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是归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的学生对学业成败有着不同的归因,不同的归因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文章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以及影响归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归因理论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学生对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业表现。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并根据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出恰当的归因,从而避免学业上的挫败感,尽可能地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邰思航 《铜仁学院学报》2016,(4):168-172,177
以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西街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对高中生的成就归因方式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业成就不同的学生的归因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科生和理科生对于学业成就的归因有显著的不同;性别因素对高中生的学业成就的归因也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男生比女生在获得较好的分数时更容易倾向于内归因。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测验法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内部归因高于外部归因.没有年龄差异,也没有性别差异;学业成就较好和较差的学生,都很重视能力的归因:学业成就较好的学生,重视能力和主观努力的因素;而学业成就较差的学生,更重视能力和问题难度的归因.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进步要求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归因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归因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通过探讨归因如何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和影响学生进行归因的因素,提出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的方法,从而达到运用归因的理论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倾向,本文对511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被试对学业成败的努力归因倾向得分最高,不同归因倾向的性别之间、年级之间、住宿方式之间、成绩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建议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业归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习效果。正视农村学生的成败归因倾向,鼓励学生积极归因;因材施教,增强各群体的自信心;替代强化,优化学生的归因方式;矫正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归因能力,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相似文献   

7.
以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对781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学业成就上总体倾向于内向归因;学业成就归因模式可概括为:努力一能力一运气一任务难度;学业成就归因在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变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行为中的心理倾向,正确认识归因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学风教育当中,提高学生学业成功的期望和行为的功效感。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业归因又有其自己独特的特点。本研究随机从大连民办高校选取100名大学生来探讨其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采用问卷调查法,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后,运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得出民办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为日后教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学生对学业成败有不同的归因,而不同的归因导致不同的情绪和期望,进而导致不同的成就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业成绩.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训练,鼓励积极的归因,消除消极的归因.  相似文献   

10.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期望和归因及家庭因素几方面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因素.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业的归因有重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受个体的认知风格、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等的影响.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就有可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动力,对他们的学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家庭背景、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有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业的归因.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学归因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归因理论的研究已渐渐的热了起来,但遗憾的是都只限于对学生行为、学生学业等的研究,还未见涉及到教师教学归因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因为,第一,学生学业归因有赖于老师的指导,要学生会归因,首先老师必须会归因;第二,教学归因对教师教学行为有动力作用,要提高教学效能感,提高教学期望率,就必须会归因;第三,学生学业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提高教学效能感后带来的功效,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也必须会归因。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教师教学归因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北省秦皇岛市296名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归因方式展开研究,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方式的特点、它们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对语文成绩的影响。发现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文理、城乡差异;学生对语文学科进行归因时都是以内部可控归因为主,其后依次为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文、理科学生在对语文学科进行归因时在内部可控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语文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对语文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成败主要归因于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而个体对成败原因的感知是主观的,个体对成败不同的归因对其随后的情感和行为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主要影响者,为了对学生的学业成败归因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基于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教师提出四条建议:成为分析学生行为的"科学家";避免时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偏见;给予学生正确的归因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14.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选取浙江省衢州市482名高中生为被试对象,以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和SCL-90量表为研究工具,对高中生的学业成就归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学业成就归因依次排列为努力—能力—运气—情境;高中生学业成就归因各因素与其心理健康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运气、能力、努力归因依次进入回归方程,但情境归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归因对学生归因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学业成就的的成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归因,影响学生的归因有许多因素,其中教师的归因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归因往往通过其行为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进而影响学生的后继行为,而学生的后继行为又会影响其学业成就,本文旨在运用归因理论分析教师的归因及行为对学生归因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通过师生积极的正确的归因,端正学生成就动机和后继行为,提高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16.
为应付不同方式学生的归因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安徽省内几所中学445名学生进行对中学生归因方式、应付方式和学业成就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在面对学业的成功或失败时多采用积极归因方式和成熟的应付方式;影响中学生学业成就高低的直接因素主要有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归因方式中的能力归因;绩优生与绩差生归因方式和应付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绩优生在"解决问题"、成功能力归因和失败努力归因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绩差生,而在失败能力归因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绩差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现状,学业自我妨碍与学业成败归因的关系。方法:采用学业自我妨碍量表和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问卷对50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②学业自我妨碍在性别(t=0.037,P0.05)、家庭住址(F=0.370,P0.05)、年级(F=1.011,P0.05)和父母教养方式(F=0.79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③成功外部不可控和失败外部不可控起正向预测作用,成功内部可控和失败内部可控起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内部归因较高的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低,外部归因较高的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除了要应对繁杂的学业任务,还需面临来自于父母期望、学校管理、社会舆论、同伴竞争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了解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及元认知的特点,探究学业成就归因与元认知之间的关系,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挖掘他们潜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长沙市抽取372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拟探究该地区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及元认知的特点,并为培养中学生合理的学业成就归因及认知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业成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多年以来,关于学业成败的社会学研究呈现出从社会文化环境的归因向学生主体归因的变化轨迹。本文主要从学生主体归因的角度对法国学者布东、杜拜和马图塞里以及巴黎第八大学 ESCOL 小组的研究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0.
归因理论是人们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行为和结果进行了解的重要理论,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其学习结果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找出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其中,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分析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学业不良学生对自我的归因,以及通过访谈的形式分析他人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归因,两种方式的结合将能帮助学业不良学生认识自我,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同时针对相关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帮助学业不良学生改变不良习惯,促进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