法的元素和风格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当代书法创作中存在的古代文人书法缺失现象,提出加强古代文人书法传承和融合、增强当代书法创作的审美教育和文化自觉等解决方法。同时,分析当代书法艺术家采用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以及如何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人生艺术化是生存的审美命题,是诗意的审美人生。它抛弃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了非理性的宗教意识,因而在审美的状态中获得了人生的本真意义及自我的超越。人生艺术化的生存方式体现了生存主体的自我澄明,其以主体间性为哲学基础,通向人与自然、世界相统一的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古代希腊神话与古代中国神话是富有典型意义的两种神话。古希腊神话是古代神话作为审美艺术的最高典范,古代中国神话是神话历史走向的最特殊表现。它们分别以高度的艺术化和特殊的历史化在神话学中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寄情山水,形诸诗咏,是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之一。即使是被称为南荒之地的古代海南,即使是遭贬谪之文人臣相,也往往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海南艳丽秀美的黎母山,似骅骝腾跃天际间的马鞍山,巍峨雄伟的五指山,海南自然山水的旖丽风光,无疑都成了古代诗人的审美对象,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不少山水旅游诗,虽然各个时代的审美风范不  相似文献   

17.
苏轼父子谪居岭海时期,仿陶渊明斜川之游,写和陶斜川之诗,在精神上与陶渊明达成共鸣,但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相关的四首斜川诗词各异其趣。“斜川之游”对苏轼父子尤其是苏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斜川之游”逐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演化为后世文人雅化生活的一个构成部分。“斜川之游”对了解古代文人的休闲理想和审美精神也具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9.
韦宏梅 《考试周刊》2010,(37):20-21
意象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读诗歌的要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古代诗歌里描写杜鹃意象的诗歌很多,它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是丰富深刻的,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透过"杜鹃"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0.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